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竹
摘要:《秋天的懷念》蘊涵著濃烈的悲劇意味,其悲劇性主要體現在史鐵生對母親深深的愧疚之情。作品的悲劇性意義在于史鐵生通過回憶母親臨終前對自己無聲的關懷,體會到了母親深沉的愛與殷切的希望——“好好兒活”,同時也為讀者揭示了愛的真諦以及堅強面對人生的態度。
關鍵詞:《秋天的懷念》 悲劇表現 悲劇意蘊
《秋天的懷念》蘊涵著濃烈的悲劇意味,其中“悲劇”不是指戲劇的類型,而是指個體生命中的悲情意味。為了讓殘疾的史鐵生能夠樂觀堅強地生活,身患肝病且病人膏肓的母親隱瞞自己的病情,把愛全都放到兒子身上,表現出了偉大的母愛。這篇散文是史鐵生為懷念母親而作,其中蘊含了諸多的愧疚、悔恨與痛苦,體現出作者無可把握的追悔和悲哀,具有濃烈的悲情、悲劇性。
一、《秋天的懷念》悲劇性的體現
作品中蘊涵悲劇性,是因為有些美好的東西毀滅了便無法再重拾。最讓讀者惋惜的莫過于直到母親去世,“我”都沒有完成母親的一個小小的心愿:和她一起去北海看花。母親為了讓“我”走出陰暗,重新振作起來,經常想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她多次相邀,“我”卻態度堅決地拒絕,或許命運就是這樣捉弄人,在“我”好不容易答應母親的請求時.她卻再也沒有回來。在母親永遠地離開后,“我”才讀懂了母親那深沉的愛,母親包容著我的喜怒無常,她知道兒子內心的痛苦,北歸的雁群在天上自由翱翔,甜美的歌聲讓人心情愉悅,但是越是美好的東西在癱瘓的“我”的眼里卻變得越讓人絕望。在“我”發脾氣的時候,母親“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這是母親對兒子細心的關愛與呵護;母親又紅著眼睛“悄悄地”進來,兒子的痛苦、壓抑、絕望,母親完全能夠感同身受,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我”把“我”的痛苦不減分毫甚至加倍地完全給了母親。母親想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是為了讓“我”振作,然而母親的良苦用心“我”卻領悟得太遲了,這一生“我”都無法再和母親去北海看一次花,這一世兒子都沒有機會向母親表達愧疚。
悲劇的不幸,在于它并不是遙不可及,而是永遠就在生活中。文中兩次寫到母親的病情:“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鄰居們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母親的病情如此嚴重,但作為兒子的“我”卻一無所知。女人是脆弱的,但母親是堅強的,母親不僅要承受身體的病痛,隱瞞自己的病情,還要忍受命運給兒子帶來的不幸,可想而知母親當時內心的苦痛。可“我”卻沒有替母親分擔,反倒給母親本就病痛的身體增加了一份苦楚。而史鐵生用了“那步田地”“整宿整宿睡不了覺”“大口大口吐著鮮血”等同語,也寫出了自己對母親滿滿的心疼與愧疚之情。“很多年來,作者都在以一種愧疚的方式懷念著母親,這從他另一篇散文《我與地壇》也可以看出,雖《我與地壇》的創作時間比《秋天的懷念》晚了十年,但十年的時間絲毫沒沖淡作者對母親的愧疚和懷念”。
二、《秋天的懷念》悲劇性意義
悲劇是藝術的巔峰,悲劇為何而美?人們如何能從悲劇中獲得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的提高?“悲劇審美教育通過藝術作品中人物經受的挫折和悲劇命運,使人認識到人生就是由挫折構成的,只是每個人的人生中挫折來臨的時間不同,每個人都要面對挫折的考驗”。悲劇因為不完美而變得有價值,悲劇的價值在于使主人公以及讀者在悲劇的再生中實現自我拯救。雖然《秋天的懷念》不是戲劇,但是其悲劇性的意義仍然可以以此闡述。因此,《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的悲劇性價值可以從兩個主體的角度來思考。
(一)史鐵生:殘缺與豐滿作為抒情主人公,文中史鐵生從母親的離去中獲得了什么?他從母親未說完的話中又讀懂了什么?母親多次想帶自己去看菊花,而文末也寫道母親離去后史鐵生和妹妹一起去北海看了菊花,為何母親執意要帶“我”去看菊花呢?菊花又代表了什么呢?首先菊花的特性是喜陽光、忌蔭蔽、耐寒、適應性很強,母親知道對于癱瘓的兒子來說,安慰是多余的,所以她帶兒子看菊花一方面是想讓美景寬慰兒子陰郁的心,另一方面也是想讓兒子像菊花一樣,以一種積極陽光樂觀的心態“好好兒活”著。文中“好好兒活”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史鐵生捶打自己的腿時,母親撲過來抓著史鐵生的手說的,第二次是母親去世后,史鐵生的心理活動:要和妹妹“好好兒活”。所謂“好好兒活”的內涵,也就是堅強與愛。命運對史鐵生是不公平的,在二十幾歲本該是陽光激情充滿希望的年紀,他卻雙腿癱瘓,任何一個人都很難接受這樣的事實,此時的史鐵生是殘缺的,不論是身體還是心靈。