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富成
摘 ? ?要: 將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語文教學中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理解,優化越問教學設計,實現語文教學目標,使我國傳統文化得到繼承、發揚。
關鍵詞: 傳統文化 ? ?高中語文 ? ?教學
引言
我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是人類歷史文化的重要瑰寶[1]。高中語文中有非常多的古詩詞、文言文、小說,教師采用單純講解的教學方法難以使學生理解,學生難以與作者產生共鳴,不能正確理解文章的內涵。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為了有效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課堂上融入傳統文化教學勢在必行。只有這樣傳統文化才能得到發揚,學生才能領悟到更加豐富的語文教學內容,有利于培養其語文素養,促進全面發展。
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語文教學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語用能力包括書面語和口頭語的應用,只有不斷積累,才能厚積薄發。漢字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結晶,除了漢字本身的歷史意義外,許多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傳統文化還存在于漢字之中。每一個漢字都蘊藏著一段歷史,造字、構詞、組句都蘊含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發展。學生通過閱讀,不斷積累漢語字、詞、句、段、篇、章,可以豐富知識,了解傳統文化,感受文字背后感人的故事,增強理解能力,久而久之,提高書面及口頭語用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語文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學科,在語文課堂上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正確認識傳統文化,提高綜合素質。漢字有兩種詮釋,分別是表意與含義,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學,向學生展示優秀的民族知識,引導其理解、體會,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讓其在學習傳統文化中提高文章理解能力、書面創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有利于培養良好、端正的道德品質,提高綜合素質,促進全面發展。
(三)有利于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
我國文化有豐富的底蘊及內涵,民族氣質由無數古人處世哲學構成。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學,可以讓學生多角度、更全面地認識我國文化的發展歷程,領會古人的處世方法,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學習更加豐富的語文知識,使其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陶冶,熱愛中華文化,并發揮自身優勢,弘揚中國民族文化,讓中華民族文化一直持續發展,使其永存于世界、歷史中,成為最璀璨的那顆星。
二、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語文教學的對策
(一)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
若要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有效融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教師就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中的傳統文化因素,將其篩選出來,進行探究,深刻理解其意義,然后將傳統文化的典型內容作為語文課堂的教學重點,向學生展示其中的價值觀、道德觀。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反復、深刻閱讀,加深學生的印象與理解。在每一次閱讀、品味結束后,學生有新的、更深入的理解,與作者產生共情、共鳴,將作品中的文化素養轉變為自己的素養。比如,李清照的《聲聲慢》是描寫其在殘秋時的見聞及感受,抒發自己因國破家亡、淪落天涯而產生的悲涼愁苦、孤寂落寞的心態,整首作品深沉凝重、如泣如訴、哀婉凄苦,感染力極強,尤其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幾字,這首詞的學習重點是作者寫作的背景及抒發的感情。教師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感情,可以利用詞中哀婉、優美的句子創造教學環境,讓學生反復誦讀詞,感受悲傷、凄涼的心緒,與其長恨共鳴,全身心投入到教學中。又如,教學《鴻門宴》時,教師會著重講解“鴻門宴”的起因、經過,認識這一斗爭的性質,正確評價項羽、劉邦等有關人物,對于文章出現的傳統文化僅一筆帶過。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教師在講解完重要內容后可以拓展傳統文化,比如文章有關于鴻門宴座次的描寫:“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張良西向侍。”教師可以利用文章中座次的描寫向學生介紹中國古代的座次文化。古人對于禮儀、身份地位十分看重,在吃飯時依據身份的貴賤安排位置,日升于東,屬陽,尊貴,日落于西,屬陰,較差[2]。除此之外,文章中還體現了古代的飲食文化,教師在教學《鴻門宴》時,可以挖掘其中隱藏的座次、飲食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其領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斷積累,提高文化素養。
(二)營造傳統文化教學氛圍
