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珊珊 張美琴
【摘要】“學分銀行”制度是對學習者的各類學習成果進行統一核算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學分銀行”制度已經成為世界眾多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趨勢。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范式與學分銀行體系的價值理念存在邏輯上的一致性,是創新創業學分銀行建設的基礎。本文通過文獻分析,實地訪談等方法,在提出“學分銀行”定義、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探索出學分銀行制度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影響。
【關鍵詞】學分銀行;創新創業教育;影響
一、研究綜述
在創新創業課程方面,Kourilsky(庫里斯基)認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應包括創業機會識別、整合資源和建立運營組織這三個方面。在教學方法方面,Mc Mullan & Long提出了評價創新創業教育是否成功的標準。國內部分學者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具體方法展開了研究。盧寶臣以培育創新創業人才為目標,以多學科支撐的創新創業教學為中心,以拓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實踐平臺為依托,破除了創新創業教育的觀念性障礙、資源型障礙及制度性障礙。顧名思義,學分銀行“經營”的不是貨幣,而是學分,主要開展基于學分的存、貸、結算等基本業務,并沿著學分獲取一學分存儲—,學分借貸一學分認定一學分結算等軌跡運行。
綜上所述,以前的研究未有從終身教育的視角研究高校創新創業與大學生終身發展的關系,較少研究涉及創新創業教育與其他類型教育的關系,“學分銀行”誕生在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理念已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學分銀行”制度作為橋梁,鏈接學校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與繼續教育,將創新創業教育融人大學生的終身教育之中,如何從“學分銀行”的視角,梳理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推進創新創業教育進行探討,也就成了值得研究的問題。
二、我國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發展現狀
2016年底,麥可思研究院發布了《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用大數據分析了當時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和創業情況。報告基于兩部分研究對象:25萬2015屆大學畢業生和4.1萬畢業3年后的2012屆大學畢業生。報告首先指出在國家“雙創政策”的引導和政府的領導下,社會各界對大學生創新實踐的支持不斷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意向高漲,高達89.8%的在校大學生曾考慮過創業。報告稱,中國大學畢業生創業比例逐年提升,2015屆的自主創業比例是3.0%,比2014屆高出0.1個百分點,相比于2009年更是有0.9%的增長,而且不僅創業比例連年提升,創業存活率也有相當大的提升,2012屆的畢業生創業三年后仍在創業的比例為47.8%,比2010屆的畢業生提高了近5.6個百分點。按照國家統計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普通本專科畢業生人數680.9萬來估算,2015屆高校畢業生中約有20.4萬人選擇了創業,相對于前幾年也是有巨大的提升。2017年2月16日,教育部發布了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這是高校學生管理規定12年來首次修訂。新《規定》明確提出要鼓勵學生創新創業,學生不僅能夠申請保留入學資格開展創新創業實踐,還可以申請休學開展創新創業等活動,而且在其創業期間的經歷和發表的論文、獲得的專利,這些都可以折算為學分計入其學業成績。并且《規定》鼓勵學校為學生建立創新創業檔案、設置創新創業學分,對于那些休學創業的學生,可以為他們單獨劃定最長學習年限,并且要簡化休學批準程序。此次以教育部高校管理規定的方式對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進行制度上的落實還是頭一次,可見國家和各高校越來越注重對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從制度上不斷加大力度來支持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大學生進行創業,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
一方面,從高校的角度來講,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認識不清,不能真正領會其價值和意義,直接導致高校在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不能大膽前行。高校沒有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其最重要的理念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仍將“創新創業教育”簡單地等同于為了“創業”而進行的教育,認為這與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不相符合,只是把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當作人才培養的一個環節,導致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不重視,對于國家的支持政策落實不到位。
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學生對“創新創業”活動存在認知偏差,因而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和價值認知不到位。很多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活動總體持一種觀望和保守態度,自己并不會去進行創新創業活動,因而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所開展的活動和課程抱有一種“旁觀者”的態度,對于學校教育開展的程度也不關心,導致高校在推進教育過程中難以全面、準確把握教育客體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因而工作開展進程緩慢,基本停留在實物層面,成效不顯著。
