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霜
摘 要:延安,是我國革命的搖籃。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史上具有非同一般意義的重要階段。中國共產黨在這里創造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偉大奇跡。在這一時期,延安地區成為我黨政治文化的中心,不少優秀的革命歌曲從此誕生。這些革命歌曲不僅豐富了延安地區軍民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成為宣傳我黨政策、團結號召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戰的號角。
關鍵詞:延安時期;革命歌曲;藝術價值
延安時期的革命歌曲,在當時特定的環境下,有著獨特的地位和作用,至今仍有著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文章從延安時期革命歌曲的創作背景、歌曲藝術形式等方面,就其藝術價值進行探究。
一、產生的背景
紅軍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完成了兩萬五千里的戰略大轉移,到達了陜北延安。黨中央到達后,看到這里群眾的生活非常艱苦,大多數群眾的文化層次非常低,文盲率很高。如果采取直接宣講政策的方式,當地群眾不一定能夠較好的接受。對此,為了更好地宣傳我黨的方針政策,黨中央決定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從而讓更多群眾了解、理解、支持和擁護黨的革命工作。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黨中央在延安成立了魯迅文學院。從此,魯迅文學院承擔起革命文化藝術搖籃的責任,培養了千千萬萬的文藝人才。文藝工作者走進機關、學校、醫院,走進千家萬戶,宣傳黨的政策,充分發揮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團結力量的積極作用。延安時期革命歌曲藝術大放光彩,成為我國音樂文化藝術歷史長河中不朽的樂章。
二、藝術形式
(一)新民歌
在文化精神極度匱乏的時代,陜北人們喜歡自娛自樂,哼哼小曲小調,唱唱山歌民歌。文藝工作者在原有民歌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改編的新民歌,將日常生活事件,特別是戰爭中的革命英雄事跡創編后,很受青睞,產生了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如《東方紅》《毛主席來到生產隊》等等。經過改編以后,這些新民歌不僅在歌詞上與以往有了明顯區別,而且在旋律上也改變了許多。新民歌從歌曲形式上來看,既有贊頌的,又有抒情的。其中,大多數是贊頌類歌曲。這類歌曲主要是對黨的領導、戰斗英雄和勞動中有突出貢獻的農民進行宣揚。從曲調風格上看,之前的山曲小調是晦澀難懂的,而改編之后的新民歌是清新自然的,因此,受到了當地軍民的普遍歡迎。由此可見,新民歌正是在傳承和不斷改編創作中,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二)秧歌劇
在陜甘寧邊區,當地群眾非常喜歡扭秧歌和表演秧歌劇。上至老人,下至小孩,不論在生活、勞動、還是在工作、學習之余時都喜歡哼唱幾句,扭一扭,跳一跳。因此,秧歌劇在當時的延安地區,具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1942年5月2日,毛澤東在延安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文藝不是超階級的,文藝要和工農兵群眾結合。黨中央倡導讓文藝作品走到群眾中去,讓群眾能看得懂,并且更愛看。按照這一方針政策,廣大文藝工作者樹立“到群眾中去”的創作方向,于是紛紛深入農村,走進千家萬戶,拉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新秧歌運動”。在這樣一段時間內,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了大量的秧歌劇作品,如《鐘萬財起家》《劉海生轉變》《兄妹開荒》等等,吸引了眾多音樂愛好者。這些新秧歌劇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除了具有廣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外,也與其之后不斷進行改革、創新和發展有關。在秧歌劇改革后,舞獅、高蹺等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具有突出的時代特點。秧歌劇的影響非常大,不少秧歌劇作品在當時延安地區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由此可見,延安時期的秧歌劇充分發揮了傳播黨的思想政策和革命精神的積極作用。
(三)新歌劇
延安時期的革命歌曲主要是以頌揚英雄主義的居多。在整風運動的大背景下,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根據當時在晉察冀邊區流行的“白毛仙姑”民間故事,進行精心加工改編,創作了新歌劇《白毛女》。這部劇表現的是舊社會讓勞苦大眾受盡壓迫和折磨的艱難生活,表達了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揭露和批判,褒揚了以“白毛女”為代表的勞苦大眾敢于斗爭的精神,這部作品將革命浪漫主義精神與斗爭精神相互結合,成為解放區的典范之作,迅速在各個解放區流傳開來。正因為這類優秀新歌劇的出現,讓延安時期革命文藝創作邁上了新的臺階,有力的推動了我國歌劇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
(四)合唱
