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翠蓮 黃彩云
摘? 要:基于體育向醫學延伸、醫學向體育滲透的“體醫融合”視野下,從運動損傷學的知識體系、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分析目前我國高等學校開設運動損傷學課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為探究運動康復專業運動損傷學課程教學的新思路,構建符合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所需求的運動損傷學課程教學內容,為進一步完善和改革運動損傷學課程體系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體醫融合? 運動損傷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80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5(b)-0214-02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社會競爭愈烈、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越來越多的疾病呈現低齡化、范圍廣等特點,如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現代文明疾病的呈現,也使越來越多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伴隨著一系列疾病的出現,人們逐漸認識到體育鍛煉在許多疾病的早期預防、臨床治療以及后期的康復治療中有著無可取代的功效和地位,從而轉變了“重醫療輕康復”的錯誤觀念, “體醫融合”也隨之而產生。所謂“體醫融合”,就是通過運動手段促進身體健康,在“醫療”的概念中加入體育元素。北京體育大學前校長楊樺曾說:“體育與衛生醫療的結合是大有可為的。體育可以解決醫療衛生中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改善治病難、看病難特別是預防慢性疾病,可以有效改善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另外,醫療衛生中的治療可以與體育結合起來,有條件的醫院可以把運動康復方面的治療手段、方法運用到一些常見病的治療中”。然而如何恰如其分的將體育與醫學相關學科銜接起來,真正實現“體醫融合”是當前一段時間里需要解決的問題。運動損傷學是我校運動康復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如何連貫的將這門課程與醫學的相關學科銜接,使學生能真正的掌握以醫學的思維方法和知識體系將運動損傷學的相關知識應用到動作改進、預防損傷和臨床康復等領域,同時有針對性的將體育運動方法作為開設某些疾病的運動處方是一項值得努力下功夫解決的課題。
1? 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 過多注重理論知識,缺乏實踐操作環節
與其他課程相比,運動損傷學是一門更加注重實踐操作的應用型學科,學生不但需要掌握相關醫學基礎知識,而且還需要熟悉各類體育運動項目,并能夠將所學的運動損傷學知識應用于運動損傷實踐中去,從而更好地達到預防損傷及指導患者進行康復的目的。筆者經過實踐教學發現,當前大多數高校選擇的運動損傷學教材是由王予彬主編的《運動創傷學》,該教材由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教材內容涉及醫學知識點偏多,醫學專業性強且教材的章節和知識點偏多,而與之相關的運動項目的運動損傷的知識點卻寥寥無幾,醫學院校的學生醫學知識扎實,但體育知識卻比較薄弱,理論聯系實際能力較差,很難將體育運動項目與損傷聯系到一起,課堂上常因無法親自實踐、不理解而失去興趣。再加上教學培養計劃中沒有安排實驗學時,學生無法將所學知識學以致用,故實踐環節中技能操作水平也一般。
1.2 教學方法枯燥,缺乏新意
運動康復專業的學生需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和操作能力,在課堂上,不能選擇被動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然而筆者經過一年的授課發現,授課教師在課堂上所講授的運動損傷理論知識點,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基本以記筆記為主,鮮有人提出疑問,而且在具體的運動康復方法實踐環節過程中很少有同學主動參與實踐,分析原因可能與學生缺乏運動背景有關,學生對運動的認知欠缺,無法真正做到感同身受,學以致用。因此,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突破運動損傷課程的瓶頸,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從而體現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是未來授課的重中之重。
1.3 考核方式單一,缺乏創新
目前,開設運動康復專業的大多數高校將運動損傷學課程設置為考試課,考試題型大多以填空題、選擇題和簡述題等傳統題型為主,學生為應付考試,往往以死記硬背的方式去應付完成,這種死記硬背的方式往往只能形成短暫性記憶,達不到檢驗學生技能知識的掌握程度。筆者認為,要想使學生取得良好得學習效果,就應該從考核方式上下手,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效分配比例,真正能夠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
2? 方法與建議
2.1 明確教學目標,培養崗位需求人才