然而母親生前病人膏肓的時候,想必也承受著巨大的無法言說的病痛,但母親沒有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反而是堅強地生活;同時,史鐵生從母親身上也懂得了愛的真諦:既要愛己,也要愛人。母親包容著“我”的壞脾氣,小心翼翼地呵護“我”,母親隱瞞自己的病情,為的是不讓兒子牽掛,她把全部的愛都傾注到自己不幸的兒子身上。那艷麗盎然的菊花也像極了母親的愛,既熱烈又深沉。母親的愛讓兒子懂得了人并不是只為了自己而活,母親的愛也讓“我”的內心充滿了愛,“因為內心充滿了愛,“我”驅散了心靈的陰霾,懂得了‘好好兒活的含意,也活出了不一般的人生”。史鐵生也曾自嘲說自己“職業是生病,業余是寫作”。也許正是母親讓兒子理解了生命的意義,從此兒子樂觀堅強地面對生活中的苦難,是母親彌補了兒子身體的殘缺,使他的心靈愈加豐滿。
(二)讀者:超越與凈化作為寫作受體的讀者,也通過史鐵生的筆觸對生命、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精神得到升華。史鐵生所遭受的苦難可能是很多人一生都不會遇到的,但是讀者通過角色代入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去感受、去體驗作者的情感,進而切膚地感受到作者的痛苦與愧疚,產生共鳴。讀者雖然沒有史鐵生的經歷,但卻從母親的離去中真切地體會到史鐵生“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愧疚與懊悔,母愛是這個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很多人理解但卻未必能真正地體會。如今史鐵生對母親只能懷念,作為兒子的他再不能盡孝于母親,命運就是如此殘酷,連讓人彌補的機會都沒有,這是一種痛苦、一種無奈、一種愧疚,同時也對讀者的心靈進行了一次洗滌與凈化,在我們還有機會去回報我們親人的時候,好好地愛他們,不要無視家人的關愛,要學會去感恩、學會去珍惜這最純粹的愛。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曾寫道:“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母親在兒子癱瘓后多次為兒子求偏方治病,找工作,結果卻不如人所愿;偏偏禍不單行,母親又患了十分嚴重的肝病,病人膏肓。女本柔弱,為母則剛,母親用她柔弱的身體擔起了整個家庭,默默地承受著巨大的痛苦,母親的堅強令人心疼,也令人敬佩。母親對待人生的態度深深地感染著他,正是母親的堅強與愛讓史鐵生從自身的不幸中走出,告別了陰郁,他也打算遵從母親的遺愿:“好好兒活”。“‘好好兒活——樸素的不能再樸素,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一句話,涵蓋了那么多復雜的感情——母親就是以自己殘缺而悲苦的余生,教給兒子如何面對有缺憾的生命”。母親面對生活的態度不僅影響了兒子,同樣也帶給讀者巨大的精神力量,這對于讀者來說是一種超越,一種升華,悲傷不應絕望,生活中有些事難免不盡人意,我們需要拿出堅強的意志面對上帝對我們的“捉弄”,每個人都應像北海的菊花一樣活得絢爛多彩。
三、結語
對于悲劇,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讀。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借引起憐憫和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道陶冶”。而魯迅認為悲劇是將人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在筆者看來,生活的悲情也是一種悲劇,它的美莫不在于一面是悲傷無奈,一面又歌頌其中有價值的東西。《秋天的懷念》書寫著生命的價值與光輝,它讓身體殘缺的史鐵生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也讓讀者深刻地理解到愛的真諦:學會珍惜,學會愛人,學會感受愛、表達愛;同時也歌頌了一種生活的信念:不論生活中遇到什么樣的困境與磨難,都要堅強地活著,勇敢地面對人生。
參考文獻:
[1]唐潔.由文到人:散文深度學習的探索——以《秋天的懷念》為例[J].語文知識,2017(3).
[2]韓一嘉,許孟陶.母愛缺席的成長與心靈釋放的救贖——《秋天的懷念》的敘事動力[J]中學語文教學,2017(9).
[3]陳海蓉.從“感知母愛”到“自我救贖”——我讀史鐵生散文《秋天的懷念》[J].語文知識,2016(16).
[4]劉會杰《駱駝祥子》中祥子的悲劇根源及意義[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8(1).
[5]李前尚.秋天的懷念,感人的瞬間——穿珠引線話懷念[J].語文教學通訊,2015(8).
[6]宓毓嚦.看見與看不見——《秋天的懷念》研讀[J].語文教學通訊,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