在延安革命時期,許多文藝工作者創作了大量優秀革命合唱歌曲。合唱是重要的聲樂藝術,在延安時期的革命歌曲作品中占有較大的比重,這些合唱歌曲,主要是贊揚革命英雄主義和團結主義精神。其中,《黃河大合唱》就是經典代表作品之一。這首合唱曲目是延安時期合唱歌曲中的典范之作,達到了合唱藝術的高峰,讓人唱起來熱血沸騰、激情迸發,能夠激發人們昂揚向上的斗志和英勇抗戰的精神。唱這首歌時,仿佛置身于黃河邊上,看著滾滾波濤,聽著黃河咆哮的聲音,表達了人民群眾團結一心,誓死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的決心和斗志。在特色歷史背景下,合唱這種氣勢恢宏的壯觀場面,不僅能夠震撼、感染和鼓舞群眾,而且可以將多種實景劇編排其中,增強了表演的立體感和生動感,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歡迎。
三、藝術價值
延安時期革命歌曲有著十分重要而獨特的藝術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黨的思想傳播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延安時期創作的大量優秀的革命歌曲,在黨的思想傳播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為宣傳政策、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嘹亮號角。通過宣傳黨的思想,鞏固和增強了黨的領導,團結了廣大人民群眾,融洽了黨與群眾的關系,形成了軍民魚水情的密切關系。同時,在傳唱革命歌曲的過程中,宣傳了黨的抗戰思想,也使革命隊伍在群眾中樹立了良好形象。通過傳唱革命歌曲,廣大人民群眾更加深刻的認識到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是一支真正為人民的軍隊,是名副其實的民心正義之師,是當之無愧的人民子弟兵。在當時,創作了大量優秀革命歌曲,為延安時期革命勝利提供了豐盛的精神養料。
(二)豐富了邊區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延安革命根據地受到敵人的嚴密封鎖,各種物質十分緊缺,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極度匱乏。在這種異常艱苦的歲月里,就是需要通過革命歌曲這樣的文藝作品來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黨中央非常重視對革命歌曲的創作,許多文藝工作者走出機關辦公室,走進農村,走上田間地頭,走進基層一線,結合當時的社會實際,創作了一大批經典的革命歌曲。這些革命歌曲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產生活與革命斗爭相結合,內容通俗易懂,唱起來朗朗上口,非常便于流傳推廣。大批優秀的革命歌曲,讓在艱苦歲月中的人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從而促使人們始終保持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極大增強了延安時期黨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戰斗力。
(三)發揮了極為重要的社會價值
延安時期的革命歌曲,讓黨的思想傳播到千家萬戶,得到了根據地群眾的廣泛擁護,發揮了極為重要的社會價值。這些革命歌曲通過借助廣播、報刊和現場表演等多種形式,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當地軍民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經典佳作。人們借助革命歌曲,及時聽到黨的聲音,了解黨的方針政策。在黨的思想武裝下,喚醒了人們沉睡的靈魂,提高了廣大群眾的思想政治覺悟,形成了堅定的意志品質。在革命文化藝術的熏陶中豐富了廣大群眾的精神生活,提升了精神境界。特別是在軍民之間,革命歌曲就像駕起的一座連心橋,促進了軍民之間的相互了解、交流和支持。通過傳唱革命歌曲,人們對黨領導下的軍隊有了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促進了軍民溝通交流,增進了軍民之間的友誼,從而逐漸形成魚兒離不開水、水離不開魚兒的密切關系。這種軍民團結一家親的情感,就是一股無形的精神力量,已成為延安精神的重要內容。延安革命精神是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為后人代代傳承的精神財富。延安大生產運動時期的革命歌曲,所頌揚的艱苦奮斗、積極創造的精神,成為艱苦歲月中的精神明燈,讓人們在艱難中不灰心喪氣,在挫折中不喪失斗志,促使當時的延安革命根據地出現生產大繁榮的景象。延安時期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不僅在當地,而在當時的社會各界,都產生了極為重要和深遠的影響,激勵著后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大道中,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寫下了一個又一個輝煌。
四、結語
延安,是我國革命圣地,是革命文藝作品創作的搖籃。延安時期的革命歌曲在傳播黨的思想政策、提升認識、凝聚人心、團結力量、鼓舞士氣的強大作用,體現出極大的藝術價值。特別是在崢嶸歲月中謳歌人們不怕艱難險阻、奮力拼搏、軍民一新的精神力量,釋放出磅礴而持久的動力,在我國文化藝術的歷史長河中如一顆閃耀的明星,璀璨奪目、魅力四射、潤澤后世。
參考文獻
[1] 梁召今.談歌曲《延安頌》的音樂風格[J].大舞臺,2018(06):102-104.
[2] 支音.延安時期革命歌曲藝術價值研究[J].北方音樂,2018,38(06):6-7.
[3] 魏協武.延安時期的三首革命歌曲[J].中國老區建設,2017(10):54-55.
基金項目:文章為2017年度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弘揚延安精神的革命歌曲研究》的成果,項目編號:2017J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