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錦昌
摘 要:在教育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特殊家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在初中階段,關注特殊家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可以使他們走出家庭變故的陰影,使其獲得更好的發展。本文主要對初中特殊家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初中特殊家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以及初中特殊家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對策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初中;特殊家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對策;分析
在正常、完整的家庭中,家庭的和諧由父愛、母愛和成員之間的感情來維系,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也可以獲得健康成長。但是由于家庭負擔、離婚、犯罪以及交通事故的不斷發生,許多和諧家庭的正常格局被打破,越來越多的特殊家庭開始產生。由于不健全的家庭成分,在這些特殊家庭成長的孩子,更加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而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初中特殊家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
近年來,在犯罪、離婚以及交通事故等社會問題增加的影響下,多種類型的特殊家庭越來越多,這些家庭類型包括寄養家庭、重組家庭、單親家庭以及罪犯家庭等。生活在這些家庭中的初中學生過早承受了悲歡離合,心理問題比較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特殊家庭學生的行為和心理在日常生活中都比較異常和偏激,家庭、學校和社會要在促進特殊家庭學生的健康成長過程中形成合力,共同努力,開展針對特殊家庭學生心理的研究,及時預防和矯正特殊家庭學生異常的心理和行為特征,促進特殊家庭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初中特殊家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在每個家庭中,一旦家庭結構發生變化,父母就會疏于關心學生,甚至將自己的負面情緒波及到學生。這樣就會影響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學生也會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面對原本被打亂的生活方式,他們要做出改變,要重新適應并接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其心理會在這一過程中遭受巨大的壓力,學生就會在學習和生活中失去安全感,自尊心和自卑感也會增強,從而使其學習、生活和交往出現障礙[1]。不正常的家庭教育方式會使學生的行為和心理出現偏差,這會嚴重影響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和身心的發展。因此,家庭、學校和社會應當對特殊家庭學生的教育引起充分的重視,及時必要引導特殊家庭學生的不良心理,使特殊家庭學生能夠獲得和正常家庭學生同樣的關愛。初中特殊家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方式失當
從社會層面來講,與正常的家庭相比,受人們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特殊家庭處于社會弱勢地位,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這種弱勢地位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會讓特殊家庭的成員在社會各方面處于被動,甚至會受到不公平的特殊對待,這就給生活在特殊家庭中的學生心理上造成了負面影響,如果比較嚴重,還會造成心理陰影。在特殊家庭中,父母的任務艱巨而重大,他們要在遭受現實壓力的同時,切實當好學生的第一任老師。一旦家庭教育失敗,學生的發展也會遭受不可挽回的損失,甚至會造成學生終身的遺憾。
特殊家庭的學生往往缺乏情感依靠,沒有更多的親情交流機會,極易使其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特征,這會對他們在學校的生活、交往和學習產生直接的影響,在與正常的同齡人交往時,這種孤僻的性格特征會表現的更為明顯,雖然他們內心十分渴望與人交流,但在實際行為表現上卻讓人難以接近。家庭教育環境與學生特殊心理健康與否是密切相關的,在教育的效果和影響力方面,家庭教育的影響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無法替代的,學生的行為方式和心理認知是受特殊家庭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直接影響的,這種特殊家庭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甚至還會影響到學生成年之后的心理和行為。
(二)學校教育針對性不強,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在學校教育中,社會和家庭高度關注學生的成績和學校的升學率,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和教師的評價也以應試能力為基本標準,學校把教學成績作為衡量教師優秀與否的最大標準,這就導致教師衡量學生優秀與否的標準也就成了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學生的其他能力都是與之不相關的。特殊家庭學生無法實現正常的家庭教育,這時候,學生家長就將希望寄托給了學校教育,希望學校通過正確的教育方法使學生健康成長[2]。但是學校的德育教育過于理想化,比如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和遠大理想,弘揚革命精神,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等。這與新時期初中學生的觀念是極不相符的,在開展德育教育時,將學生的德育教育活動束縛在最初設計的框架內,不利于德育教育效果的發揮。
在學校的德育教育中,學生的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教師的德育觀念不強,這就導致特殊家庭的學生得不到真情關愛。同時,學校和教師過于重視學生的成績,對學生思想上存在的問題不聞不問,忽視學生的生活和交往,個別教師選用的教育方式不當,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德育教育與智育教育相互脫節,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
(三)社會誘惑重重
