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紅
摘 要:案例教學法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采用案例教學法,首先要結合《原理》課本身的內容特征探討為什么要采用案例教學法,另外在案例教學法過程中要處理好幾種關系,比如理論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相得益彰、宏大敘事的家國情懷和家長里短的生活瑣事相統一、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統一等關系。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案例教學法;課堂興趣
傳統上思想政治課包括《原理》課主要用灌輸式授課法,即老師在課堂上單方面講授概念理論等,學生在課堂上被動地學習,灌輸式教學法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很難引起共鳴,這就造成學生上課沒興趣沒精神,老師上課沒意思的尷尬局面。這就倒逼老師進行新的教學模式探索。案例教學法是傳統的理論教學法之外最重要的教學方法。在長期的《原理》案例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尷尬地發現:學生對傳統的理論灌輸式教學不感興趣,在理論灌輸教學過程中學生很難專心致志聽課,不時有學生跑神、偷偷摸摸玩手機、睡覺、發呆、做其他作業的等都有。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作為老師被迫采用案例教學法,不過案例教學法過程中又有些學生又會情不自禁地產生疑問:為什么要經常進行案例教學?因此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我們首先結合《原理》課本身內容特點,探討為什么要進行案例教學?另外要在案例教學過程中上好《原理》課,我們要處理好幾種關系,比如理論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相得益彰、宏大敘事的家國情懷和家長里短的生活瑣事相統一、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統一等關系。
一、《原理》課案例教學法的必要性
盡管案例教學法首創于19世紀7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其后擴展到美國的法學、醫學、工商管理等領域。上世紀80年代案例教學法也在我國各個學科逐漸推廣開來。不過在《原理》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結合《原理》內容特點搞明白為什么要在本門課授課過程使用案例教學法。
1.馬克思主義是對自然、社會、人類思維發展規律的總結,是社會實踐調查的產物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誕生史上,馬克思任《萊茵報》記者的經歷非常重要,在他自己擔任記者期間,他開始注意到:底層人民之所以犯盜竊罪,并不是如當時居高位者那樣,認為他們道德低下才去盜竊,而主要是因為不合理的制度被迫他們去已被私有化的樹林里撿樹枝樹葉。以此為契機,馬克思在廣泛閱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大量社會調查的基礎上,提出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和歷史觀。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一方面是大量的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以及人文知識,一方面是廣泛而持久的社會實踐、調查及總結的結果。今天,我們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一方面我們就要反過來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解釋自然、社會、思維發展規律,在這過程中要旁征博引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知識來證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性,也要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分析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文化現象;另一方面,既然馬克思主義理論理論來源于社會現實,我們在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過程中也要適當的聯系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來論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性,反過來,也可以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分析現實生活中的案例。
2.馬克思主義理論特色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是誕生在德國的猶太人,他是德意志和猶太雙重文明尤其是德意志文明熏陶培養傳來的學者,這就意味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烙上了德意志文明所具有的思維模式和理論特征。像所有的德意志學者一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性、邏輯性、抽象性、嚴謹性、條分縷析性都是很強的。在中國文化熏陶了幾千年的中國人的思維特點是重整體體悟,理論建構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辨能力都不是很強,面對這樣的受眾,作為老師就在在尊重馬克思主義基本內容基本精神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盡可能用案例教學這種具體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傳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才容易達到預期的授課效果。
3.從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來說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大爆炸和全媒體時代,各種信息充斥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通過手機、報紙、電視等途徑獲取海量信息,我們在各個生活的間隙獲取信息,在吃飯時看一眼電視,在坐公交車時用手機上微博。信息量如此之多,我們獲取信息如此容易,乃至我們養成了一個壞習慣:大多數人更容易選擇接受趣味性強、簡單易懂、故事性強的碎片化信息。馬克思主義理論性強,相對來說比較抽象枯燥晦澀難懂,不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解起來也較費力,要讓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就要盡量用現代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講課。通過案例教學,把抽象晦澀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生愿意學容易學易理解。
