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音樂教學當中,唱歌課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是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點部分,大多數學生在唱歌課上的實際表現并不理想,唱歌課上對于音準的把握有待提高。本篇文章通過對小學課堂中唱歌課的實際情況分析,對如何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把握音準問題展開研究,希望能夠幫助教師和學生更好的體驗唱歌課的樂趣和審美價值。
【關鍵詞】小學音樂;唱歌課;音準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唱歌課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以湘教版小學音樂教材為例,基本上每一節大課都會有需要學生演唱及表現的歌曲。對歌曲的準確表達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于音樂本身的感受。筆者就“音準”這一教學中常出現的問題展開研究,希望通過“正音”,幫助學生更好地在音樂的海洋里暢游。
一、音準的重要性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無論是樂曲還是歌曲,都要通過“聽”來進行欣賞。小學階段學生的音樂學習以唱歌課為主,學生對于音樂的體驗和感受也都來源于“聽“。為了培養小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提高小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在唱歌課中,能夠準確地表現歌曲是最為重要的。而準確表現歌曲的重要要素之一,就是音準。在歌曲里,一個音不準都足以破壞整首歌曲的美感。而當學生表現歌曲時,如果音不準,那么學生就不能夠從自己的表現中體會到音樂的美感,更會破壞學生對于學習音樂的興趣和積極性。所以”音準“對于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常見的“音準問題“
(一)高音不主動
小學音樂教學中唱歌課最常見的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對于高音演唱的不主動?!爸鲃印耙辉~在歌曲演唱中尤為重要。唱歌的時候樂器是在人的體內,那么能夠控制聲音的也只有自己,如果自己對于唱歌沒有一個主動的意識,那么聲音出來會像被動說話一樣沒有起伏。在日常音樂課的學習中,”高音不主動“常見于唱音階和有較多高音歌曲的時候,學生在唱音階的時候普遍在”sol音,la音“時就開始懶怠,導致之后的每個高音都在半空中吊著,唱上不去。影響歌曲的學習,更影響學生對于音樂美感的直接體會。
(二)沒有音高概念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都會教授音樂基本知識。在“音樂審美“概念提出之后,對于“雙基”的學習不像從前重視,有些教師因為重視“音樂審美”而忽略了“雙基”的教學,導致學生基礎扎實不牢固,出現沒有音高概念的現象,影響了音準。在歌曲的表達上,往往會出現同一個音卻出現了不同的音調,如果學生有了清晰的音高概念,像這類的問題就是可以避免的。
(三)心理因素及先天條件的影響
有些人天生就“五音不全”,在這個先天條件的影響下,很容易對后天發展形成阻礙,認為先天條件不足是后天無法彌補的,從而自我放棄,對唱歌失去興趣。
(四)沒有歌唱方法
學生唱歌音不準,和歌唱方法也有很大的關系。當沒有歌唱方法,大白嗓唱歌時,更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不能夠從容的控制聲音,在表達一些有難度,音域跨度大的歌曲時更容易走調。
三、小學音樂唱歌課音準的培養策略
(一)扎實“雙基”,建立音高概念。
如今的大趨勢都主張“音樂審美”,但“雙基”同樣需要實踐。沒有基礎,很難實踐“審美”。應從扎實學生的基本功做起。
1.每堂課練唱音階。
這是筆者目前在實踐的一個方法。正著往上唱,倒著往下唱。建立學生的音高概念,讓學生有音高意識,知道正著唱音階音越來越高,反之越來越低,要讓學生有意識的去唱每個音,而不是單純地不動腦子去唱音階。
2.借助“柯爾文手勢”,使音樂形象化
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枯燥的音階練唱有可能會適得其反。低年級的學生更加感性,對于肢體動作更加感興趣。在低年級階段練唱音階時,可以借助“柯爾文手勢”,通過形象的肢體語言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音高概念。
3.讀譜唱譜是必要環節
音樂不同于其他科目,音樂尤其需要實踐。當學習一首新歌時,讀譜唱譜是必要的環節。在讀譜唱譜的過程中,也是一個建立音高概念的過程。在大力提倡“音樂審美”概念時,很多教師都舍棄了讀譜唱譜的環節,但這恰恰是一個必要的環節。光是練唱音階對于建立學生的音高概念還不夠,要在不斷的新歌學習中,才能幫助學生更好的實踐,從而建立起音高概念。例如低年級學生學習的歌曲都非常短小,簡潔,有些歌曲是由三五個音組成的,在學習歌曲時,教師帶領學生一起讀譜唱譜,有利于在學生的腦中建立起清晰的音高概念,在不斷的這樣讀譜唱譜的實踐過程中,學生會慢慢建立音高意識,從而會有意識地注意不同的音的音高。
(二)注重歌唱方法
學生音準不準,與歌唱方法也有很大的關系。
1.“主動”歌唱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可以適當的向學生講授一些歌唱的方法。用一些更加形象的語言,來幫助學生在歌唱時主動打開腔體。在唱高音的時候要主動,唱低音的時候更要主動,要讓學生明白唱歌就是一項主動的活動,只有自己主動去唱歌,主動去找音,才更容易將音唱對唱好。
2.“輕聲”歌唱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沒有或很少接受過音樂訓練,在演唱歌曲時容易使用“大白嗓”,以追求音量來判斷歌唱的效果,教師應該在課堂中逐漸糾正學生的這種思維,傳遞“好聽的聲音”的概念,避免學生“喊叫”歌唱,幫助學生注重嗓音健康?!拜p聲”歌唱就是一種很好的訓練方法,在輕聲演唱時,不僅能夠塑造出美的聲音,更能夠幫助學生鞏固音準,輕聲演唱時,高音更易唱出,學生更能夠體會到音準的美妙。
(三)學會傾聽,邊聽邊唱
由于小學生的生理特點,他們更愿意表現自己,更愿意展示自己。所以經常在學習一首新歌時,還沒有完全學會就表現出不耐煩的狀態。而對于音準問題來講,“多聽”,才是最好的學習方法。“聽”,是一種最能夠將音準概念烙印在腦中心里的辦法,如何讓學生帶著興趣去“聽”,是每位教師都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1.帶著“問題”去聽
在欣賞前設計有意義的問題,主動的去聽音高,聽旋律,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尋找答案。只有學生主動去聽才能真正發揮出傾聽的作用。
2.唱歌的時候更要傾聽
小學生在演唱歌曲時,很少人是用心聽伴奏音樂的。大部分學生都是隨著全班的聲音一起去唱,不會主動的去尋找正確的音高。要讓學生唱準歌曲,首先要教他們學會“聽著唱”。教師鋼琴伴奏的時候,聽著鋼琴的主旋律唱。放伴奏帶的時候,仔細聽著伴奏跟著唱。學會傾聽,才能唱得更準確更好。
四、結語
小學音樂教學對于學生的音樂生涯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小學音樂課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對于學生的一生都是受益匪淺的。音樂教師在遇到問題時要學會不斷鉆研,不斷嘗試,為學生更好的學習不斷努力。“音準”問題看似只是一個單一的問題,但在學生后續的音樂學習中都會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教師在面對這個問題時,既要注重“雙基”,又不能完全不管音樂的“審美性”,教師應權衡兩者,勇于嘗試,勇于實踐,為學生創造更好的音樂學習方法和學習環境。
作者簡介:馬艷霞,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