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
摘 要:“課程思政”的建設需要將思政的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潤物細無聲。在數字藝術專業中有很多軟件技能課程,將專業知識技能結合學生們平時的一些網絡行為進行思政元素梳理、挖掘,讓課程更因時制宜,因材施教,從而達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融合。
關鍵詞:課程思政;表情包設計;Flash課程
俗稱的“表情包”其實就是利用圖片來表達感情。據統計,全球有超過90%的網民每天共使用60億以上的表情包。因為表情包比文字更戳心,與社交語境更契合。在語言和文字的盡頭,就是表情包施展的空間。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使用社交軟件時用表情包傳情達意,甚至到了“能用圖解決的事,就不要說話”的地步。針對此熱點現象,我們教學團隊開發了《Flash表情包設計》課程。
1 課程介紹
1.1 課程屬性
《Flash表情包設計》屬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群共享課程,是一門核心的專業必修課。課程采取的是章節化教學,而《Flash表情包設計》屬于第7次課——元件設計與制作,課時為8課時。根據教學大綱和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了本課程的知識目標為掌握引導線動畫、變形動畫、遮罩動畫及逐幀動畫的制作流程操作,還要掌握聲音數據流、按鈕元件的四個關鍵幀。能力目標是能夠熟練地運用Flash進行面向對象的二維動畫制作。素質目標是培養學生擁有動畫制作員、數字媒體設計師所具備的專業素養。教學目標分為品德素養目標和專業技能目標。品德素養目標包括:第一,人文精神在表情動畫制作中的體現;第二,引導學生原創設計,尊重知識產權;第三,樹立學生在網絡中遵紀守法的法治意識。專業技能目標包括三個方面:動畫運動規律、角色造型基礎、微信表情包的上傳規范。
1.2 學情分析
《Flash表情包設計》課程開設于高職數字藝術專業大二第一學期。目前所教授的學生是出生在2000年及以后的一代,號稱網絡原住民。表情包已成為千禧一代的通用語言,承載著他們的情感溝通、分享與社交,甚至形成了一種流行文化,甚至很多學生渴望能創作一套屬于自己的表情包。聊天軟件中使用的表情包制作技巧就是Flash課程中所運用到的知識技能點。分析發現很多學生的知識結構呈碎片化,他們個性張揚,上網傾向娛樂化,游戲化,隨時開啟“一言不合就斗圖”的模式。同時還得提醒同學們,斗圖的狂歡背后也要引起重視,大多數學生都不知表情包斗圖還有紅線,那表情包使用的“紅線”在哪里呢?
2 思政融入
其實在社交軟件使用時,某些表情包是不能隨心所欲亂用的,否則會面臨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甚至觸犯法律法規的風險。所以,斗圖還需謹慎!那我們還能不能愉快地使用表情包了?如何安全制作和使用表情包呢?我們有好的創意,可以設計出來,但是要進行善意的使用;要考慮設計的表情包會不會對公序良俗、社會公德造成沖擊,給其他人帶來傷害。由此我們引申到習近平主席在對網信工作的要求中提出:“我們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的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1]安全、愉快地使用表情包只是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的一個縮影,所以我們在教學策略的設計上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讓同學們討論平時上網的一些行為,如鍵盤俠,斗圖、一鍵轉載等是否妥當;第二,表情包如何使用才能不侵權不壓紅線。希望學生能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找到一些解決路徑:第一,能熟知表情包設計制作的合法合規性和遵守社會道德的七條底線原則;第二,鼓勵學生設計并申請一套擁有自己知識產權的表情包。當然,表情包的制作也有相關的合法合規性。在微信表情包上傳平臺中規定了18項內容,其中就規定表情包要遵守法律法規、社會主義制度、國家利益、公民合法利益、公共秩序、社會道德風尚和信息真實性這“七條底線”。此外,表情包設計中也明確了禁止含有的內容,比如國旗、國歌、國徽、軍旗、軍歌、軍徽、人民幣、政府文件等。所以我們的藝術創作也要基于對國家、歷史、傳統美德的尊重。這些條款首先在技能知識點講解前就要讓學生熟知并牢記于心,從而來約束網絡行為,輔助我們的課堂內容——表情包設計。
3 結語
曾經的《Flash表情包設計》課程有項目導向,卻無興趣驅動;有知識技能目標,而無思政教育來輔助。習近平總書記曾對思政課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改革創新提出了堅持“八個統一”的要求,希望思政課教師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課程要有親和力,要有針對性”,這句話頓時讓我們在課程設計上豁然開朗。所謂親和力不就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嗎?它也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有效手段和途徑。因此感悟我們的課程應該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本課程就是針對學生平時上網劣習進行修正,提出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引導其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審美取向。
一個小小的表情不僅有社交功能,也自有其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正是因為表情包的使用體現出了廣泛、便捷、高效和互動的價值,它也被發掘出了文化傳播和道德宣傳的功能。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要讓正處于拔節孕穗期的莘莘學子深知:使每一個公民立足于社會的不僅是專業能力,更是個人的品德。樹人就像種樹一樣,要有扶正和約束的過程。尤其是在網絡時代,要告訴他們底線是很重要的,要教會學生作出適應自己實際情況又符合社會基本要求的底線選擇。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主席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談話[Z]. 201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