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明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因各地人文地理等環境不同而不同。蘭州太平鼓是地產蘭州,輻射周邊的一種鼓舞藝術,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學校社團活動在引入非遺項目后,采用相應的措施,在學生中間開展一系列的活動,豐富了學生學習生活,將技能與文化一同植入學生內心,為非遺傳承開辟了一種新的方式。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社團;蘭州太平鼓;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從非物質的地域與形態來看,地域性是“非物質文化形態”突出的屬性,所具有的地方屬性和地域群體性成為地方的文化亮點和名片。如我們所熟知的地方傳說“孟姜女傳說”“白蛇傳說”“格薩爾”“蘇州刺繡”“蒙古族長調”“蘭州太平鼓”等。這些非物質文化不但與當地人的生活行為,語言發音,飲食習慣,宗教信仰有著密切的關系,還與當地人的生活自然環境等有著關聯。這種多變的生活環境造就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但就是由于社會環境的多變和經濟發展,這種依托于環境中的“非物質”性,使他的體系相對脆弱性特點非常突出,從農耕文化到社會城鎮化的進程中,很多非物質遺產都被淹沒在喧囂的歷史進程中。
甘肅蘭州地處西北要沖,古有“金城湯池”之稱。這里民族眾多,人員集聚,從而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其中蘭州太平鼓就是歷史長河中民族文化沉淀下來的一項優秀遺產。蘭州太平鼓來源據考證有兩個方面的。起源于人們的古代祭祀。這種文化起源在很多的非物質遺產中都有類似的出處;源于古代元末明初,名將徐達為了攻克蘭州城,將人們日常擔水的木桶,兩面蒙上牛皮制作成鼓,里面藏有兵器,正月十五鬧元宵節之際,派士兵假扮成百姓混入城中,從而攻破了城池。后來這種民俗形式逐漸演變成鄉村節慶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項,600多年來不斷發展,流傳于蘭州,皋蘭,永登等地,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表演形式。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膾炙人口的民間藝術形式在經濟發展的沖擊下,同樣面臨著諸多難題。筆者由于特殊的關系,同蘭州太平鼓非遺傳承人——魏永宏老先生及其兒子魏懷東先生多有接觸。他們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在排練過程中,很多人員都出去打工,很難集聚足夠的人員一起排練;其次由于演出的場次不確定和費用較低,沒有一定的吸引力,很多人員不愿意參與其中;第三傳統的太平鼓在制作工藝與技藝排練過程中,因循守舊,缺乏新的打法和隊形變化,缺乏創新;第四老藝人已經年邁,年輕一代由于多種原因不愿參與,后繼乏人。這些問題都為蘭州太平鼓的發展帶來很大的阻力。
在2014年期間,學校由于國家千所示范校建設的需要,將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融為一體,并與地方的非遺項目結合,在校內以學生社團的形式組建了校園“一舞三鼓”的特色文化項目,組建了敦煌羯鼓舞社團,組建了武威宮鼓,武山旋鼓,蘭州太平鼓四個社團,并聘請老藝人來校講座傳授技藝。筆者負責蘭州太平鼓的具體建設。可以說這項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內校外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對學生內心和周邊產生了相當的影響。
校園社團活動一般是指在學生自愿、自發的基礎上,以個人的興趣愛好為主,按照一定的管理章程,打破學生年級、系科甚至學校的的界限,組織起來的一種群體性的活動。一般來說是,這種社團活動對學生的愛好興趣,技能學習,社交能力,團體意識的培養協作能力的鍛煉都有相當的益處。由于是以共同的愛好和興趣為主,在課余的時間,學生能夠增長知識,增加能力,學生相對是比較喜歡參與的。但這種社團在管理的過程中帶有一定的松散性,并沒有較為強制力量的管理和約束,因此在這種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性和流動性也是比較大。