(二)缺乏具有創業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和適用的教材
創新創業教育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創業實踐經驗。高校的大部分輔導員和專職教師缺乏創業實踐經驗,甚至沒有在企業工作的經歷,他們不熟悉企業的運營過程。一些高校聘請了一批企業家為客座教師,但這些客座教師只是不定期地到校開幾場講座。另外,目前大部分高校沒有適用的創新創業類教材,課程教學中所用的主要是教師的自編講義。對于創新創業教育類課程的教學效果,學生的評價較低。
(三)缺乏個性
高校“一刀切”式的創新創業教育沒有體現學生的個體特殊性。影響創業意向和創業行為的因素有很多,如個體特征、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等,每個學生的影響因素也都不盡相同。越是能體現出受教育者特點的、有針對性的教育,教育效果就會越好。目前高校創業教育主要采取全校或全院統一的創業培訓、創業實訓等教育方式,忽視學生的個人特質、學科間創業生長點的差異、本專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層次的區別。然而對所有學生進行同樣的創業教育,容易導致創業教育虛化,學生難以理解實質的創業教育,不僅會影響創業教育質量,還可能會降低學生的創業興趣。
(四)實踐環節薄弱
長期以來,各大高校對于就業教育僅僅是在傳統學術型教育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就業政策法規的解釋、信息的提供、開辦招聘會和傳授一些應聘技巧,再者就是在課程設置上加上一些管理學知識,沒有完整的創業教育課程,更沒有相關的專業教材和實踐教學環節。很多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理論上的研究缺乏專業廣度和深度,缺乏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定位、內容體系、教學方法、質量管控體系、實踐教學環節和大學生創新創業支持政策等。
三、學分銀行制度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影響
(一)學分銀行制度促進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多樣化
創新創業教育關注學生創新創業精神、意識、知識、思維、能力和素質等的培養,也就要求學校構建針對性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載體、多樣化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包括建設側重創新創業理論和知識教育的學科課程,側重創新創業精神、意識培育的活動課程,側重創新創業思維、能力提升的實踐課程,以及側重創新創業意識、文化養成的環境課程等。學校應充分發揮各類課程的特點和功能,構建具有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并不斷提升學科課程的理論適用性、活動課程的項目適用性、實踐課程的市場適應性和環境課程的感召影響力。在當前主要關注學科課堂教學學分的學業管理模式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受到制約,學生接受創新創業教育的成果難以得到有力支持,而反映多元智能價值理念的學分銀行體系的引入,能夠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地接納和包容各類型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促進創新創業教育形態的多樣化。
(二)學分銀行制度有利于建設優質教育資源
要培養創新型人才,特別是培養其能力的綜合性和創新性以及思維的多維性和靈活性,必須要有大批的優質教育資源作為基礎。學分銀行恰好可以發揮其優勢,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建設。在學分銀行制度的作用下,學校和教師根本上而言是為學生服務的。學生對學校的教學與管理、專業的設置、教師的水平與人格魅力等,都享有監督權、評判權與否決權,學生的“客戶”身份明顯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體現,這有利于優質教育資源的建設。
(三)學分銀行制度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創新型人才的特征之一是知識構成的立體化和開放性。學分銀行制度改變了以往“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的狀況,學校變成“超市”,向學生提供琳瑯滿目的“商品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以及時間安排、人生規劃等,在“課程超市”里自由選擇專業、課程、授課教師、授課時間、授課方式等。個性化發展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方向。學分銀行制度以生為本,使學生自由選課、自由學習成為可能,利于學生發揮自身潛能,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較好地滿足了創新型人才對知識構成立體化和開放性的需求。
(四)學分銀行制度支持了創新創業教育方法的實踐性
學分銀行制度人本主義的價值理念,可為學生的實踐性學習提供便利,支持進行多種形式的學分認定和累積;而描述并賦予有關創業思維和方法的實踐,支持學習者在實踐與社會交互中形成創業思維,并展開行動,更是體現了學分銀行制度的價值理念。
結語
“學分銀行”制度產生于終身教育的大背景下,為學生的學習方式多樣化選擇提供了可能。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促進國家崛起、民族復興和社會不斷進步的動力,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趨勢之一。將創新創業教育融人終身教育之中,實現創新創業教育成果的認可、積累和轉換非常必要。但是學分銀行和創新創業教育目前在我國都處在起步階段,它們的運行模式、管理系統和功能價值等都有待進一步挖掘、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