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想要獲取知識的源泉和動力。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探索如何培養和保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開展多樣化的英語教學活動等。本篇文章將基于“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結合教學實際總結如何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有效教學對策。
【關鍵詞】以生為本;英語教學;學習興趣
【作者簡介】劉妙球,廣東省茂名信宜市池洞旺坡小學。
學習興趣是學生開展學習的內在動力,也是學生進行長期學習的保障條件。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能夠更積極主動的去參與學習和認識事物。帶著興趣學習,能夠有效將 “苦學”變為“趣學”。成功地小學英語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有目的、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讓他們處于自主學習的狀態之中,對英語產生喜愛、并能夠自主探索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樂此不疲。
只有當激發學生自主開展教育的教學,才是真正的教學。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首先需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者。在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下,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摒棄厭學、惡學的心理,從而才能夠活躍教學氣氛。
1.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小組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基礎有所不同。通過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取長補短。還能夠通過小組的集體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2.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時間。由于每個班級中,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所差異——對于同一個知識點,學生的消化時間有所不同。由此,在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之后,教師一定要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進行自我理解、內化。
3.因勢利導。例如,在學習動詞和副詞的時候,當說到“dance”,“beautiful”這一類學生比較熟悉的單詞時候,教師可以進一步因勢利導,讓學生對這些熟悉的單詞進行同義替換、組詞成句等,然后對知識點進行歸納:beautiful是形容詞,dance是動詞。將這兩個單詞一起運用的時候,要說成dance beautifully。通過因勢利導,便能夠有效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散他們的思維。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雖然對自己身邊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是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很容易分散注意力。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讓他們長時間處于興奮的學習狀態,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1.課堂導入模式多樣化。在課堂教學開始的階段,教師需要在短時間內,盡快讓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課堂的導入形式包括:直觀式、談話式、游戲式、懸念式等。比如,這節課是需要學習一些和日常生活相關的單詞。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現圖片,或者帶來實際物品,讓學生通過感官進行感知;在學習新的句型時,教師可以首先向學生提問,通過與學生對話,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引出新知識的學習;此外,還可以通過問題或者圖片,為學生設置懸念。讓他們對懸念問題進行討論,然后帶著問題進入學習。
2.復習形式多樣化。在復習你學過的英語知識過程中,教師也需要采用豐富的教學形式,從而讓學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比如,和學生做一些小游戲、唱英文歌,復述已學過的課文等等。豐富多樣的復習形式活躍學習氛圍讓學生更投入到學習中,將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
3.練習形式多樣化。在傳統教學中,小學英語的練習形式主要為做題。這樣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知識的提升效率也較低,更重要的是忽略了學生在訓練中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可以給予學生自主的實踐,開展句型和會話訓練。可以以小組作為單位、同學之間任意組合、同桌相互訓練、教師和學生訓練等等。這樣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提升教學效率,擴充訓練范圍。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提升學生綜合語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將教學內容、教學情境生活化,組織更多具有實踐意義的教學活動。
1.營造良好的語言氛圍。教師可以在每個單元設置任務型對話,對話內容和實際生活貼近。首先,引導學生去尋找這樣的語言情境,然后進行親身體驗。例如,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開展自由對話。總之,教師需要利用身邊有利的環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氛圍,讓他們親身體驗并自主開展語言運用。
2.創造生活情境以收獲體驗。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設計教學情境。例如,學習“asking the way”的時候,教師可以將教室布置為馬路情境,讓學生練習問路和指路的對話。
本篇文章以學生為本、挖掘學生自主學習潛力為指導方向,從如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開展多樣化教學模式和創設學習情境角度出發,探究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總而言之,興趣才是推動學生開展長期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生學習的效率很大程度受到學習興趣的影響。小學英語教師需要在英語教學中,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更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
參考文獻:
[1]劉昌.淺談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問題和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 2013(8):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