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恒 高學花



摘要:近3年通過2次調查,對職業教育教師的專業技能提升、發展情況進行分析。結果發現:2015年到2018年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學歷水平從符合《國家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指標等級標準》提升至超過標準等級1.3%;教師年齡結構從2015年青年教師占2/3以上,逐漸向實踐經驗豐富的中青年教師年齡段轉化,但并不趨于老齡化。教師企業鍛煉時間由2015年2年以上實踐鍛煉的教師比例劇烈下降到2018年2年以上實踐鍛煉的教師占最高比例轉變。教師參與校企合作也明顯增強,近1/4的教師經常參與校企合作。文章提出切實落實國家政策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適當下放職業學院招聘教師制度和職稱評審制度及校企深度融合等方式提升職業教育教學水平的新思路。
關鍵詞:教學水平職業教育;教師專業技能
國家對從事不同教育階段的教師提出不同的專業技能要求,中小學教師專業技能注重教育教學能力的表現,而職業院校教師專業技能是集理論知識、科學研究、崗位技術技能、社會服務、信息技術應用等綜合能力一體化的表現。目前,高職教育已占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隨著高職院校的增多,職業教育對教師的需求量也持續增長。 為了繼續做好職業教育,為社會輸出大量的應用型人才,提升職業教育教師的專業技能工作迫在眉睫。新時代背景下,國家提出要加快職業院校建設的步伐,但隨著職業院校辦學獨立性的增強和教師工作量的加大,教師與外界的接觸隨之減少,導致教師實踐經驗缺乏,專業技能薄弱,“雙師”數量不足等問題凸現出來。
一、新時代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專業技能培養進展情況
2015年和2018年分別通過下發騰訊和紙質調查問卷330份,回收并剔除問題答卷,最終獲得300份有效答卷,對職業教育教師的結構和技能發展情況進行調研,具體如下。
(一)職業教育教師學歷水平逐步提高
近年來,通過教育部門的重視和學院的努力,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隊伍中學歷水平有明顯改善。 為了了解近年來職業教育教師學歷的提升情況,近3年對教師的學歷進行2次調查,具體數據見表1。
分析調查數據發現,博士研究生學歷由2015年的4%上升到5.4%;碩士研究生學歷也上升了17.2%,本科學歷教師由68%下降到46%,下降了22%;專科學歷教師和由2%上升到5.4%,說明近年來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學歷水平大幅度增長,特別是研究生學歷、博士學歷教師比例增長較快,本科生比例下降,專科學歷稍有增加。
(二)教師年齡結構從青年教師太多逐步向中青年教師年齡段轉變
2015年調查結果顯示,職業院校教師趨于年輕化,青年教師占2/3以上,導致職業院校教師實踐能力、科研能力、校企合作能力均不足。2018年對教師年齡結構又進行調查,結果詳見表2。
具體為:2015年40歲以內的教師占72%,青年教師超過一半以上,而2018年的調查結果為40歲以內的教師占59.9%,減少了12個百分點,說明教師年齡逐漸向有經驗的中青年教師轉變;41-50歲年齡段的教師表現為2015年為15%,2018年為30.3%,上升了15個百分點;而50歲以上年齡段的教師卻從2015年的13%比例,降低到9.8%,說明教師年齡并不趨于老齡化。結果表明,職業院校教師從2015年青年教師占大多數,逐漸向在單位獨當一面并有實踐經驗的中年教師年齡段轉化。
(三)3年來教師企業鍛煉時間的進展
分析圖1得出,2015年教師企業鍛煉的折線圖中,其中0-6個月、6個月-1年、1-2年教師鍛煉的比例為上升趨勢,2年以上實踐鍛煉的教師比例明顯劇烈下降;而2018年折線圖中,教師實踐鍛煉的比例隨著年限的增加而逐漸上升,2年以上實踐鍛煉的教師占最高比例。具體表現為:2015年企業鍛煉時間在6個月以內的教師占23%左右,而2018年減少至14.4%;企業鍛煉6個月以上至1年以內的教師2015年至2018年期間由30%降低到20.5%;企業鍛煉1-2年的教師2015年增加到40%,2018年降低到24.9%;而參加企業鍛煉2年以上的教師2015年只有6.3%,2018年增加到38.2%,增加了30%以上。說明教師的鍛煉實踐2015年到2018年期間出現了大幅度的增加,這樣的好趨勢,取決于職業院校對教師參加實踐鍛煉的重視和教師自身觀念的轉變。
(四)教師參與企業合作活動逐漸增強,近1/4的教師經常參加校企合作
設置了3個問題,對教師參與企業合作的情況進行調查,結果詳見表3。
分析表3獲悉,雖然2018年教師參與校企合作情況比2015年進步很多,但還需要加強。經常參加校企合作的教師由2018年增加了15%以上,偶爾參加校企合作的教師降低11%左右,而從來沒有參加過校企合作的教師降低3%左右。結果表明,目前職業院校教師參加校企合作逐漸增強,近1/4的教師經常參加校企合作,只有10%左右的教師從來沒有參加過與企業合作,估計未來5年,職業教育教師會100%地參加到校企合作。企業參與到職業教育建設中,教師參與到企業合作中。
(五)教師所授課程結構比例逐漸優化,基本符合職業教育要求
分析表4可知,對于公共課的教師來講3年來出現減少趨勢,教師比例降低9%左右,符合正常的教學情況;理論基礎課的教師2018年比2015年降低了8.6%;而實踐課程教師和專業理論兼實踐課程的教師比例增加,特別是實踐課程教師比例增加15%。此調查結果表明,目前職業院校課程結構逐漸優化,課程類型由理論課程向實踐課程轉化,而專業理論課兼實踐課程教師占比例最多,教師的課程分配基本符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比例,說明職業教育教師已基本符合職業教育的要求。
(六)校內“雙師”培訓較少,教師愿意參加“雙師”培訓
關于培訓方面的調查,設置了3個相關問題分別為:學院組織的“雙師”培訓情況、學院培訓中哪種培訓較多以及教師是否愿意參與“雙師”培訓。結果為:2015年83%的被訪問教師渴望成為“雙師型”教師,希望參加“雙師”培訓,2018年調研中97.1%的教師都愿意參加“雙師”培訓,希望自己盡快成為“雙師型”教師。
