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杰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立足新時代歷史方位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轉化作出全新研判,認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及整個社會主義全過程,社會根本矛盾的內在屬性并未發生實質性變化,這決定著社會主要矛盾在性質上一直是人民內部矛盾,即人民需求與社會供給之間的矛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矛盾有其特殊性,形成了不同發展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本文基于《矛盾論》的視角把握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演變,從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從矛盾辯證運動規律看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從主次矛盾轉化看供需關系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作用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矛盾論;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
一、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
1.概念內涵:社會主要矛盾是矛盾的特殊性問題
毛澤東的矛盾學說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辯證統一,在社會主要矛盾問題上將其作為矛盾的特殊性進行特別定義,在《矛盾論》中單列一節分析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這兩種矛盾力量不平衡問題。毛澤東在《矛盾論》中對主要矛盾作了明確定義,認為主要矛盾“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他強調在一定條件下主要矛盾只有“一種”,社會主要矛盾就是指在一定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在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之后,我國社會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早在1956年4月毛澤東就論述了十大關系(實質上就是十大社會矛盾),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一文中提出劃分兩種不同性質的矛盾,著重分析了如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理論。
2.歷史定位:社會主要矛盾與基本國情內在一致
毛澤東的矛盾學說在社會主要矛盾問題上就是將其作為矛盾的特殊性進行特別定義,這種特殊性表現為矛盾力量發展的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在外部表現為主要矛盾與非主要矛盾之差異,在內部表現為主要矛盾方面與次要矛盾方面之區別。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發展中,該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了這一發展過程(階段)的性質,即基本國情,表現出社會主要矛盾與基本國情的內在統一性,事物的本質與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具有一致性。主要矛盾的情況發生變化,其規定的工作重心和任務就會改變,必須據此調整任務、策略,否則發展就會停滯或偏道,強調社會主要矛盾與基本國情要內在一致。
3.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歷史演進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正確分析、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及其在不同階段的變化,帶領人民取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并據此確定了正確的革命任務和策略、方針。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根據形勢的變化對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學判斷,順利完成三大改造,步入社會主義社會。在此基礎上,我們黨確定了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任務和總路線,順利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在改革開放時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撥亂反正,實事求是地總結了我們黨在“文革”時期對社會主要矛盾誤判的教訓,認為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判斷科學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黨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工作重心和提出一百年不動搖的基本路線,帶領人民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在新時代,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并表現出了一些新特點。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求已經超越了生存性的消費,更加注重享受性和發展性資料消費,對質量更高的美好生活有更加迫切的需要。但是,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結構性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對全面性科學發展要求更加迫切。上述階段性的變化,決定了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在新發展理念下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從矛盾辯證運動規律看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運用唯物辯證法進一步發展了社會矛盾運動思想,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理論。為我們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提供了理論依據。
1.根據矛盾的辯證運動規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貫穿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一般性和普遍性矛盾,是存在于任何社會形態的根本矛盾,即便是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也依然是社會的根本矛盾,并且推動著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然而在不同形態的社會中,這兩大根本矛盾的性質是有差異的。
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并促使生產關系中最核心的要素“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發生根本性變化,也就是從私人所有制占主導地位轉變為公有制占主導地位的時候,社會形態就從剝削階級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在私人所有制占主導地位的剝削階級社會,促進生產力的主體即勞動者階級與掌握生產資料的主體即剝削階級是相互分離的,總體上也是相互對立的,因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一根本矛盾從其性質上講就是不同階級之間的敵我矛盾。與此不同的是,在公有制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主義社會,促進生產力的勞動者階級與掌握生產資料的人民大眾總體上是相同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一根本矛盾從其性質上講就變成了具有共同階級基礎的人民內部矛盾。因此,在不同的剝削階級社會形態中,社會根本矛盾的內在屬性具有一致性,都是敵我矛盾,但其外化形式則存在差異性,表現為與社會根本矛盾相對應的主要矛盾,通常情況下是階級矛盾,殖民者入侵時是民族矛盾。與剝削階級社會不同的是,社會主義社會根本矛盾的內在屬性已經轉變成人民內部矛盾,這種人民內部矛盾貫穿于整個社會主義社會全過程,但在社會主義不同發展階段以及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歷史時期上,表現為有差異和有變化的主要矛盾。
2.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取決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變化,尤其是取決于根本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生產力的發展變化
根據社會根本矛盾與主要矛盾關系的基本理論,社會主要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一基本矛盾的外化形式,而且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變化。這是我們認識和理解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轉化的理論前提。
首先,只有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和美好生活需要。人民需要是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沒有生產與發展,人民需要無法得到滿足,社會主要矛盾也無法得到化解。馬克思之所以說人類歷史的第一個活動就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正是因為物質生產是滿足人類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徑。其次,生產力的發展不僅可以釋放低生產水平情況下被壓制的人民需要,而且還會引起新的需要,滿足這些新的需要的過程,就是在新的水平層次上推動生產發展和促進社會進步的過程。其三,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內容,也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馬克思曾深刻指出,“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根據以上論述得出的基本結論就是,生產與發展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克服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既要將滿足人民需求視作最高目標,更要將促進生產發展作為滿足人民需求的根本途徑。
三、從主次矛盾轉化看供需關系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作用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在復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民內部矛盾,人民內部矛盾集中體現在供需關系上。
1.供需關系變化是我國社會主次矛盾轉化的基礎條件
在區分主次矛盾的基礎上,毛澤東強調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時,還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著的兩方面中,必有一方是主要的,其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謂矛盾起主導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需要與生產的矛盾存在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在社會主義社會成為主要矛盾正說明其特殊性,是社會根本矛盾在一定歷史時期的突出表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主要體現在需求側和供給側關系上。一方面是當前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我國有220種產品在世界是位列第一的,落后生產的表述已經不符合事實、不合時宜的。同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越來越強烈,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各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人民對物質文化社會生活的需求更高更廣泛,領域更大。另一方面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如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等問題更為突出,同時也有發展不充分的問題,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從解決落后生產,到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反映我國發展主次矛盾關系已經發生變化。
2.社會主要矛盾關系原理、社會主要矛盾供求兩側及其主要方面的原理,是判斷社會主次矛盾轉化的理論依據
根據矛盾辯證運動規律的原理,判斷社會主要矛盾是否發生歷史性轉化,主要有兩大理論標準:一是社會根本矛盾的內在屬性是否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因為社會主要矛盾歸根到底是根本矛盾的外化形式,而根本矛盾的性質決定著社會主要矛盾的性質。當生產力發展促使生產關系的核心要素“生產資料所有制”發生徹底變革,從私有制占主導演變為公有制占主導時,社會根本矛盾的性質就從敵我矛盾轉化為人民內部矛盾,作為根本矛盾的外化形式,社會主要矛盾就從不同階級之間的對抗性矛盾轉變為相同階級(或其階級聯盟)內部的供求關系矛盾。二是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否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因為作為主要方面的生產與發展狀況既決定著原有主要矛盾的解決狀況,也決定著社會主要矛盾的另一方即需求側的增長狀況。當社會生產與發展水平顯著提高時,原來的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將得到解決,但與此同時,已經得到滿足的需求、滿足原有需求的生產發展過程以及滿足原有需求的生產發展水平,都構成了新需求的基礎進而引起新的需求,如果生產發展狀況不能很好地適應這些新的需求,社會主要矛盾就會發生歷史性轉化。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更好地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解決好全面和充分發展的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322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5)
[3]《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過)[N].人民日報,2017-10-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