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秀珍 陳曉瀾
摘 要:墻繪藝術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審美水平和商業活動的增多而需求大增。美化地面、美化墻面、美化環境是今后室內外設計必不可少的業務內容,為此我們指導學生掌握這門藝術實操技巧,開拓今后廣闊的就業發展空間和滿足社會的多種需求,就顯得十分迫切重要。本文是以墻繪藝術課程,通過“根據地農莊”項目實施過程,探析課程改革的目的、方法和步驟。
關鍵詞:實訓;墻繪;課程改革
墻繪藝術為我系新開設的課程,這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美術技能課程,該課程在同類型院系中較為少見,而對于本科院校來講,該課程一般歸類到國畫課程中,且多以線描技法學習為主,但跟不上現代公共空間、商業空間大量地運用壁畫為裝飾內容的技法需求。我系緊跟社會要求,早在2012年就將墻繪藝術課程引入到我系室內設計的教學中。
課程改革是教改的核心,在2013級教學計劃中,我系進一步在裝飾藝術設計專業(室內裝飾設計方向)中大膽推出實訓實操創新課程墻繪藝術,以嶄新的面貌出現。這不僅有力地促進了專業設計,而且培養了學生具有一專多能的謀生手段,進一步適應社會室內裝飾設計的需求。
近年來,我系緊扣教學計劃,選擇有利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實訓實操環境,如國家五A級風景區白云山公園現場、學院商業街現場等。這次選擇“根據地農莊”現場,都是基于上述目的的。
位于廣州從化區太平鎮的 “根據地農莊”,是一家以田園風光、自然景觀為一體的休閑農家樂園,因農莊剛開辦不久,急需要進行環境藝術設計,美化園區以吸引游客。而農莊首先需求的是外墻美化設計,外墻美化設計正好與我系環藝專業墻繪課程一致,把課堂教學搬到農莊去實訓實操,這完全符合教改大方向,因此,我系與農莊一拍即合,于2018年12月即著手準備,并組成趙英斌、陳曉瀾、沈秀珍、羅一鳳教師和17級環境藝術設計一班全體學生的實訓實操團隊。
團隊通過農莊提出設計項目構想和要求,參照“根據地農莊”相關文本和圖片資料,并對農莊的設計需求進行分析和調研。相互之間經過多次的溝通和商談,最后敲定把“根據地農莊”打造成 “既有中國傳統文化,又有現代造型和色彩”的優美環境。
在接到“根據地農莊”項目的初期,團隊十分重視,主要成員分批到現場進行勘察。勘察的內容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內容為對繪畫的場景與墻面進行分析,看適不適合進行繪畫。農莊的繪制工作是處在戶外的環境,進行繪畫時應考慮到防護問題,場景墻面質地的不同,材料上的選擇也不同。此外,還要考慮現場繪制的可行性。第二個內容為對繪制區域墻體進行測量,測量結果要求精準,這涉及后期繪畫稿圖的比例問題與畫面的側重點安排,所以整個墻面上有的如窗、插座、懸掛物等,都需要精確的測定位置,再使用CAD軟件繪制出農莊平面圖。
在現場勘察時,也會碰到一些實際問題。“根據地農莊”原來是一家養殖農場,后經改造而形成了現在的農莊。我們雙方還在墻體上和墻面上進行探討。為了能更好地呈現出墻繪效果,農莊接受了我們團隊的意見,對需要繪制的墻面進行了修補翻新。經過前期的準備工作后,農莊和團隊主要成員再一起商討研究落實墻繪的部位、面積、內容、色調等等細節。
“根據地農莊”希望部分墻體能以3D的壁畫吸引小朋友們的眼球,為此提出了要求,例如如何表達農莊示意地圖,在哪個位置畫3D圖,哪個位置畫平面圖,哪個位置容易吸引游客的注意等等。為此所以我們團隊根據要求提供了三組方案給農莊挑選。
當農莊選定方案后,繪制草圖尤為顯得重要。草圖是設計師與客戶之間溝通的橋梁,所以在繪制草稿的過程中,必須先把早期的一些問題,如透視的準確,材料的選擇等細節,作出描繪摹本與規劃方案。
因“根據地農莊”需繪制的墻體面積大小不一,對于中型墻面,我們可以考慮以打方格的形式進行放稿。對于大型且高度超過三至四米的墻面,我們可考慮使用現代器材,如投影儀來幫助我們將稿圖放大到墻體上。再者我們也可考慮將初稿如只是純線稿,采用打印的方式將它做成墻布,懸掛后在上面進行后期的上色。
前期的勘察測量工作和設計草圖完成后,還要根據制定的方案,提前購買畫材和畫具。本次項目為17級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墻繪藝術的實訓課程,我們將學生分為AB兩組,各組人數為21人。A組由陳曉瀾老師負責指導,B組由趙英斌老師負責指導。在每組學生中,又選拔了4名畫功強的學生為得力助手,分別帶領各小組進行繪制。
在課程初期,團隊趙英斌老師和陳曉瀾老師用了12學時向學生講述有關于壁畫藝術的歷史與今日發展格局,這對學生進行壁畫歷史沉淀與承上啟下的使命教育。在理論課程結束后,教師根據前期勘察測量情況,進行具體繪制區域的任務分配。教師還特別強調在繪制的工程中應該著重考慮繪畫材料,恰當的繪畫材料使作品能夠得以長久保存。因為本次3D的壁畫和平面圖形是繪制在戶外的外墻,所選材料必須經得起風吹日曬,還有材料對人體的危害性與造價也是必須認真考慮的。所以本次的墻繪材料選擇了丙烯和水性漆兩種。大塊面積的墻面采用了水性漆,水性漆的色彩鮮艷而又可節省成本。畫面精美細致的主題內容采用了丙烯和油漆相結合,可防備潮濕的南方氣候,實踐下來其效果良好。
本期的墻繪藝術課程,因有了前期工作的良好溝通方案和實地考察后的縝密準備,所以師生團隊僅通過一周的繪制,便提前完成了“根據地農莊”的繪制項目,使農莊面貌煥然一新,驚艷四鄰,得到農莊和游客的好評,社會效果顯著。
通過這次“根據地農莊”社會實踐,我們深深感受到:第一,在實訓實操之前,必須實地考察,周密計劃,不打無準備之戰;第二,在實訓實操過程中,要著重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提高專業技能;第三,在實訓實操之后,要及時總結經驗,以利再戰。
多年來,我系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墻繪藝術課程根據社會需求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從課堂走向室外,從校內走向校外,從風景區走向農莊,把課堂教學搬到校外環藝設計的實訓實操現場。這種與社會需求直接掛鉤接軌的授課方式,是最直接最能培養出能工巧匠,又能最直接檢驗社會實踐效果的最好的培養人才的方式。今后我們會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教改中,把我們的課程設置得更加實用、更加符合社會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陳曉瀾.公共藝術中現代壁畫的運用[J].科技風,2016.
[2] 施慧.來自校園的公共藝術報告[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
[3] 唐鳴岳.壁畫教學[M].遼寧美術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沈秀珍(1975—),女,廣東從化人,本科,2009年畢業于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講師,私立華聯學院美術設計系教師,研究方向:計算機輔助設計。
陳曉瀾(1986—),女,廣東汕頭人,本科,2009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壁畫系,美術學講師,私立華聯學院美術設計系教師,研究方向:公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