2018年就校內是否舉行“雙師”培訓進行調研,結果為:32.4%的教師認為學院經常舉行“雙師”培訓,47.1%教師認為學院偶爾舉行“雙師”培訓,還有20.6%教師認為學院從來沒有舉行過“雙師”培訓。
分析培訓內容:2015年調研結果為師資培訓側重于教學能力的培訓占3/4,2018年為校內舉行的教學能力培訓占50%;專業實踐知識方面的培訓占14.7%,專業理論知識方面的培訓占29.4%;為此,建議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職業院校自身也應該加大教師“雙師”能力的培訓力度。
綜上所述, 2015到2018年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學歷水平從符合《國家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指標等級標準》到超過標準1.3%;教師年齡從2015年青年教師占2/3以上,逐漸向實踐經驗豐富的中青年教師年齡段轉化,但并不趨于老年化。職業院校教師參加校企合作逐漸增強,有近1/4的教師經常參加校企合作。教師科研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相對較低,這可能與高職院校研究能力考核以及科研隊伍建設政策有關。另外,可能由于教師工作量加大和辦學獨立性的提高,導致職業院校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方面推進力度不夠大,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相對薄弱,加之教師來源主要途徑是招聘傳統教學的綜合性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缺乏實踐操作訓練和實踐指導鍛煉機會,這些原因導致了職院教師實踐能力較弱。
二、提升職業教育教師專業技能新思路
(一)落實國家政策,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
嚴格落實國家出臺的優惠政策,鼓勵支持企業多形式參與職業教育,深度參與“引企入教”改革。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具體由企業申報,國家審核,選拔符合條件的企業成為產教融合企業。融合型企業可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利用資本、技術、知識、設施、管理等要素,依法舉辦或者參與舉辦職業教育,在實訓基地、學科專業、教學課程等建設和技術研發等方面穩定開展校企合作,參與組建行業性或區域性職業教育集團,承擔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任務,接納職業教育學生定崗實習或者通過訂單班形式共建學科專業。
(二)適當下放職業學院招聘教師制度和職稱評審制度
探索教師的雙來源構成,主要有2種形式:一是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學院的沒有實踐經驗的專職教師,主要工作是管理學生、進行基礎課程和專業理論等課程的講授。另一部分教師為具有實踐能力的教師,可通過事業單位考試招聘企業有經驗的青年技術骨干,聘用企業中老年在職工程師作為學院的兼職教師,這些具有實踐能力的教師主要完成實操課程的指導和技能大賽的指導等;二是職業院校在核定的范圍內自主設置內部組織機構和崗位,自主招聘教師,自主進行專業技術崗位聘用。可在教師編制總量中,設置一定數量的編制用于聘任行業、企業管理專家、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術能手等產業教授。
積極探索“能工巧匠”進學校機制,從酒莊和酒廠聘請釀酒師、品酒師和園藝師進學校、進課堂,承擔實踐性課程的教學和技能大賽等工作,聘用有能力的企業工程師做兼職專業帶頭人或者教學團隊帶頭人,逐步形成以學校和企業雙專業帶頭人為龍頭、“雙師型”骨干教師為主體、專兼結合的優秀教學團隊。
職業技術學院選拔企業人員做兼職教師和專業帶頭人時,必須具有大學學歷,并且思想品德優秀,沒有人格缺陷等,為建立高素質的職業教育教師隊伍打好基礎。
(三)幫助企業轉變思想,積極參與校企合作
校企加強深度融合,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既有利于緩解當前的就業壓力,也能解決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企業勇于擔當,履行職責,對人才的培養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是企業的義務,企業應樹立“雙贏”理念,將職業學校師資培養納入企業的發展規劃,在政府 統 籌 下,探 索 部 門、行 業、企 業 參 與 辦 學 的 機制,與職業院校、科技園區、行業和外商共同成立理事會,按專業方向,集中力量建設綜合性教師培訓基地,組織企業優秀技術人員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和基地建設,將行業的最新動態、企業的發展規劃和產品的最新工藝等相關知識介紹給教師,為他們創造學習的機會,宣傳企業的價值觀念,實現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充分利用職業學校教師的智力資源,發揮自身技術創新的優勢,建立技術研究機構,共同開展基于新產品的研制與開發,依托職業學校師資資源改良或升級企業產品工藝,進行項目開發,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定期為企業職工開展技能培訓。
參考文獻:
[1]? 孫蓓雄.“雙師型”背景下的高職院校青年教師培養機制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2):102-104.
[2]? 賈文勝,梁寧森.基于校企共同體的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15,(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