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軍
摘 要:互聯網的變革改變了信息不對稱的格局,給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諸多機遇;但網絡信息的多樣性、來源的模糊性、內容的復雜性,甚至一些負面、有害信息深刻影響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影響他們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心理健康。微傳播生態下,高校應大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積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體素質,不斷加強醫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
關鍵詞:微傳播;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微傳播生態的流觴
1964年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發表著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他用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預測未來媒介的發展。在麥氏看來,隨著廣播、電視、互聯網和其它電子媒介的出現,在各種現代交通方式的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驟然縮短,整個世界緊縮成一個“村落”(global village)。半個世紀后的今天,麥氏的預言竟一語成讖,如今我們正處在一個“微傳播”時代,互聯網不僅帶來了社交網絡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還改變了人類的交流方式和社交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社會歷史發展進程。
微傳播的核心特征就是“微”,即傳播的內容是“微內容”(一句話、一個表情符號、一張圖片等);傳播體驗是“微動作”(通過簡單的按鍵操作、鼠標點擊就能完成選擇評價、投票功能);傳播渠道是“微介質”(通過手機使用各種APP如微信、微博、QQ等介質);傳播的對象是“微受眾”(小眾、對象性傳播)。作為的一種全新的傳播方式,微傳播集合了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的特點,在互聯網平等、去中心化和反權威精神的基礎上,融入了個人性、即時性、互動性,將各種APP打造成為信息交流的平臺——微博在2010年投入使用后,短短幾年時間,已經成為中國各類信息的集散地和網絡輿情發酵中心;微信經過騰訊控股有限公司精心打造,在2011年一經推出,就以其良好的應用性、功能的齊全性等特征很快占領市場,并取代微博成為當下最受歡迎的社交軟件。
根據2019年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2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9.6%。其中10-39歲群體占整體網民的67.8%,其中20-29歲段的網民占到26.8%,受過大學教育的網民占到18.6%。毋庸置疑,網絡已經成為中國當下大學生獲取信息、參與活動、社會交往的最主要的途徑和通道。
微傳播生態下的信息涌流帶來的是一把“雙刃劍”——在信息多元化的趨勢下,微傳播實現了信息的交叉傳播,多視角、多觀點、多立場可以并存,從而開啟了傳播的個人主義時代,新媒體的繁盛可以進一步推動青年文化的發展,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但由于信息開放、多元,真假、優劣、積極與消極、低俗與高雅都混雜在公眾的視野中,信息的多樣性和來源的模糊性,使得心智尚未完善的大學生變得困惑、迷茫,甚至沉迷于網絡而不可自拔,微傳播生態為醫學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巨大挑戰。
二、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的首要問題是培養什么人的問題。他指出:“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醫學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著力加強醫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是大學生對一定社會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要求的認識、把握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比較穩定的思想政治觀念與行為,[1]包括大學生的政治意識、觀念立場、人生追求、道德準則、法律修養等各個方面,屬于思想政治素質在具體學習生活領域的日常運用和思想行為理解。
當代大學生尤其是出生于00后的醫學生們,他們大多處于18-22歲的年齡,正在思想形成、思維確立、價值多元、政治認識模糊的特殊階段,當今復雜的社會現實與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伴隨著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都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影響,引起困惑、苦惱與不解,甚至形成片面認知,最終誤入歧途。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建構與完成更是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駕護航,需要在科學的教育模式中內化與外行。“內化就是個人真正接受社會發展所要求的思想、觀念、規范,并將其納入自己的態度體系,變成自己意識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行為的內在力量的過程”。[2]只有真正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可以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
微傳播時代,各種媒體以其海量的信息資源和便捷低成本的交流方式,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并進行交流的重要渠道和手段,這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環境和良好的機遇;但由于其天然的虛擬性和無屏障性,對醫學生這個特殊的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實施帶來諸多不良影響。
(一)微傳播生態影響醫學生的三觀
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體的延伸》中指出“媒介即訊息”,他認為媒體是人體和人腦的延伸,并預言隨著電子媒介的發展,世界將發展成為一個地球村。在微傳播生態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作為人對周圍環境、自身發展和處理周圍關系的根本原則和態度,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并決定醫學生的日常行為和表現。大學生的三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可塑性比較強,微傳播時代紛繁蕪雜的網絡信息、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念很容易對他們原本沉淀不深的傳統文化觀念和價值體系形成強大的沖擊,甚至在西方國家的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影響下,有部分大學生的三觀產生傾斜甚至完全被顛覆,出現盲目崇拜西方思潮的傾向。
大學生是新媒體使用的主力軍,他們獲取信息、資訊和知識的方式、渠道和思政課教師、輔導員不同,他們善于接受新事物,在當前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方式陳舊、手段比較單一的情況下,高校思政政治教育者的權威話語權受到挑戰。隨著新媒體的出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高地和社會輿論的制約力量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優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與規范難度日益加大,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