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廣峰
[關鍵詞]學困生;數學、轉化、對策
學困生轉化問題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個永恒的主題。現代教育觀認為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應使所有學生都得到應有的發展,所以,學困生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農村中學的所有學困生當中,數學學困生現象較為突出。
《教育學》指出:所謂學困生,就是指智力在正常范圍內,但學習基礎差,目的不明確,缺乏自信和上進心,上課注意力易分散,缺乏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中學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向高一級學校輸送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向社會輸送合格的勞動后備軍。但事實上由于種種原因,每個學校、幾乎每個班都有不同程度的學困生。要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必須重視這些學生的轉化,并把這項長期、艱苦的工作滲透于教學的全過程。
一、“兩個一點”,夯實基礎
農村中學的學生大多數是由縣城中學挑選優秀生源后留下來讀高中的,他們的入學成績平平,初中的數學基礎較差,為高中數學的學習帶來很大的阻礙。
他們的理解接受能力差,往往跟不上教師的講課思路,他們甚至對初中一次函數、二次函數的解析式和圖象都無法準確表達。所以,轉化學困生的當務之急是打基礎。可采取課前補一點基礎和單獨抽出一節課補基礎兩種方式,盡快幫助他們夯實初中數學基礎,讓學困生首先有學習高中知識的基礎。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潛在的素質,它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生活產生心理上的愛好和追求傾向,是克服困難推動學習的內部動力。如果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那么他就會積極地探究所學的內容,其學習效果就會大幅度地提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妨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一)導入教學趣味法
學困生聽課時大多思想不夠集中,注意力易分散,因此,教師導入新課時要注意創設“教學情景”,設置“懸念”。可以講古今中外數學成就、數學史上的趣聞軼事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可以提出啟發性,趣味性的問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欲望和探索欲望。目的是激起學生的聽課興趣和求知欲,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吸引注意,激發興趣,啟迪思維,促進課堂教學,實現最佳狀態。
(二)融洽師生關系
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教師信任度高,會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應,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品格會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的敬業態度、責任感,甚至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良好品格的培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往往會對教師的喜愛轉化為對該教師所教學科的喜愛。師生情感越融洽,學生越喜歡教師的課,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就越高。
(三)借助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
多媒體教學集音、像、動畫于一體,生動形象,在吸引學生注意力與創設情景方面,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比擬的優勢。教學時利用多媒體能使抽象問題具體化,枯燥問題趣味化,靜態問題動態化,復雜問題簡單化,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器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三、加強直觀教學。適當降低教材難度
一般來說,學困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較差,上課時對抽象的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一時轉不過彎來。因此,教師在授課時盡可能地采用教具、模型、多舉數學與生活聯系的例子、多打一些比方等。
如講“映射”時,可舉“某班50名學生與他們的座位的一種對應”等直觀例子,幫助學生理解概念。講課時,對學困生可適當降低一些教學要求,提高學生的可接受性,增強學習信心,等到學困生的學習步入正軌后,再提高教學要求。
四、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自信心
盡管學困生的形成有社會、家庭、個人等多方面的因素,但教學模式的單一及教師對一些學生的淡漠、厭煩和批評使學生缺乏自信,消極情感體驗過多,是產生數學學困生的原因之一。要使他們轉化,就要多創造一些讓他們成功的機會,使每個學困生都有能力、有條件參與和展示自己,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學困生大多對問題反應遲緩,很難與課堂上的思維活動發生共振,教師不能因此置他們于“旁觀者”的位置。在課堂上,設法多給學困生一些學習和思考的時空,特別是對有一定難度的推理的分析,要使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對每一個思維環節都有體味、評價和消化。這樣,不僅能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促進他們主動建構知識。
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程度的問題。不要讓問題成為優生的專利,人為導致課堂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不平等,應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以便及時了解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調整教學。課堂上鼓勵學困生回答問題,為避免學生回答不出而感到尷尬,可把問題拆成若干小問題,多設幾個臺階,深入淺出,使他們經過思考后能回答正確,從而讓學困生嘗到“我能行”的成功體驗,逐步樹立信心。
五、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
要成功轉化數學學困生,單靠教師的力量是很難保證的。教師要注意發揮學生、家長的集體力量,與集體成員共同努力。在課堂上要經常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優秀生必須幫助學困生,共同完成合作內容,在課后要進行優秀生和學困生的結對互幫小組,讓優秀生做學困生學習上的小老師。
同時還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利用家訪、電訪等方法爭取他們的合作,利用親情的力量教育和督促學困生在家時也能認真溫習功課、完成作業,這對學困生成績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教學實踐表明,只有把好學困生的脈,理解學生心理,才能對癥下藥,有效地調動學困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增強自信心,才能有助于他們獲得知識、提高能力,使數學教育真正成為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實現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