在中國傳統文學中有許多作品繪景詠物、借景抒情,作品的主旨通過作者而豐富的想象力構建而成,字里行間感情飽滿。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時,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與文章相得益彰的情景氛圍或文化氛圍,讓學生通過外界刺激融入作者描述的氛圍中。比如,《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使用清新雋永、優美動人的語言勾畫了一幅荷塘月色的美景,而景中又蘊含了不平靜的心情及淡淡的哀愁。教師可以根據荷花、月色這兩種意向延伸教學,播放一些古典的音樂,營造憂傷的氛圍,向學生介紹古代有關月亮、荷花的相關知識,配合圖片欣賞,讓學生進入荷塘月色的美景中,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同時接受傳統文化的陶冶。通過情景氛圍的創設,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通過營造文化氛圍讓其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內涵,感受古典韻味。比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其中一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胡、焉、何”等疑問代詞,歸納“引、策、行”等詞的一詞多義,了解“而、以、之、兮”等文言虛詞的用法,讓學生理解更多的古代詞語含義,深入文章內涵的挖掘中。以題目中的“辭”為例,辭,同賦,是一種講究句式、押韻的散文,最早出現于楚國,因此又有“楚辭”的說法。最具代表的是屈原的《離騷》。到了漢朝,辭和賦被統稱為辭賦,典型代表作是《歸去來兮辭》,這種文體像詩,以抒情為主,具有浪漫氣息,特點是篇幅、字句長,句式、押韻比較自由,但比散文整齊[3]。后又發展成為古體詩,如《木蘭辭》。在語文課堂上向學生展示中國的古典文化,可以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讓學生深入理解所學內容的含義,更好地了解中國古代的詩詞文化,體會歷史長河中文學家各領風騷的盛況,產生強烈的文化認同感,發揮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習成績,重視文化積累。
(三)課外延伸傳統文化教學
語文教學不局限于課堂,為了使傳統文化的熏陶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師可以將語文教學延伸至課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其受到文化的感染。課外延伸傳統文化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實現:其一,教師要引導學生誦讀、品味中國的傳統文化作品與經典作品,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先講解,然后引導學生自學文言文,慢慢自己翻譯、理解文章的表意與含義,提高閱讀、鑒賞能力,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其二,教師要向學生傳達“多讀書、讀好書”的意義,可以向學生推薦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化作品,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投入書籍海洋中,在閱讀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涵養,強化對作品的理解、鑒賞、審美能力,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品質。其三,教師要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比如可以推薦學生欣賞《天天向上》《國家寶藏》《百家講壇》等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節目,近年來最典型的是《中國詩詞大會》,其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通過比拼、賞析詩詞知識,使觀眾重溫過去學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情懷中汲取知識營養,滌蕩心靈[4]。節目中的“飛花令”環節能讓學生了解到古人行酒令時玩的文字游戲,了解古人生活的一部分,同時又能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積累詩句。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聽一些古風歌曲,體會歌詞的美及旋律帶來的意境,比如《牽絲戲》,歌曲不僅將歌詞詩詞化,演唱中還運用了戲腔,將國粹融入其中,別有一番韻味,學生跟著演唱時便能感受到漢字的優美和意境的深遠。電影中也蘊含了不少傳統文化知識,比如對聯。在《唐伯虎與秋香》中,唐府門前對聯掛的方式不正確,對聯的原則其中之一是“仄起平收”,唐伯虎府上掛的是“名人宅畔五柳生輝,雅士門前三槐挺秀”,兩句順序應該調換。教師通過實施延伸語文教學,讓學生在生活、娛樂中閱讀、觀看有關傳統文化的作品,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寓教于樂,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使之保持積極的態度學習語文、接觸中國傳統文化。
結語
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上使用多種方法融入傳統文化,能豐富語文教學內涵,激發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擴大知識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與鑒賞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培養綜合素質;能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品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因此,語文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讓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引導學生體會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語文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黃止華.文以載道 ? ?以文化人——以2018年全國卷三分析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融入[J].課程教育研究,2018(36):62.
[2]曾志輝.立足傳統文化 ? ?提高語文素養——論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融入[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24):4-5,2.
[3]毛子月.弘揚歷史文化——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J].才智,2017(35):95.
[4]薛鳳秋.淺析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融入與傳承[J].中國校外教育,2017(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