胡曉雅
摘 要 隨著專業碩士被社會的接受程度逐漸增加,教育專碩報考人數也在增長?,F代社會對中小學教師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教育專碩如何通過研究生階段的學習達到準教師門檻成為很多人關注的地方。筆者就教育專碩的專業成長路徑進行了初步探索和分析,提出從調整心態開始,通過學習、實踐和反思等途徑實現專業化成長。
關鍵詞 教育專碩 專業成長 反思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6.003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ath of Professional
Growth of Educational Master
HU Xiaoya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Marxism, Wuhu, Anhui 241002)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increase in the acceptance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by the society, the number of applicants for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also increasing. In modern society, the abi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s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in this background, how to achieve the threshold of prospective teachers through postgraduate learning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many people. The author has made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path of the master degree in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that starting from adjusting the mentality, professional growth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learning,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Keywords Master of education; professional growth; reflection
為了培養掌握現代先進的教育理論,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質人才,199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過決議設置教育碩士專業學位。雖然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但我國教育專碩仍處于起步階段。從招生選拔來看,主要還是采取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招生考試(以下簡稱“考研”)制度,部分學生會有推薦免試的機會,而取得本科學歷是其必備條件之一,但是沒有大學所主修的專業限制,那么就存在一個問題,很多碩士研究生可能并非“科班出身”。對于教育專碩來說,對于未來要成為承擔起“立德樹人”重要責任的中小學教師來說,本科不是同專業或相關專業的學生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在招生制度無法改變的情況下(也在考研是大多數學生轉專業、改變命運的主要途徑的大背景下),只能通過研究生期間的自我提高來促進自身的專業化發展。筆者總結的教育專碩的專業成長路徑有以下幾點。
1 調整心態,轉變觀念——專業化成長的啟蒙
在上述的招生考試制度中可以發現,報考教育專碩的學生可以來自各個專業,在筆者的所見所聞中,存在著很多跨專業考生,他們有的是興趣所致,有的則只是想獲取一紙文憑。對于前者而言,他們有動力去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對于后者而言,不排除他們會敷衍了事,日復一日地浪費時間,占用公共資源。但是也有不少人,他們向往這一領域,卻在學習之后發現這不是他們想象的情形,由此產生一種矛盾心理,在“我很不容易才考上研究生不能放棄”和“其實我并不喜歡這個專業”的矛盾壓力下出現焦慮的情緒狀態,開始對課程不感興趣,注意力下降,擔心未來的就業。面對這些情況,重中之重就是調整心態。
《論語·季氏》中提到“既來之,則安之”,通過調整心態,祛除焦慮和敷衍,提升自我認同感,明確“我是誰”、“我為什么要在這個專業學習”、“通過學習我可以獲得哪些進步”等等,一個能正確認識自我的并認同自我所處地位和使命的人會接納自己的優點并努力改正缺點。[1]通過這一舉措使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源頭“活”起來,才能在后續的學習和實踐中找到自己的方法。
2 潛心閱讀,增進知識——專業化成長的養料
