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啟迪
摘 ? ?要: “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對學生素養的培養是世界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趨勢,對學生知識脈絡體系的構建發揮著重要作用,對學生成才成長意義重大。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
關鍵詞: 高中歷史 ? ?核心素養 ? ?史料實證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是一線教師教育學生的指標和重要的依據,是落實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保障。
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意義
歷史核心素養是歷史學科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形成的幾種重要品質,以往的課堂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這種立足考試成績標準的教學評價模式使很多教師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取得好的高考成績,將教學的眼光局限于知識的灌輸,讓學生死記硬背,忽視學生的能力成長、思維成長,最終影響學生綜合素質提高。
核心素養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使教師的教學不再局限于知識的傳授,而是將“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等教育目標有機整合起來,多方面多角度地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有效幫助學生擺脫以往教育模式的束縛,釋放學生的思想,使學生通過歷史學習將這種素養不斷融入生活,達到深化。
二、高考對歷史核心素養的考察及教學中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1.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又叫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組成部分,它是有關人類社會發展的哲學理論。唯物史觀的觀點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等。人類對歷史的認識不是一開始就能看清本質的,在學習中要透過歷史的現象看清歷史的本質,勢必要具有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運用唯物史觀的方法,能幫助我們更全面地認識歷史。以2018年全國卷一卷24題《墨子》中的相關記載為例,本題考查了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這個知識點的掌握,也考查了學生的唯物史觀這一核心素養,尤其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原則。
要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就要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經濟基礎和生產力角度看待問題,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正確認識和對待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改革與革命。唯物史觀在現階段對高中生的歷史學習有著非常大的作用,是高中生學習歷史的重要原則,是學生更好地開展歷史學習的重要保證,有利于高中生的全面發展。
2.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把事件放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進行觀察和解讀。歷史事件的發生不能與當時的時間、空間割裂開來,不能孤立地看歷史,只有把歷史事件放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才能準確把握該歷史事件。要將認識的史事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考察,既要橫向考察同一時段不同空間歷史發展的異同,又要縱向將歷史事物放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考察,認識歷史發展的全過程。以2018年全國三卷24題戰國以前的墓葬中發現了鐵器實物分布為例,這道題需要運用時空觀念,學生要有歷史發展的時序觀念,知道戰國時期我國鐵器的冶煉制作情況,也要有空間概念,知道戰國時期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將橫向的空間和縱向的時間相結合,在此基礎上對選項進行考察,即可得出答案。
時空觀念的培養可以利用地圖、表格、數軸圖等再現歷史時空。比如通過地圖比較秦漢版圖,可以更加客觀地展現朝代的更替、權利的更新、國力的強盛。歷史人物畫像、歷史人物活動的畫面、文物圖、革命遺址圖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再者可以繪制表格和數軸圖,用數軸圖展現歷史的縱向發展時序,比如中國古代朝代更替,以及歷代政治制度,繪制在數軸圖上可以很清晰直觀地掌握。表格適合將時間與空間結合,共同展現,還可以進行同一時間不同空間的對比,比如明清時期的中古和近代西方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區別,方便學生掌握。總之,歷史時空觀念是一種素養,也是能力和思維的體現,其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長期的過程。
3.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指對我們手頭上已有的材料進行辨析,并對我們篩選的可信史料進行解讀,努力地還原歷史真相的方法。歷史是不能假設的,當代人認識歷史只能保存下來的史料。如要學生正確、客觀地認識歷史,必須引導其形成史料實證的意識。在這個過程中要注重幾個原則:論從史出、孤證不立、全面運用史料、挖掘史料背后的社會背景等。例如2018年全國卷2卷24題《史記》中關于商湯推翻夏朝的記載說明什么,這道題考查了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提供了《史記》中一則關于商湯的材料,問這一記載意在說明什么,希望學生結合漢朝的社會背景,正確分析該史料,挖掘史料背后的真意。
在日常學習中教師應加強學生對史料的認識及加深對史料實證性的理解。教師上課的時候可以運用多媒體給學生多展示各種類型的史料,引導學生了解不同史料的各自特點,掌握一些搜集史料的方法。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對時空背景的考察,判斷史料作者的意圖,以此辨別史料的真偽和價值。在完成主觀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原則,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在此基礎上提出歷史觀點。
4.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需要和歷史事實區分開,歷史事實是客觀發生的事件,歷史解釋是以史料為依據,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和評價。人們收集的史料不同,站的角度不同,就有可能對同一歷史事實形成不同的歷史解釋。同時還要注意揭示歷史事實現象背后的深層次的因果關系和規律。培養學生的這一核心素養,使學生更好地感悟、體驗、明了歷史上發生的各種情況,實事求是地分析、概括史事的特征、性質、意義及影響。以2018年全國卷3卷第42題為例,該題提供了東漢史學家班固所撰《漢書·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應等級的表格,要求學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對表中的內容提出自己看法,并予以說明。該題是全國卷命題的一個重要創新,體現了高考命題穩中有變的思路。該題契合傳統文化的熱點,既考查了知識點又考查了學生對歷史核心素養的掌握。這類題解題的關鍵是閱讀材料,通過對材料的解讀,找出自己的看法,針對看法進行說明,說明時要史論結合。
對于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教師首先可以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通過對不同案例的分析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其次通過提供各種材料,展示對同一史實的不同解釋,通過對其背景的分析讓學生認識不同歷史解釋形成的原因。再次可以提供歷史史實,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儲備對其進行全面解釋,以此表達對歷史的客觀看法,認識歷史解釋的重要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學習歷史應具有的最基本品質,包含我們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歸宿感,也體現了我們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感、使命感。歷史學科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通過對古今中外歷史的學習,使學生正確地評價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形成對自己國家的高度認同感和歸宿感,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并且形成廣闊的國際視野,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例如2017年全國卷Ⅰ第24題,通過圖片展示西周與戰國兩個時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寫法,考查字形發生了變化的主要因素。該題實際上考查中華早起文字的演變歷程,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思想文化日趨繁榮,私學興起,文字被頻繁地使用,漢字也從繁雜趨向簡化。這里既體現出對中國古代文明和中國國情的認識,又蘊含著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2017年全國卷Ⅲ第40題,主題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地區和對臺灣地區的開發與建設,即考查了臺灣與大陸發展的歷史,又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對祖國統一的希望,體現了對家國情懷的考察。臺灣地區的歷史,是祖國歷史發展的一部分,歷史上的英烈志士同各族人民一起開發和建設了臺灣地區,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今后復習備考中,學習歷史要站在國家的高度,把國家統一、民族同根、文化同源作為分析和認識問題的標準。由此,思維才能展開,形成的答案才有深度和高度。在日常學習中更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取向,以價值觀取向為基準,對歷史的價值判斷以這種價值觀為導向,對價值觀做出主觀評價。并在生活中不斷引導善良和美好、公平與正義,在不斷學習中將這種價值觀不斷擴散,形成良好的風氣。
三、結語
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技能。教師還要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并在教學中爭取改善教學評價體系,以使核心素養教育教學理念落到實處,發揮思想指導作用。總之,高中歷史教師要重視對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不管對學生的成長還是對國家民族的長遠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徐藍,朱漢國,主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李小鋒.高中生歷史學科素拜培界策賠研究述評[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7).
[3]汪瑞林,杜悅.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負責人答記者問[J/OL].人民網,2016.09.14.
[4]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Z].教基二〔2014〕4號,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