近年來,由于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出臺鼓勵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指導意見,《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規定“教育部門要將優秀的文化遺產內容和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納入教學計劃,編入教材,組織參觀學習活動,激發青少年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校園,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對國家傳統優秀文化的了解,培養愛國愛校精神,及集體協作意識,團結精神都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鼓勵學校、社團團體、學術機構引導年輕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和傳承就不斷被引入學校。由于很多學校由于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同,方向不同,在社團活動與非物質遺產的結合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偏差。而中職學校由于學生身心發育的特點和學校培養目標、教學特點等方面,在實踐過程中呈現一種特有的優勢。
一、社團的組織管理建設與非遺傳承的結合
學校在組建鼓隊的初期,對校園社團進行了一定的規劃和指導,并制定相應的組織建設和管理章程。這樣就有別于學生自發性的組織,松散的管理結構。學校在管理上,從一開始就將這幾個社團作為學校重點建設是社團加以考慮,從層次和高度上,給予足夠的重視。先期進行太平鼓活動方案的制定,與太平鼓演藝公司進行對接,尊重老藝人的要求,與公司協商隊伍的建設,來學校的教授、校內外的活動、后期的發展等有了一個比較長遠的規劃,在合作機制上奠定了基礎;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和學生出勤考核制度,并與學生所在班級的班主任進行對接,納入一定的教學管理中。制定較為詳細的活動方案,活動地點,活動時間,保證了技藝學習過程中人員、時間、場地等。并在學習過程中,團委還有專人負責檢查,督促學習;學校劃撥專項資金,購買相應的太平鼓,鼓鞭,鼓花,鑼,檫,服裝等。保證了正常開展活動時對器材的要求。從這些活動可以看出,學校對非遺社團建設的重視程度,是保證社團能夠高質量,有規律,良性開展運行的重要保證,為非遺傳承在學生乃至社會上的影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社團中的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與非遺傳承的結合
中職學校的學生在生理上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這時候無論在智力理解能力還是體能上都是處于一個上升階段,正是技能學習與儲備的一個黃金時期。以社團為載體,技能練習和文化學習相結合的方式,使得學生找到了自尊和自信。
這時的學生與同齡的高中生來說,沒有過多的學習壓力,以技術學習為主的中職生在體能上比高中有著更多的優勢。相比小學生來說有著更多的理解力,智力儲備更多,相比大學生有著利用接受吸收新知識新技能的特點,處于一個高質量的發展階段。這時候的中職生在技能學習上更利于與老師、教練之間形成一種比較和睦的師生關系。在學校鼓隊的訓練過程中,很多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技能掌握得很快。由于學生所用的鼓是成人鼓,相比小學生來說,鼓的分量更重一些,在技能的學習上更復雜。但很多學生很快就適應了這種高體能的消耗。隨著后期的訓練,學生的身體素質明顯加強,身體的協調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教練在后期訓練中將太平鼓中的“鷂子翻身”等高難度技巧引入,全體隊員基本上都可以打出三個,有些隊員可以進行更多。這種打法在技巧上已經接近于專業隊員的打法,使學生能夠掌握太平鼓中的高難度技巧。這在傳承上來說,已經上相對的不易了。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團體意識和合作意識在逐步增強。在隊伍中有一些少數民族的學生,他們同樣參與者學習。有一位馬姓的回族學生對其他隊員說:“我們是一個團體,我們是一起的”。這種團隊意識在訓練過程中不斷的增強,是學生可喜的變化。盡管這名學生由于宗教信仰的問題,不能穿上傳統的服裝參加演出,但是每場訓練都在參與,并且在同學的演出之時都為同學們搞好服務工作。這種集體的訓練活動帶動整體班級體,調動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合作意識。
三、社團學習過程中的學生知識收獲和拓展
對很多學生來說,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對他們來說是比較遠的一件事情。但是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卻學到了很多普通課堂上沒有的知識。社團在活動過程中,不斷聘請非遺傳承人來講學,給學生們講述文化淵源,圖案意義,打法的來源,鼓身上的圖文裝飾等的民族文化內涵。比如鼓隊不斷聘請蘭州太平鼓非遺文化傳承人魏永宏老先生以及永宏太平鼓文化演出公司的魏懷東經理到校來講解太平鼓的知識,觀看蘭州太平鼓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等各地的演出視頻,參觀太平鼓文化的展覽等。這些歷史遺跡都深深的扎根在學生的腦海里。
