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
摘要:進入初中階段,學生開始接觸到歷史學習,這個過程中,教學工作應當是知識講解、興趣激發、學習能力及習慣培養的重要階段。但是反觀歷史教學,很多教師僅僅做到了知識講解,歷史學習能力薄弱,幾乎成為一個初中階段的共性問題。在組織教學中,關注到學生歷史學習能力培養,關注到對史料的分析能力、實現師生交流,引導學生關注細節等,全面推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成長。
關鍵詞:初中歷史 ? 解決問題 ? 學生能力
在歷史的學習中,學生會遇到知識分析、知識解答等問題,需要加強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加以培養,才能切實達成發展,為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奠定扎實的基礎。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加強互動,增強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能夠全面完善教學工作,為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創設扎實的基礎。本文即針對于此,對初中歷史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展開討論。
在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想要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首先要奠定學生扎實的歷史知識基礎。學生在初中階段開始進行歷史學習,隨著教學工作的開展,逐漸建立完整的歷史網絡,在這一網絡中學生開始逐漸完善,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完善教學工作[1]。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與學生成長互動,完成教學任務,達成發展,給學生更多的關注點。
在具體教學組織中,教師關注到每節課的重難點知識,及時把握重難點,實現教學工作的發展。如在講解《洋務運動》一課時,教學的重點可以做出如下梳理:口號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更為細節的,需要學生記住洋務派官員有哪些,分別做了什么等;在學習《辛亥革命》一課時,應當明確,辛亥革命的重點是1911年10月10日開始,結束于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政府統治,最終結果為清帝退位、建立民國等。這些知識在一些課程中,有些學生能夠快速挖掘出來,有些學生則需要教師進行一定的提示。歷史學科本身知識較為零散,只有充分把握住不同的特點,才能真正實現發展,為學生問題的解決奠定基礎。
著重于對學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全面培養,是當前初中階段教學對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中必須關注到的。很多歷史問題,是與史料作為基礎展開的,在史學界,王國維提出的“二重證據法”,本身就為史學發展奠定了這樣的基礎,再具體到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應當達到什么養的標準,成為教學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內容[2]。扎實的史料分析能力,本身就能促使學生在遇到歷史問題時自主進行素材的解讀、合理的分析,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等。
在具體教學中,史料分析能力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其一,在日常教學中,正課開始之前,會有導讀,或是小故事、或是一首詩等,在每課正文中,也會插入一些史料,這部分內容,教師不妨留給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的時間,在細節中指導學生成長;其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主動為學生提供一些簡單的史料內容,最終實現現代化教學工作的發展,留給學生更多的可能性,全面促成教學的發展。
注重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養成,是學生解決問題所需要具備的能力所在。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全面達成發展,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3]。在具體組織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指導學生進行思路整理、日常解決問題模式限定等多個方面展開討論,全面促成教學的發展。在對學生邏輯分析能力的發展,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其一,在日常教學中,關注到學生對問題討論、解決時的思路所在。例如,在學習《南京條約》一課時,要注重背景起因、具體原因的分析,進而不斷分析內容,找到教學思路。其二,在指導復習以及單元整理的時候,可以將時間預留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思考與探究,全面促成學生自主整合、自主分析的能力。如在學習了《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一課時,在進行知識點的梳理時,可以得出以下內容:抗日戰爭開始的時間和標志、結束時間和標志、其中具體的戰役(如臺兒莊戰役、平型關大捷)等。按照這樣的線索去分析所學知識,本身就帶有著明確的邏輯性,全面促成了教學的發展。
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的歷史問題解決的前提所在,在當前的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到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至少引導學生更多的關注到歷史這門功課。很多人對歷史學科有陌生感,是由于歷史學科本身距我們現實社會遙遠,且有著不同的社會制度與政策。歷史學科的特點,并不能成為我們將其處理為學生閱讀背誦的內容,而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最終實現教學工作的全面發展。在組織學生的歷史學習中,實現發展,才能全面促成學生的成長。教師盡可能豐富教學內容,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才能最終達成教學任務。興趣的奠定,也要從視野的拓展著手,教師圍繞當前的歷史課程,將知識點給予學生,更多的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
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還需要在實踐中加以檢測驗證,最終實現日常教學的全面發展。在當前的具體教學中,教師能夠關注到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為學生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最終實現教學工作的全面更新發展。在日常教學中,每個單元結束之后、每個月結束之后,都可以進行簡單的測驗。
通過測驗,教師需要關注到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僅僅是一個分數的對與錯。教師要關注到學生的分層,不同層次的學生會處于一種怎樣的學習狀態中;教師也要關注到學生集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以及每位學生經常出現的一些問題,對學生做出指導,最終實現日常教學的發展與解答等,才能全面促成日常教學工作的發展。在當前的具體教學中,教師也要關注到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情況,找到指導學生成長的重要環節,最終實現發展。定期的檢測,能夠達成發展,為學生的學習帶來更為科學的分析意識。
在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達成互動,全面促成日常教學工作的發展,留給學生更多的關注。在整體教學中,越來越多的學生進入到自主學習中,全面達成發展,實現學生的成長與成熟。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桌椅于學生的知識體系、思維能力、史料分析能力的全面培養,并且在定期檢測中進行相應的考核與摸查,最終促成發展,達成日常教學工作的完善,給予學生更多的啟發與關注。
參考文獻:
[1]馬秀梅.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0,(04):76-77.
[2]任慧.在初中歷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6,(03):97-98.
[3]宋振.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要點分析[J].新課程(上),2016,(04):89-90.
(作者單位:山東省新泰市福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