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仁環
摘要:數學是小學必學科目之一,同時數學教學融合了對學生計算能力、邏輯能力、思維能力、空間能力的培養,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本文就是針對新課改下,如何加強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表象積累以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方法進行的探究,希望能夠達到提升學生數學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表象積累;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階段是學生的數學學習啟蒙階段,直接決定著學生能否產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小學數學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也對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說思維能力是數學學習的關鍵,那么表象積累就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作為數學教師,必須有能力在符合新課改要求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合理的安排教學計劃,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培養。
1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表象積累
1.1 利用精彩的課前導語重現生活表象
數學知識是貫穿于整個生活過程中的,人們可以通過對實際生活的聚焦,抽象出不同的數學知識,因此,在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精彩的課前導語,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橋梁搭建起來。也就是說,教師需要緊緊圍繞數學課堂教學的教材內容,設計的課前導語就是一種對數學教學內容的表象,進而教師可以通過表象的積累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進行《有余數除法的應用題》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導語:同學們好,今天的天氣很好,蝴蝶在天空中飛翔,今天老師想借著這么晴朗的天氣帶著大家去劃船,大家覺得怎么樣呀?當教師利用精彩的導語將生活表象出來時,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在課程開始時就得到了充分激發。
1.2 利用教學工具展現事物表象
教學工具包括教具與學具,都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輔助的工具,在教學與學習的過程中,利用真實的學具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完成表象積累。因此,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不斷的指導,幫助學生利用好學具,隨著學生表象積累量的增加,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效果會大大增加。例如在進行《圓》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準備好真實的學具,包括圓形的硬幣、瓶蓋、鐘表等等,利用這些真實的學具,學生對圓的認識將會大大提升。由此可見,利用真實的學具,學生能夠全方位的對某一個事物進行更好的表象積累。
1.3 利用逼真的課件呈現表象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讓多媒體設備與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中得以應用,逼真的課件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同時也可以利用課件將數學知識的表象展示出來,幫助學生完成表象積累。例如在進行《小數的意義與讀寫》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以課程內容為中心,精心制作能夠進行表象的課件,在課件中展示生活中真實的小數,例如超市各類商品的價格。逼真的教學課件就是幫助學生完成事物表象積累的推手,讓學生在進行表象積累的同時學習數學知識。
2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途徑
2.1 重視數學問題的引出
小學數學教學的特點就是逐一解答,因此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數學問題的引出能夠有效的達到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目的。從問題層面出發,調動學生的思維運轉,通過對學生提出問題的解答,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效果。但是這對數學教師有著更高的要求,必須要有能力掌控整個教學過程。可以說,小學數學教學是要借助數學問題來實施的,但是,目前在開展實際教學活動時,如果想要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又想要對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行培養,教師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也是為了共同達成這兩個目的,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真正的掌握數學知識,了解知識根源,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不斷的進行思考,讓學生利用自己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
2.2 重視課程教學的設計工作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其思維能力不會很強,因此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性及創新性必須得以保證。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工作之前,必須要重視課程設計,采用合理且科學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具有更強的生動性,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促進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順利開展。絕大多數的小學生對于新鮮的事物都有著較強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特點,讓學生對數學學習過程進行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
2.3 利用好學生的個性化特點
每一名學生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無論是在思維方式上,還是在學習能力上都有著一定的不同之處,基于此,教師采用同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是不合理的。新課改下,為了能夠更好的實現對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就必須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個性化教學模式。同時,在對學生進行解題方法的教學時,應當發散思維,解題方式不能單一,應鼓勵學生嘗試多種多樣的解題方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進而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2.4 設置合適的練習題難度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中同樣十分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設置合適的練習題難題,練習題可以達到鞏固學生數學知識掌握程度的效果,同時也能夠對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進行培養。不僅如此,學生進行習題解答的過程中,教師設置合適的練習題難度,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思考與解答問題,從中獲得解答問題的成就感與學習自信心,但是設置的習題也不能過于簡單,要讓學生時刻處于思考的狀態,保證學生是能夠通過一定的努力得到理想效果的目的。
2.5 有效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對學生進行引導
好奇心是每一個處于小學年齡段的孩子都具備的一種心理,往往小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都是依賴自身的好奇心而不斷探索與了解的。也就是說,正因為學生具有好奇心,所以諸多問題才會產生,問題的產生最終會引發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一切問題的發生都來源于學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具備的較強好奇心來開展更加有效的課堂教學,例如,在進行《圓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時,可以適當的進行提問,讓學生通過教師提出的問題思考生活中的表象問題,包括為什么汽車的輪胎要設計成圓的形狀?為什么硬幣是圓形的?這種提問教學的方式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平等交流的教學模式,因此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6 有效的對生活實際內容進行聯系
通過對實際教學過程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發現,教學工作的主體是教師,因此教師必須起到引導學生學習的作用。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不僅有學生的因素,更多的是教師的因素,例如教師的工作經驗以及教師的專業能力等等,那么,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想要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必須要將數學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內容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將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生活化,讓學生更加輕松的學習,進而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 結語
總而言之,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無論是精彩的課前導語,還是真實的教具學具、逼真的課件呈現表象都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完成表象積累,而進行表象積累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并掌握數學知識。由此可見,表象積累能夠幫助學生培養思維能力,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由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認識,最終循序漸進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汪含全.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20(10):101-102.
[2]朱雪峰.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20,17(02):173.
[3]田勇.淺談表象積累與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