社會環境是復雜多變的,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比,社會教育有自身的特殊性,社會對學生有太多的誘惑,這對學生的抵制誘惑能力和父母與教師的辨別能力是極大的考驗。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特殊家庭的學生由于缺乏正確的引導,不能有效的辨別是非對錯,同時,對家庭的無奈和對學校的失望,使他們想尋求精神寄托,這就給良莠不齊的多元社會文化造成了可乘之機,它們沖擊著特殊家庭學生脆弱的神經,使其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比如網絡游戲、網戀和虛擬社區等等都在誘惑著這些年齡較小的初中特殊家庭學生,使其陷入其中。
三、初中特殊家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對策
初中特殊家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解決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提升特殊家庭學生的整體素質,為其心理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一)改善特殊家庭學生的家庭教育方式
特殊家庭學生的幼小心靈是極其敏感的,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要改變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和觀念,通過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的運用,為其營造有利于身心發展的家庭環境[3]。首先,對家長來說,要擺正心態,調整不良情緒。家長是學生生活的精神支柱和物質依靠,學生的情緒和心理會直接受到家長情緒的影響,家長要及時控制自身的不良情緒,幫助學生拂去內心的陰影,讓孩子對家庭的未來充滿信心。其次,要在孩子的生活方面給予關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個老師不僅指學習上,而且還指生活上,對于組合或者收養家庭中的父母,要多給予孩子幫助和關心,使其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最后,通過家庭互動和興趣培養和增進家庭關系,父母要通過組織家庭活動和共同參加社會活動的形式,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有效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幫助其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在解決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時,學校應充分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對學生進行情感補償,釋放學生的心理壓力,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首先,學校德育應傾向于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要制定和實施特殊家庭學生幫扶教育方案,不斷提高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要努力營造“愛”的氛圍,學校要通過各種校園活動的開展,讓特殊家庭學生融入集體,讓他們感受到參與集體活動帶來的樂趣,從而打開他們封閉的心扉,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同時,學校要開展持續性的家訪活動,尋找特殊家庭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源,從而便于對癥下藥。此外,學校還要開展全方位的交流,讓學生打開心扉。教師應當從課堂中走出來,以師生朋友的身份,捧著一顆愛心,使用學生能夠接受的語氣和姿態與特殊家庭學生開展全方位的交流溝通,可以是點頭問候致意,也可以是三餐晚休時的問候,還可以是日常的噓寒問暖,這些都可以讓學生擺脫特殊家庭帶來的心理陰影,形成樂觀健康的心態,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利用社會資源加強對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社會的參與和引導只是學校教育的一個補充。社會應在特殊家庭學生的教育問題上有所作為,利用社會資源加強對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應堅持正確的導向。抵制低俗文化,大力弘揚社會正氣,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為特殊家庭學生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4]。同時,還要開展豐富多樣的社區服務活動,鼓勵和引導特殊家庭學生積極參與公益活動,走進公益活動,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融入社會,從而擺脫心理壓力,得到全面發展。此外,可以發揮社會力量來幫助特殊家庭學生,為其成長注入更多的力量。可以讓愛心團體和志愿者服務隊,對這些特殊家庭學生送溫暖、獻愛心,使他們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從而樹立積極生活的信心,更好地面對生活。
四、結語
特殊家庭學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特殊群體。家庭、學校和社會需要共同努力促進特殊家庭學生的健康成長。初中特殊家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解決,作為家庭,要改善特殊家庭學生的家庭教育方式,要在孩子的生活方面給予關愛,通過家庭互動和興趣培養和增進家庭關系,有效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幫助其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作為學校,要應充分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對學生進行情感補償,釋放學生的心理壓力,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作為社會,應堅持正確的導向,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為特殊家庭學生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鼓勵和引導特殊家庭學生積極參與公益活動,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融入社會,從而擺脫心理壓力,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洪云.淺析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與對策思考[J]. 教育教學論壇, 2014(27):139-140.
[2]張向霞.農村初中單親家庭學生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J]. 學周刊, 2016(22):235-236.
[3]馮彥明.淺談特殊家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 現代職業教育, 2017(3):152-152.
[4]張敏.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校園心理, 2016, 14(6):42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