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音樂信息獲得方式的多樣化以及音樂信息傳播載體的更新,本科高校音樂鑒賞課程也應隨之進行改革、提升、優化。本文從音樂鑒賞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革及教學內容更新的“中國化”拓展入手,旨在開拓探索其更為全面的課程功能。
關鍵詞:音樂鑒賞;教學改革
美育課程是提升大學生藝術素養的主要方式,在本科教學課程設置中,音樂鑒賞作為組成美育課程的重要環節。然而高校音樂鑒賞課程教材的零散、對西方音樂的偏重、音樂鑒賞課程在本科課程體系中的邊緣化等問題使得這門課程處于相對尷尬的境地。充實鑒賞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大學音樂鑒賞課堂教學內容的“中國化”改革與“國風”滲透值得我們重視與實踐。
首先,用“中國夢”激發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探索積極性。民族復興文化先行,傳統優秀音樂文化是文化輸出的重要部分。優秀的音樂作品能更好地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國家、民族,是增強民族凝聚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力手段。學生可以在《十面埋伏》中感受垓下之戰的激烈;可以在《碣石調幽蘭》中體味文人音樂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可以在《陽關三疊》中感悟懷念摯友的古意。現有的音樂鑒賞教材中除中國傳統音樂部分比重較輕外,內容設置也缺乏嚴謹的邏輯性。對中國民族音樂的介紹常常從單一器樂作品入手,弱化了知識的系統性,若能將碎片化的眾多樂器樂曲按照其內在聯系,以每堂課為單位設定課程主題,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將更加系統化。以一次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設計為例:該堂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民族樂器與樂曲,按原有思路,教學設計將圍繞不同樂器展開介紹并欣賞:琵琶《十面埋伏》、蕭《陽關三疊》……這樣的課堂知識構成的優點是知識點清晰,但樂器種類繁多,對不具備一定音樂基礎的學生來說容易產生混淆。新的課堂設計通過各樂器的內在聯系重新進行整合,將古代樂器分類法與之融合,形成樂器網絡的系統性。該鑒賞課程的設計也可按照“八音”進行分類: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在教學中按照不同樂器的制作材料,如“金”性樂器——鐘磬、“土”性樂器——塤、“竹”性樂器——笛簫等加以區別并由此展開樂聲的聽辨與樂曲的賞析。與常用的絲弦樂器、彈撥樂器、打擊樂器、吹管樂器的樂器演奏法的劃分標準相比,這種劃分將“古法”糅合其中,融入了古代樂器價值體系及相關知識點,在文化層面上更具典型性與系統性。
其二,鑒賞課程的“國風”滲透應注重古今交融、學科交叉。中國化音樂元素可以通過調查音樂文獻、展示音樂遺跡等記錄形式引入課堂,理據相佐。《樂記》《樂府雜談》《樂論》等古代音樂文獻是文字傳承的代表;中國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圖、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編鐘是音樂文物載體的體現;而主要依靠師徒相傳、口傳心授留下的琴譜則依托文字譜等記譜方式記錄了樂音。不同時期的音樂代表了不同時代社會各階層的追求與情感,從另一個層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例如,以賞析《廣陵散》為契機引入古琴,先行比較琴、箏、瑟等彈撥樂器的音色特點;用古樸厚重的琴聲帶學生了解古琴內部構造——“金木水火土文武”七弦象征天人合一的思想;隨之介紹琴曲作者“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在魏晉時期這樣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產生的孤獨才子以及他的“聲無哀樂論”;最后回歸音樂本體再一次欣賞琴曲加深理解。亦可繼續拓展,引導學生進行魏晉服飾、書畫、禮儀資料的收集整理,結合復原的音樂作品,更好地領略當時的文壇盛況,也能在重新回到音樂本體時,對嵇康的狂與琴曲之意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第三,嘗試引入更為先進的教學設備,實現更直觀化的課程教學。AR(增強現實技術)的發明創造使我們有機會探索最新科技與古老文化結合的可行性。是否能夠在課程中引入可視化多位教程使音樂不再停留在聽覺也能夠通過特定的技術進行視覺刺激,將五感串聯,強化記憶,使學生學有所悟、學有所感。
宋代畫家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描寫了北宋時期都城開封的繁盛場景及汴河兩岸的風土人情。以此為藍本創作的藝術作品《清明上河圖》以民族管弦樂為載體,將胡琴作為主奏樂器,將畫作分為“搏浪圖”“纖夫圖”“商隊圖”“田園圖”等主題音樂并劃分為六節進行重新創作編排,具有濃重的現實主義色彩。中國音樂學院教授、著名胡琴演奏家宋飛教授主奏的同名胡琴音畫情景劇將這幅北宋風俗畫卷極大地還原,并融入了華美的舞臺設計、考究的服裝展示進行情境代入,用音樂進行敘事,使畫卷躍然眼前,給人帶來聽覺、視覺等多維體驗。而已存在網絡中動態版的《清明上河圖》通過電腦編輯制作將人物動態化,使畫作活靈活現不再局限于紙面。兩者若能相互融合,嘗試在課堂中引入VR(虛擬現實技術)眼鏡進行動態畫卷的演示,結合胡琴演奏現場進行講解,不僅讓學生體驗身臨其境的代入感也將書畫、樂器、樂曲視聽同步,不啻為一場視聽盛宴并具備一定的可行性。
科技的高速發展、學科滲透的愈發蓬勃讓本科音樂鑒賞課程不再孤立,大大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從而形成更加科學完整的知識體系。先進的數字技術使視聽同步、感官多維刺激變為可能,為可視化音樂教學提供了技術條件。實現音樂鑒賞課程的“國風”滲透,大膽進行教法教學改革,必將為音樂鑒賞課程教學提供新的視野。
參考文獻:
[1] 高天.音樂治療導論[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6.
[2] 吳躍躍.音樂教育協同理論與素質教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王蓓(1983—),女,福建福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