學習不是一件困難的事,但始終保持學習的心態、真正踐行終身學習理念卻是很多人做不到的。通過讀書,可以更加高效地學習專業知識,豐富自身底蘊。況且研究生一學年的課程也只是龐大知識領域內的冰山一角,必須要進行廣泛的課后閱讀,也只有先以此為支撐,才能擴展視野,為后續的實踐做好準備。教育專碩的培養方向是中小學教師,既為教師,那么閱讀教育學及心理學著作、專業書籍、期刊論文和所教授學科的課程標準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為跨考的學生不在少數,所以不論在專業素養還是基礎知識上都會有所欠缺,相比于同專業的學生,一是他們更需要掌握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需要準確把握學生在成長的各階段中可能發生的心理變化和矛盾沖突,關注學生在面對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不同表現,真正走進學生內心,感受個體差異;二是其基礎知識僅停留在初高中階段,而且由于應試教育,并未對知識進行深究,此時專業書籍的作用不言而喻。至于期刊和論文,則與時代更為密切,學會將先進的教育理論運用于實踐是教育專碩所必須學會的一項本領。
從2018年秋季開始,由教育部正式頒發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將應用于高中教學,新課標提出了新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力圖與時代接軌,以學生為本。教育專碩必須仔細認真地研讀新課標,深入挖掘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全面落實新理念,著力提高自身水平。[2]
3 親身實踐,感悟真理——專業化成長的動力
實踐既是認識的來源,也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能在書上呈現的知識固然是前人所積累下來的優秀的文化成果,但是真理性的認識也是有條件和依據的,只有通過親身實踐,才能不斷完善真理。教育專碩可以通過微格、微課教學和專業見習(此處不與實習作比較)助力其自身成長。
微格教學是一種基于現代化的多媒體設備來培養和提高師范生和教師教學技能的一種途徑。這種形式的教學具有時間短、內容少的特點,教學技能被分解成很多小的單元,學生可以反復多次地練習其中一種直至熟練,即使是非相關專業的學生也能在一定的時間內掌握多種教學技能。[3]在對錄像進行觀看時也能發現教學中下意識的一些表情、動作和口頭禪,促進教學改進。微課教學則是一種微型的課堂教學模式,時間在10-15分鐘,有完整的課堂環節。相較于微格教學,筆者認為它更適合毫無教學經驗的學生,只有先了解整個教學過程,再進行幾次練習,才能發現個體在哪個教學環節的問題較大,可以按照“四象限法則”來對教學技能進行練習,例如某位學生的問題有:在新課講授環節,不能將知識簡明易懂化;在導入方面與學生生活聯系不太緊密;作業布置只是簡單的課后練習沒有探究性的思考。將這些用“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的坐標列出來,再通過微格教學進行改進。
相對于預設性較強的前兩個途徑來說,專業見習則更突出生成性資源,觀摩優秀中學教師的課堂,不僅可以學習到教師的教育理念和風格,還在于能觀察教師和學生的變化,產生較為直觀的感受。學會應對突發性狀況,準確把握課堂氛圍的變化,采取適時的對策,是一個教師高情商的體現。
4 及時反思,促進成長——專業化成長的關鍵
教師的工作不是重復性的,即便是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也要結合每年的時事熱點進行創造性教學。在不斷的學習中,需要進行反思,美國學者波斯納提出“經驗+反思=教師的專業成長”。反思,既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糾偏儀,也是教育專碩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筆者認為反思既包括讀后反思,也包括教后反思,而且這種反思一定是迅速及時、全面深刻的。
讀后反思帶有一定的批判性質,在閱讀書籍之后存在兩點需要我們反思:第一,我們對于所熟知的內容能否準確無誤地回憶起它的相關知識并應用于教育教學過程?第二,對于不了解的知識是否做好筆記?是否與其他同學一起研討?是否在已有圖式的基礎上發生同化或者順應?教后反思既包括個人反思也包括群團反思,這是一種團隊合作。“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教育專碩來說,和導師接觸的時間相對較少,更多的是與同學一起進行教學練習,同年齡段的群體更易把握對方的心理,也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教后反思是一個“多學”的過程,不僅是向教育理論家學習,也需要向同伴請教。
作為研究生,要發揚科研精神,實事求是,這個過程就是教師職前教育階段不斷進取的過程,也是一個“二次學習”的過程。教學是實踐的學問,需要不斷地練習;經驗是反思的基礎,在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對于后續的教學改進有一定的指導性作用;反思是實踐的升華,是教學提升的靈魂,通過反思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促進個體教學技能的有效進步。
教育專碩不是中小學教師,切身體會確實不多,尤其是對于想成為高中教師的研究生來說,高中教學壓力巨大,實習學校也很少會給到學生真正的教學機會,就教師而言,教研的時間也不多,更常見的是對高考熱點進行深入分析。所以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前,在研究生階段,需要以閱讀書籍和觀摩練習為主,在每次活動之后及時寫下反思,而且相比中小學教師而言研究生也有更多的時間去從事這些活動。同時,堅定信念,不斷學習,不停反思,才能持續進步,實現專業化成長。
參考文獻
[1] 程嶺,王嘉毅.初任教師的自我認同探究——基于吉登斯的現代性自我認同理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3):36-4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732/201808/t20180824_ 346056.html
[3] 趙波.教師專業化發展途徑探究——基于微格教學與微格教研結合視角下的分析[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8.39(05):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