“體醫融合”背景下的運動損傷學課程是以我國運動康復專業的未來發展為趨勢,以“服務社會”為宗旨,在廣泛調研用人單位和國外內相關專家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教育特點和我省,特別是甘肅中醫藥大學的辦學特色和辦學宗旨,以“未來崗位為需求”,在我校強大的醫學背景下逐漸向體育滲透,體育向醫學延伸,同時以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基礎來確定運動損傷學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根據運動項目的創傷特點[1],以學生的體育專項和常見的運動損傷病例為主,聯系運動實踐和生活實際,盡量避免教學內容脫離實際、實踐環節缺失、資源浪費等現象的發生,使學生真正能夠掌握各類運動損傷及其預防的基礎理論知識、實踐技能,還要與相關醫學(如:人體解剖學、病理學、生理學、骨科學等)等內容的相互銜接、相互滲透、相互融合。
2.2 改變教學模式和方法,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課件灌輸式講授知識點,教學單調乏味,制約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揮[2]。選擇適宜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對于培養未來合格的運動康復人才至關重要。因此在選擇授課方式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現代診療技術,充分調動現有資源,例如教學實踐基地、實訓室的充分合理利用,以問題為導向,以四步法、小組討論、演講法、案例分析法、實際案例演示法等方法進行理論和實踐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例如在講授膝關節韌帶損傷時,首先通過講授膝關節的解剖特點和基本運動方式,再結合視頻讓學生直觀的觀看一些在體育運動過程中一些極易容易引起膝關節韌帶損傷的運動項目,設疑以督促學生思考膝關節的解剖弱點以及哪些體育動作容易引起膝關節韌帶損傷,從而探尋膝關節運動損傷的機制、引導學生掌握其損傷的機制、損傷后的臨床表現及其診斷方法,進一步思考應對損傷的方法有哪些?面對損傷應該如何去處理?教學過程中運用案例分析法,再結合課堂講授法的方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并能應用到康復技能的實際操作上,為將來更好的從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2.3 轉變教學模式和授課地點,從課堂轉移到實訓中心
甘肅中醫藥大學有兩所直屬附屬醫院和8所非直屬附屬醫院,為教學課堂實踐提供了有利場所,將運動損傷學的一部分實驗課放到康復實訓室或醫院相關科室進行,讓學生仔細觀察學習患者的治療和康復過程。學生可以通過走進醫院,走進臨床的方式和患者面對面交流,根據患者的訴說、臨床表現,在帶教醫生或者任課教師的示范指導下,在患者本人和病情的允許下,檢查患者損傷部位,依據所學理論知識進行檢查診斷、分析損傷病因,提出適合患者康復的一些體育康復鍛煉方法并能夠親身體驗。理論知識應用與實踐,離不開臨床的實踐環節。同時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康復中心和實訓室,介紹理療儀器的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演示康復器材的使用[4]。通過給患者做物理治療和康復鍛煉,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2.4 大膽改革考核方式,建立適宜的評價體系
考核方式是最能直接反映學生掌握本門課程知識程度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運動損傷學作為一門特殊的應用性學科,在考核形式上,應該考慮課程的特殊性,不能僅僅局限于閉卷考試,在閉卷考試的基礎上,適當增設臨床實踐操作環節的考核,將閉卷卷面成績、臨床實踐操作考核成績、平時課堂表現、課堂出勤率、課堂提問、課后作業等環節的成績按照不同的比例納入到最終的期末成績,形成最終成績。多因素的考試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于檢驗學生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和實踐操作能力的熟練程度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 結語
“體醫融合”視野下的《運動損傷學》課程教學是結合醫學院校、體育院系的特點和我國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的實際情況,培養“體醫融合”的應用型康復人才。因此在教材、講課及其考核方式等方面的選擇上應將醫學、體育學等學科進行相互融合,知識結構應注重多學科的交叉、滲透和融合,不僅僅只局限于專業知識的掌握,而是應注重將專業與醫學等相關知識合理的融合,體現多學科發展趨勢下“體醫融合”的真正意義,堅持以“未來崗位需求”為導向,“以服務社會為宗旨”為目標,執行“體育向醫學延伸、醫學向體育滲透”的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此背景下選擇適宜的教材、新穎的教學方法、恰當的考核方式,從而構建以“未來崗位需求”和“體醫融合”為導向的運動康復專業的《運動損傷學》課程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黃何平,王永成.《運動創傷學》教材內容與體系建設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8(7):34-35.
[2] 黃慶鋒,蘇星,陳建國,等.醫學教育臨床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交通醫學,2014,28(4):411-413.
[3] 溫曉妮,李萍,王紅霞,等.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臨床醫學課程的教學研究改革[J].中國康復,2013,28(1):78-79.
[4] 姜燕,修月.運動創傷學課堂教學與實踐方法改革研究——以齊齊哈爾大學體育學院運動康復專業為例[J].高師理科學刊,2016,36(8):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