4.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性
“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不僅致力于科學‘解釋世界,而且致力于積極‘改變世界。”(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與以往的哲學家們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在書齋里的哲學,他一方面承襲了德國古典哲學家注重邏輯推理、抽象思辨的傳統,一方面開始走出書齋經過大量實踐調查來建構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源于實踐服務于實踐并在實踐中得到發展。這就意味著我們在課堂講課過程中不能“從原理到原理,從文本到文本,必須走向現實。通過案例教學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品格,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1]我們要通過案例教學,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實際結合起來,用現實生活中的案例來推演、證明馬克思主義理論反過來也可以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解釋現實問題。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提高學生理論分析現實社會的能力。
二、案例教學中應處理好幾種關系
在《原理》課案例教學中,如果我們在案例教學上課經驗的基礎上,深思熟慮反復思考一下我們在案列教學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把握案例教學的一些基本原則處理好哪些關系,將對我們的案例教學有很大地指導幫助作用。
1.理論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相得益彰
在《原理》課教學過程中,一般來說最常用的就是傳統講授式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恰如其分的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對于上好《原理》課非常重要。所謂講授式教學法教學是老師在課堂上居于絕對主導地位,老師在課堂上通過概念、基本知識的闡釋、說明以及邏輯推演來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地位,一邊聽一邊記筆記的方式,這種方式單調、枯燥、抽象,難度大,學生也難以理解,不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過理論教學也有其長處,它可以讓學生高效、系統、完整準確地理解學習《原理》課基本概念、知識、原理。正如常艷老師所講: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講的透徹,才能充分開展案例討論,取得實效。而在理論知識普及和更新方面,傳統講授式教學法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它能全面、系統地向學生傳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1]另外傳統的理論教學法也可以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和嚴密的理論分析、邏輯推理能力。案例教學法是指通過精選的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原理》課的概念、知識、原理,通過饒有趣味的故事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思考,并在老師的引導下結合所講授知識思考總結,對抽象的概念、原理、知識有了具體形象生動地理解。案例課教學法可能贏得學生熱烈的掌聲會心的笑聲,在輕松活波的氣氛中上完了一堂課,不過過于倚重于案例教學,長此以往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邏輯分析抽象思辨能力。另外案例教學法僅僅講述案例內容也要花費不少時間,《原理》課本身理論性強、教學內容多,課時少等特點,大量使用案例教學又會擠壓理論課教學時間,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可能導致必講的內容也講不完,而原理課本身又是一個完整的相互聯系的體系,如果有很多內容因為進度慢而講不了就會反過來影響對本課的學習。正因為如此,作為《原理》課教師不能矯枉過正,從早先的單純講授式教學滿堂灌到故事會堆積,一堂課上下來,沒有多少理論知識,就是故事的簡單堆砌。在上課前要經過認真思考反復比較能用傳統講授法講解的就盡量用講授法講解,只有在講授法學生可能聽不懂不愛聽的情況下,可能選用案例教學法。
2.宏大敘事的家國情懷和家常日用的生活小事相統一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憑著堅船利炮野蠻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中華民族陷入內憂外患的悲慘境地。”(《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在這樣一種國家積貧積弱、民不聊生的大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理論被介紹到中國并最終被確認為我們立黨立國的指導思想。這種時代背景使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點主要在于指導國家建設以及作為國家一個成員應該在社會發展中如何做才能更好促進國家發展。同樣,我們在學習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過程中也習慣于在宏大敘事中從國家建設民族發展的視角來詮釋、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不過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和平建設時期,在這種背景下我們一方面關注國家建設、民族振興,這就要求我們在案例教學中,要一如既往通過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來闡釋、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另一方面,在和平建設環境下,我們更多的時候是要面對家長里短常瑣事這樣似乎微不足道的小事,這些看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嚴重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在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過程中,在案例教學中要有意識地用馬克思主義原理來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分析、解決日常生活瑣事。這就要求我們在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案例教學過程中舉得例子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日常生活,關注日常生活,解決生活瑣事。案例教學中也要有意識地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案例。
