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曉明
摘 要:傳統文化是我國經過漫長的發展與沉淀逐漸形成的優秀文化,將其融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文章從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意義入手,深入進行分析,明確現階段影響傳統文化融入的因素,探索出一條全新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校思政教育;路徑
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經受歷史的洗禮與積累后,蘊含優秀的文化理念,將其與高校思政工作相融合,可以從整體上提升教育效果,改進高校思政工作,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培養優秀的素質人才,提升教學質量。
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意義
(一)可以促使學生提升愛國主義思想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基礎,也是激勵人民自強不息的重要力量,屬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內容,例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大量的語句中都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思想。將傳統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從根本上提升其教育效果,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尤其是在當前的背景下,社會中物質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較為常見,對大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需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充分發揮出傳統文化的優勢,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全方面發展。
(二)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傳統文化中具有明確其的道德規范,如“忠、誠、禮、孝、義、信、廉、恥”等,對人們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忠”是指當前忠于國家,肩負起自身的責任,“信”主要是指具有良好的信用,“恥”則是指當前做人的底線,在民族發展過程中,道德模范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規范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因此將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可以幫助大學生積極學習傳統美德,并以此為基礎,提升自身的個人修養,為其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
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的沉淀與累積,具有博大的內涵與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將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可以促使傳統文化得到繼承與弘揚,尤其是在當前的背景下,全球化發展促使文化呈現出融合發展狀態,實現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呈現傳統文化的獨特性,促使學生對傳統文化認同,積極進行文化的創新發展,提升我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四)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大學生是民族發展的基礎,也是未來的希望,因此只有保證大學生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良好的道德素養,才能促使其實現全方面發展,從整體上進行優化,以滿足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通過傳統文化的融入,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克服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不良因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為國家的富強與興旺奠定人才基礎。
二、影響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制約因素
(一)多元化因素
在全球化發展背景下,中西方文化逐漸融合發展,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巨大的沖擊,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不斷降低,例如,以節日為例,當前大學生越來越崇尚西方洋節日,如圣誕節、萬圣節等,而對于我國傳統節日逐漸淡忘,導致當前的節日文化逐漸向西方發展,不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與繼承。在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多元化發展直接影響傳統文化的融入,難以發揮出文化自身的作用優勢,缺乏傳統文化發展意識,造成嚴重的文化缺失,影響教學質量與效果。
(二)融合比例因素
現階段,高校思政教育中傳統文化資源的融入比例較小,整體上呈現出比例失衡情況,造成不良的影響。例如,部分高校在進行思政教育過程中,未能將當前的傳統文化進行合理的融合,也沒有增加相關的內容,導致思政教育中難以發揮出傳統文化的優勢,降低其工作意義,影響教育質量。
三、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徑
(一)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高校在思政教育開展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出自身傳統文化的優勢,從整體上創新,并不斷進行優化,以滿足當前的教育要求。例如,某高校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出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并降低消極因素的影響,保證社會主義價值觀與思政教育相融合,以教育為基礎,探索出全新的教育路徑,深化整體思想,利用傳統文化的時代意義進行教育,提升當代高校思政教育質量,促使學生全方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傳統文化也存在一定的消極影響,因此教師應重點注意文化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背離的內容,合理進行規避,明確社會發展的特點,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育調整,實現思政教育的目的。將現有的傳統文化進行分類,吸收文化中的精華,明確社會文化價值觀的作用,實現協調發展,保證高校思政工作具有現實的意義,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思想文化素養水平,為我國提供優質的人才。
(二)合理進行協調提升思政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比重
高校在開展教育過程中,應合理進行分析,明確多元化教育的重要性,避免出現單純教授技能課程情況,注重人才的多方面發展,培養復合型人才。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大部分高校以專業課程為基礎,忽視了傳統文化課程的重要性,導致學生的文化道德素養難以提升,因此應積極促使思政教育與傳統文化相融合,從整體上發展,提升傳統文化的比重,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解決課程中存在的問題,積極開展思政課程教學。例如,某高校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建立文化專業課程與選修課程,促使學生全方面接觸與了解傳統文化,提升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充分發揮出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將思政與文化相融合,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主動進行學習,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選擇適當的內容作為思政教育素材,引導學生分析,對內容進行深入的了解,實現批判性學習,繼承文化中優秀的品質,擯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相悖的理念,從根本上提升自身的思政素養水平,成為綜合型人才。
(三)更新當前的教學方法靈活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
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出教學主體優勢,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以提升教學質量。例如,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以自身為基礎,進行灌輸式教學,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導致其教學效果不理想,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師忽視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堂氣氛不佳,并且講解的知識內容較為枯燥,學生主動性不高,學習效率逐漸降低。因此,教師應積極進行教學方法創新,充分發揮出方法的優勢,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例如,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靈活應用合作式教學與案例式教學對學生進行知識講解,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獨立思考機會,設置完善的情景模式,并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加快思政教育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提升教學質量。與此同時,靈活應用當前的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尤其是在當前的背景下,多媒體技術不斷創新應用,教師可以靈活應用技術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理論基礎,提升教學效果。
(四)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水平
教師是高校思政教育開展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教育的質量與效果。因此,在進行思政教育教學過程中,應保證教師自身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了解傳統文化發展的脈絡,可以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傳統文化學習,明確其文化的意義特征,培養優秀的人才。高校可以積極進行文化交流活動,促使教師積極參與,完善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如通過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先進有效的教學理念與方法,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強化各學科之間的融合,靈活利用自身的表達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專業能力以及課堂控制能力為學生構建優質的課堂,充分發揮出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進行傳播,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與傳統文化相融合是當前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充分發揮出傳統文化的優勢,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優質的綜合型人才。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對學生進行引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升學生民族自信心與文化自信,建立高素質教師隊伍,實現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滿炫.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路徑分析——評《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06):2.
[2] 藍文思.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以貴州高校為例[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12):8-9.
[3] 許靜波,王春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4):85-87.
[4] 彭賢則,余夢.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分析——以洪湖紅色文化為例[J].改革與開放,2017(19):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