有的學生寫到:“太平鼓作為蘭州地區城鄉的人民喜愛漢族民間表演形式之一,含有慶賀新年太平之意,每逢大的慶典活動,太平鼓表演都是整個活動的高潮”;“練習過程中對太平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臺蘋果在練習中也是比較累的,但對于我來說,太平鼓的一招一式還是很不錯的,展現了太平鼓所在的魅力和氣勢”;“太平鼓直接產生的原因是以表現戰場為主,蘭州先民把戰爭與太平兩大對立情節融合在太平鼓文化中,天衣無縫。這就是古戰陣法表演中采用的開合術主張以仁愛為主,尊開復合。”從上述表達中不難看出,學習們對太平鼓的認識已經開始從表現走向內里,對太平鼓在人文歷史中有了一種自己的認識和看法。這種自主創新的意識也在不斷深耕發芽。
四、從社團活動與外界交流活動來看非遺傳承
由于社團活動在開始就與太平鼓演藝公司相結合,由此學校社團參與了一些社會活動。從活動才廣度和效度來看,影響相廣泛。除了參與學校的藝術節演出之外,社團在公司的組織和安排下,利用課余時間參與了例如西固運動會大型開幕式的演出,一些商業性的剪裁演出,相關合作幼兒園的開業剪裁演出等。每次演出都帶來不同的效果。從學校角度來看是一種有力的文化宣傳活動;.從社會角度來看是對太平鼓——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對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是一種社會實踐和個人的鍛煉。這種模式加深了學生對太平鼓這種鼓舞藝術的認識,也讓群眾看到了解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學校、社團、學生中生根開花,后繼有人。
五、從社團學生的就業來看非遺的傳承
社團很多學生畢業后,大多所從事的工作與非遺項目的學習沒有多大的關系。也有演出演藝公司聽說學校太平鼓隊的情況,而來學校招聘演職人員,但從事這項工作的不多。這種情況應該說來自于對傳統文化認識、觀念以及經濟社會的強勢所造成。從學生的就業分布來看,大部分學生走向了東南沿海和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這些學生就像一顆顆種子一樣,有了一定的條件就會將社團所學帶到全國各地。現在一些企業很注重公司文化的發展建設。這些條件都為今后學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從實踐效果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學校社團活動結合,是貫穿國家政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學校學生層面具體有效的措施和方式。這種結合保證了學生的“學”與老藝術家的“教”,學生在學中做,從技能到文化,認識不斷的深入,對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氣質有了深刻的印象,使非遺傳承成為了一種自然而然的形態。當然社團活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還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而傳承的道路還很漫長艱巨,還有很多事情需要踏踏實實地去完成。
參考文獻
[1]劉薇.“非遺”教育與培養、踐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探索和實踐——以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非遺進校園”優秀文化項目為例[J].考試周刊,2015(49).
[2]李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藝術類高校專業課程設置結合研究——以大連藝術學院“非遺進校園”項目為例[J].今日中國論壇,2013(9).
[3]羊曉琴.非遺,讓校園文化更精彩[J].河北教育綜合版,2016(7).
[4]雷慧.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與傳承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5(6).
[5]那貞婷.蘭州太平鼓文化表演解析[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2.
[6]王思雨.試論蘭州太平鼓中的文化借取現象[J].新聞研究導刊,2016,5(7):10.
[7]劉世軍,余俊.學校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廣西為例[J].時代教育,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