3.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統一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對社會現象好壞的甄別能力不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處在形成時期,但是他們接受學習能力強,他們在課堂上學習接受的理念價值可能會影響其一生,如果我們在課堂上能夠給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他們將受益終生,相反錯誤的消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將貽害無窮,對學生的后半生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作為老師“吐辭為經,舉足為法”,一言一行都給學生以極大影響。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隊伍責任重大(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原理》課作為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核心課之一,其重要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因此《原理》課事關重大非常重要,稍有偏差可能會影響國家的未來發展及學生個人的健康成長。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吸引力和社會的,我們要在案例教學中,引用一些大學生普遍關注的新聞事件、社會熱點或其他學生感興趣的案例甚至課堂上結合教學內容靈機一動舉出一些很好的案例來。但這些案例可能有負能量的、低俗的、違背社會主旋律的信息,如果在案例教學中處理這些信息不當,可能會傳遞出負能量信息,影響學生未來的健康成長,甚至影響他們畢業后到社會上待人接物的方式,進而影響社會風氣。另外,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可以結合所學的理論知識就案例發表自己的見解,闡述自己的觀點。[2]由于學生是有血有肉、充滿個性和智慧的個體,他們的所思所想是很難預設的。[3]學生在發表觀點闡述見解的時候也有可能會涉及到一些負能量、負面信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處理、分析、引導這些負面信息也非常重要,如果老師處理、引導不好也會傳遞消極悲觀負面不利于國家建設的信息。為了避免出現上述現象,作為思政課老師要在案例教學中牢牢把握一些上課原則。作為思政課老師,我們應該銘記習近平總書記講的一段話:“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具體來說我們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務必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不能違背國家的大政方針、不能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精神、理論。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師我們要對這些基本原則熟稔于心,念念不忘,如此才能在上課過程中不會違背這些基本原則。
4.旁征博引與有的放矢相結合
為了增加思想政治理論的吸引力,說服力,活波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在案例教學過程中難免要旁征博引,廣泛引用各種材料,這種旁征博引可以增強上課的吸引力和說服力,加深學生學習印象鞏固學習效果,不過也有弊端,有時上課當中一時興起,一不小心就會涉及到和課堂教學無關的內容,舉一些和課堂所授內容無關的案例,脫離教學目的。比如“有的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理論時,不失時機地舉個有趣的例子,插科打揮,以調節課堂氣氛,弓一起學生的興趣,也有助于對理論的理解,這不失為一個好的教學手段”。“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后者常常被遺忘,活躍課堂氣氛似乎成了主要追求。于是乎,課堂成了故事會,老師滔滔不絕,口吐蓮花,學生興致勃勃,笑聲不斷。一堂課結束了,學生對所學理論的理解并未加深,甚至忘了老師到底講了什么。”[4]我們要高度重視這一問題,授課過程一定要有的放矢,在上課過程中警惕不要出現脫離教學目的教學任務的現象。上完課后要經常反省一下自己案例教學過程中有沒有脫離教學目的的現象,如果有就一定記得下次上課一定糾正,如果經常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后案例教學漫無邊際脫離教學目的的缺陷就會改正過來。
5.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兩者不可或缺
案例教學“課堂模式也不僅局限于教師講、學生聽的狀態,學生從被動輸入狀態轉變為主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與方法參與問題的探討中,師生一起分析、解決問題。”[5]要成功的進行案例教學,我們還需要處理好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關系。所謂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是說上課要講什么內容,實現什么樣的教學目的,達到什么樣的教學要求,要由教師決定并引導學生圍繞既定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收集案例材料、對其進行思考分析、討論、發言陳述觀點,最后由老師總結,點評。將案例教學引入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傳遞就不僅僅是教師的單向輸出,而是轉變成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教師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就像一刀兩面兩者不可或缺,教師的主導性離開了學生的主體性就成了傳統的一言堂滿堂灌,學生的主體性離開了教師的主導性就可能亂彈琴背離教學目的。為了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有趣性,教師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兩者不可或缺,那么如何實現這一目的呢?這就要求老師在上課前充分地準備,超前熟悉教學內容制定精準的教學計劃,每次下課前要通知學生下節課授課內容及相關教學案例,并安排學生提前預習、思考,或者要求學生自己收集相關案例,上課時就可以在上節課布置任務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案例,陳述觀點,結合教學內容總結案例分析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