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職院校的一項重要教學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因此,研究“互聯網+背景下如何做好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建設現代高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互聯網+”“大數據”新媒體等技術不斷應用于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之中。尤其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借助信息技術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本文主要分析了“互聯網+”背景下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 “互聯網+”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1.1 機遇
首先,“互聯網+”作為發展的新業態,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時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思維模式。互聯網給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學案例、教學內容和交流平臺,促進傳統的課堂教學向線上+線下融合教學轉變。相對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純理論講解,極大提高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也引發了教學方法的變革。其次,借助“互聯網+”模式,更有利于滿足學生對世界、國內、當地時事、熱點與思想政治理論關系的探索,深入了解思想政治理論在現實中的運用,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再次,“互聯網+”背景下,通過大數據可以對學生的思想狀況、行為動態、個人愛好、學習方式等進行分析[1]。教師可以通過數據分析結果調整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有利于實施個性化教育,拓展思政教育模式。
1.2 挑戰
一是基于互聯網的開放性特征,網絡空間中存在大量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和腐朽文化思潮,對涉世不深的學生易造成負面影響,極大地擾亂了學生的認識。而受限于年齡、閱歷、知識結構等,高職學生難以正確分辨網絡信息是否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二是部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師尚未認識到互聯網時代教育的特征,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育理念上沒有跟上時代發展,難以適應新時期思政教育的要求。三是互聯網時代塑造了新一代、新新一代學生極為鮮明的個性,他們自我意識強烈,對理論說教、枯燥知識尤其是涉及到思想教育的內容較為抵觸,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思路
2.1 創新教育思路
在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更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不僅是國家頂層設計的要求,更是時代對教育和高素質人才提出的要求。高職院校要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重視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建設網絡思政教育平臺,主動出擊,占領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陣地,弘揚主流意識形態。高職院校思政教師要積極學習網絡技術及網絡語言的應用,做到與學生順利交流、深入溝通,能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使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細無聲”。
2.2 創新教學載體
思想政治教師要積極利用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在做好課堂教學與多媒體技術有機融合的同時,通過建立QQ群、微信群、思想政治論壇等網上教學平臺,幫助學生分析時事,解讀社會熱點,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還要以借助網絡技術組織學習小組、公益小組等,使線上和線下教學共進,學習和生活共進,讓學生隨時能夠接觸到思想政治教學資源。利用電子屏幕等設施,在校園內播放主流價值觀相關的文字、視頻等,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和良好的思政教育風氣[2]。
2.3 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教學內容方面,以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和課程為主體,組織國際時事、國內時政新聞、法治事件、社會熱點、思想政治成果等內容,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整合,一方面在各網絡教學及交流平臺中共享,通過制作小視頻、微電影、H5等新型媒體格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加認同思想政治教育。
教學方法方面,借助新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打造思想政治理論與實踐教學網絡平臺,增強課堂教學的互動交流,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之中。教師要隨時關注網絡資源,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內容,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因材施教”,保持教學的吸引力,提高教學質量。
此外,高職院校還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鼓勵家長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來,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教育格局,向學生傳達正確的思想政治理念。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應不斷創新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打造個性化思政教學平臺,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的正確,培養更多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專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邢丹丹.”微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6(05):67.
[2]卞雅妮.”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2):116-117.
作者簡介:胡彩媛(1985-),女,漢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