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杉
【摘 要】隨著民主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公民政治參與能素質顯著提高。其中,女性公民的政治參與更是成為了一個社會或國家文明進步的標志。本文嘗試對建國以來女性政治參與的實踐進程和當今困境進行梳理,旨在通過對學界現有成果的把握對以后發展方向提出一定展望。
【關鍵詞】政治參與;女性;研究綜述
提高公民政治參與度一直被視為擴大基層民主的手段與方式。由于受到父權制和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女性政治參與的能力與合法性逐漸被架空,性別歧視的問題穿插在政治領域,并且這種歧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女性作為社會人的政治性的發揮,男女政治參與差距日漸擴大。建國以來,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傳播以及國家解放的影響,女性政治參與從政策、權利、理論、實踐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兩性和諧是社會整體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女性對政治的參與有助有社會整體的和諧與發展”,i充分肯定了女性政治參與的主體性。所謂女性政治參與,是指“女性公民試圖影響政府決策的行為。即女性公民通過一些合法的途徑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和政治意愿,以影響政府決策的行為。” [1]
一、建國以來女性政治參與實踐進程
學界通常認為中國婦女研究經歷了兩個高峰期,分別是20世紀20年代的婦女解放運動時期和20世紀80年代后,尤其是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召開前后達到頂峰。[2]本文將我國女性政治參與實踐依照時間劃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從建國至文化大革命之前(1949—1966年),其次是文革“文革”十年期間(1966-1976);最后一個是改革開放以來至今(1978-今)。
(一)建國初期至文革之前時期(1949-1966)
建國之前,由于經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洗禮,婦女參政意識已經有了初步的覺醒,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女性參政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共同綱領》明確宣布:堅決廢除束縛婦女的封建制度,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均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隨后,以立法形式推動婦女權利解放的文件層出不窮。“在短短的時間里,中國女性的各項權利,如選舉權、被選舉權、就業權、受教育權、婚姻自主權,都以法律的形式一一被確定下來,女性獲得了與男子平等的社會權利和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權利。” [3]更進一步說,這個階段女性開始走向政治舞臺,進入到國家權力機關行使權利,并承擔重要職務。
總的來看,建國初期國家打開了女性參與政治的大門,中國女性政治地位空前提高,女性參政事業取得了較大進步。從這一時期具體來看,學術成果并不是十分豐富且主要側重于實踐領域的探索,女性政治參與的很多方面并未形成系統的能夠指導實踐的理論,很多女性運動的先驅者作為領路人走在女性政治參與的一線,為廣大女性爭取政治權利。
(二)文革十年期間(1966-1976)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背景,國家民主政治生活遭到踐踏,女性政治參與進程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這一時期女性政治參與進程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的挫折。一方面是受到非正常化的民主生活的阻礙,使得真正優秀的女干部被“批斗”,進而影響了后續力量的補充;另一方面是女性政治參與走向“虛假繁榮”。即從數量上看,文革時期女性干部人數飆升,女性參政高峰也達到建國以來最高峰,這主要和當時政策制定有關。[4]正如學者師鳳蓮所說,“這種‘繁榮是內亂中黨內政治斗爭的一種反映,是一種政治需要,在‘繁榮的背后,隱含著錯綜復雜的政治背景。這種虛假的‘繁榮實際上是婦女參政的一種反作用力,其后果是使婦女參政的進程出現延緩或停滯。” [5]
這一時期實際上是對女性政治工作的阻礙,由于特殊的時代背景,學術理論與實踐成果都不是很多。不光是女性政治參與工作受阻,整個國家的民主政治生活也受到迫害,亟待恢復。
(三)改革開放以來(1949-1978)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我黨對黨內錯誤思想的“撥亂反正”,制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重大方向,我國女性政治參與也迎來了自己的“春天”。尤其是知識女性發揮了巨大作用,紛紛重新走向領導崗位。這一時期,也是學界普遍認為女性政治參與形成理論的時期。改革開放以后,國家紛紛出臺新政策、新措施為女性參與政治提供法律保障。我國女性干部隊伍也不斷擴大,充分地在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的公共領域中發揮作用。
改革開放以后,女性政治參與重新走入到學術世界,很多女權主義者紛紛關注女性政治參與,很多理論在這個時期內開始形成,至此以后,女性政治參與工作蓬勃發展起來。
二、建國以來女性政治參與困境探討
與其他方面研究有所不同,“女性政治參與”起先并不是理論問題,而是作為一種應用性極強的領域,在并沒有理論支撐下的一種探索,是廣大接受西方先進思想的女性同胞的政治呼吁。理論成果在實踐深入的基礎上被挖掘出來,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學界關于女性政治參與的研究數量逐漸增多,關注點也從原來單一的“參與到政治活動中”發展為“政治參與意識”、“社會性別視角”、“政治均衡理論”等關注點更為多元。
新中國成立以來,女性參政問題得到了極大地改善,女性干部提升比例,建立相關配套的女性干部培養體系,出臺一系列文件確保女性參政的合法性,可以看到,國家正一步一步來提高婦女地位,是令人欣喜的,但同樣,這條道路也是漫長的,例如女性參政比例較低、知識女性與非知識女性相比較二者參政能力存在較大差距等問題,女性政治參與發展之路仍然面臨困境。
(一)邊緣化地位,進入領導核心困難
在政治參與過程中,女性干部與男性相比在權力結構中處于邊緣化的位置,很難進入到領導核心的層面,在權力運作過程當中難以發揮出女性的主體性。即使女性進入到決策層和權力執行層,由于這種邊緣化,決定了女性對主流決策和立法的作用和影響具有相當的局限性[6]。這種局限性很大程度上禁錮了女性的話語,妨礙了女性主體利益的表達。
(二)女性群體政治漠化
隨著經濟發展,城鎮化腳步的加快,我國城鎮化率已經超過百分之五十。但總的來說,我國女性總體上來說受教育程度還十分有限,農村女性開化較晚。總體政治參與意識還比較漠化,甚至這種事情通常依賴于當家男人,讓其做主。政治冷漠,既指對政治活動和政治問題冷淡、漠視的政治態度,又指對政治參與疏遠、逃避和不介入的政治行為[7]。當前我國社會中普遍存在政治冷漠現象,女性全體的政治冷漠尤為甚之。主要表現為女性政治參與的自主性和自覺性較低以及不參與和消極參與程度高。[6]受到父權制和家長制的雙重構建,女性主體政治參與能力被削減,會帶來女性參政自我認知模糊,降低自身政治參與能力。
從建國以來回顧女性政治參與的成果,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女性政治參與能力顯著提高。在國家政策層面上,女性政治參與渠道逐漸拓寬,女性主體利益能夠順暢表達,這是值得肯定的成績。但由于傳統習俗、女性自身素質等局限性,女性政治參與深度和廣度與政治民主化進程還有不相符合的地方。提高女性整體知識水平,加快女性政治參與建設,應當成為民主法制建設的關鍵一步。
注釋:
i葉文振:《女性學導論》,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版,第311頁。
【參考文獻】
[1]杜美玲.中國女性政治參與的歷史回顧和展望[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4(03):42-49.
[2]師鳳蓮.當代中國女性政治參與研究綜述[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9(02):12-16.
[3]張曉利. 當代我國女性政治參與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4.
[4]李梅. 新中國初女性參政情況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6.
[5]師鳳蓮. 社會性別視角下當代中國女性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0.
[6]師鳳蓮.社會性別視角下中國女性政治參與的現狀、問題及其原因探析[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5(02):23-25.
[7]向海英.論我國政治冷漠現象的成因與對策[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卷),2007(03):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