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璐
摘 要: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歷程經歷了百余年的發展,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保護重點,十九大以來,文化遺產保護進入了新時代,我們也應有適應新時代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
關鍵詞:文化遺產保護;歷程;新時代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尤其是唯一一個將其文化延續下來的古國,其歷史的深遠,文化遺產的豐富是獨一無二的。針對這么多的歷史遺存,如何在新時代下更好的保護它們,利用它們傳播我們的大國自信是當下值得探討的課題。
文化遺產從大方向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有政策對其都有明確保護方針要求: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堅持保護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堅持依法和科學保護,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分步實施。
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收到嚴重威脅。不少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古建筑、古遺址及風景名勝區整體風貌遭到破壞。文物非法交易、盜竊和盜掘古遺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違法犯罪活動在一些地區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貴文物流失境外。由于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許多重要文化遺產消亡或失傳。在文化遺存相對豐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由于人們生活環境和條件的變遷,民族或區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刻不容緩。
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29年營造學社的建立,營造學社開啟了系統的應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先河。1930年6月2日,當時的國民政府頒布了《古物保存法》,其后又于1931年7月3日頒布了《古物保存法細則》,并在1932年設立了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制定了《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組織條例》。1950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中央人民政府就發布了有關文物保護的政令:《關于古文化遺址及古墓葬調查、發掘暫行辦法》、《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關于古文物建筑保護的指示》。這一系列條例法規的發布以及從中央到地方設置的負責文物保護的專門行政機構,開啟了中國離殤上從未有過的由國家領導的大規模文物保護管理行動。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頒布了《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這是建國后關于文物保護的干活性的法則,同時公布了180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簡歷了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制度。
1982年,國務院公布了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2月8日公布了首批24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稱,11月19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1983年,《關于強化歷史文化名稱規劃的通知》和《關于在建設中認真保護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的通知》。1986年公布了第二批38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稱,同時,國務院文件中還規定了要保護文物古跡比較集中,或能較完整的體現出某歷史時期傳統風貌的街區、建筑群、小鎮、村落等歷史地段。
至此,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概念從“點”擴展到了“面”,即以文物建筑、建造群為中心擴展到整個城市或城市中某個地區,即歷史性地區為中心的保護。
自從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布以來,先后經過1991年、2002年、2007年、2013年以及2017年的修訂,更為適合新時代發展下的國情及國際形勢。增加了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制度;完善了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制度、館藏文物管理制度、民間收藏文物管理制度、法律責任的規定;尤其是最新一次的修訂進一步推進了簡政放權,為“放管服”改革破除制度上的障礙。取消了國有文物收藏單位之間因舉辦展覽、科學研究借用館藏一級文物的審批,取消文物商店銷售文物的售前審批環節等一系列措施。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各級文物部門要不辱使命,守土盡責,提高素質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當前社會,人民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正在逐漸提高,伴隨著電視網絡上各種類型的節目,甚至有文保屆的網紅誕生,文物以及文化遺產的保護思想已經得到了較大面積的普及。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有十分積極的作用的。不過也要看到目前社會層面的文物保護意識仍比較單薄,認為文物保護主要是文物部門應該做的事情,和自己關系不大;另一方面,在文物修繕過程中,資金短缺和技術使用不當,“保護”所導致“破壞”現象會有發生;再則,部分地區受GDP考核體系影響,不能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城鎮化建設和文物保護之間的關系,為了促進地區經濟的增長和獲得更大的城市建設用地,對歷史文物不經仔細鑒別就濫拆濫建,以此為新房新樓建設“騰地”,這樣的經濟增長方式和城鎮化推進模式是不正確、畸形的。因此,將文物保護納入政府考核體系,提升民眾文物保護意識,通過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才能更好的留住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守住中華民族的文化靈魂。
參考文獻:
[1]阮儀三.世界及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歷程.同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曹昌智.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歷程
[3]袁升飛.淺析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體系
[4]楊麗霞、喻學才.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研究綜述.旅游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