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韋 李麗 趙敏云 戴必輝
【摘 要】《水處理實驗設計與技術》是給排水專業的必修課,旨在讓學生不僅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熟練的操作技能、同時還應具備實驗研究能力和動手能力。本文根據研究型給排水專業人才的特點,探析如何在本科階段的實驗中開展教學以鍛煉學生創新研究能力并提高綜合素質。本文目的在于幫助本科生較為平順地過渡到研究生階段的實驗研究工作,也為本科畢業后意向從事研究型工作的學生提供學習方法,為我校給排水專業人才的未來發展指引方向。
【關鍵詞】人才培養;課程;教學改革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區別之一是接受文化程度和科研能力的不同。在教育部提出實施“質量工程”后,部分高校意識到了拔尖本科人才和研究生培養銜接的必要性,但實際培養過程中往往不盡人意。與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培養學生研究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尤其是科研教學能力。本科生實行基礎教育,研究生實行專業教育,斷層式的培養方式并不適于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要求。只有把本科生、研究生兩個教育階段相互聯通、相互融合,各取所長,通過全新的培養模式,才能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適應能力。本文將從三方面給予建議,供開設給排水專業的高校參考。
一、實驗+實踐
(1)教師可酌情選擇幾個課題,發布在班里供學生參考,并對專業學生開放實驗室。此種方式最大化地利用實驗室,不單單將其用于輔助理論教學,對規劃考研或意向從事研究型工作的本科生提供一個深入學習專業知識的平臺。再者,隨著我國人口數量的增長、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普及、科學技術的發展等環境因素導致就業競爭日漸激烈,優勝劣汰早已是公認的市場準則。因而,部分大學生剛入學便開始考慮本科畢業后的去向問題。他們知道課堂的純理論教學早已不能滿足對研究型工科人才的培養,只有跳出課本,厚積薄發,將理論和實踐結合才能真正培養出具有競爭力的優秀本科人才。所以每到期末,都有學生申請留校,他們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實驗愿望。因此,在假期開放實驗室,可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鍛煉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及創新精神,從而提高綜合素質。
(2)實驗室不能只作為輔助理論教學的工具,應該充分利用實驗室的資源,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科研效益,讓實驗教學與生產實踐融為一體。首先,學校等主管部門應制定相應的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勵學生利用空閑時間,利用一切學校資源在實驗室學習做科研。其次,在實驗設施不斷完善的同時,讓學生提前接觸到實實在在的項目。在專業老師的帶領下,可成立項目實驗小組,參與市場上有關水處理的科研實驗項目【1】。另外,適當開展可行的盈利活動,不僅可獲得一些經濟收入,更能使學生從中獲得成就感。學生在大學期間就能參與生產實踐并找到興趣所在,為畢業后的去向更加堅定了方向。
二、考核內容和方式改革
傳統的教學內容多為《水處理實驗設計與技術》的幾個重點實驗,考核方式多為撰寫實驗總結。實際上,實驗室儀器種類的不完備、儀器本身的精準性、藥品材料的安全性等外界因素,使得實驗本身不能照搬教材編寫的實驗步驟及結論。往往多數學生原模原樣照搬教材內容,實驗操作敷衍了事,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果。
(1)考核改革后分為3部分【2】
1)實驗的遲到率、早退率和預習工作(對原理的理解、操作步驟順序等)的完成情況。兩者各占總成績的10%;
2)實驗過程中考查“實驗態度、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儀器設備使用是否正確”,占總成績的30%;
3)進行數據的記錄、整理、計算及思考題完成情況并及時上交實驗報告。可增加課上提問部分并由實驗教師統一解答,根據問題內容教師可以掌握學生對實驗的理解情況,占總成績的50%。
(2)新增考核加分項,各占5分,計入總成績。
1)引入項目式教學提升綜合能力。首先,專業老師篩選出和專業前沿相關的課題項目,同學們自愿選擇感興趣的一項并組好隊,各組選好組長。項目的選題、實驗設計方案到項目實施由小組成員獨立完成,專業教師只負責解答超前問題并觀察小組成員的表現。各小組根據選定的項目內容資料分析,制定出詳細的實驗計劃,組長按照計劃進度定期向專業老師匯報試驗成果,成果獲得老師認可后可進入下一階段的項目實施。為鍛煉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采購實驗材料、調配試劑、儀器檢測、數據分析、報告總結等任務合理分配,各司其職,由團隊合作完成。通過此種教學方法,鍛煉了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實踐能力,同時將團隊協作能力和團隊精神最大限度地開發。這種方法不僅創新,避免了實驗項目的千篇一律,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更鍛煉了學生搜集整理關鍵信息、分析解決問題、團隊合作完成項目的能力。
2)鼓勵學生參加科學研究活動并嘗試撰寫論文
老師向學生提供講座、學術交流的渠道,鼓勵學生多聽多看多學。課外可向學生推薦專業相關的文獻,鼓勵學生多在圖書館查閱學習專業知識。嘗試讓學生參與老師的科研課題。在班級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雙向選擇,使具有基本素質條件的學生參與到老師的科學研究中。學生在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能進一步了解科研的工作程序和基本內容,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同時減輕教師的工作量。
三、“傳統課堂”向“新課堂”轉變
(1)利用網絡多媒體技術:學生可在雨課堂、荔枝微課、慕課等網絡平臺學習更多專業知識技能,老師的教學課件也可發布在網絡平臺供學生課后鞏固復習。
(2)實施高校專業聯誼,教育基地共享:給排水專業應每學期都組織參加學術講座、科研活動、參觀實習或是跨校專業聯誼,有利于促進學術交流,增進校間友誼;另外,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校外教育基地可實行共享。校外基地聯系好后,拔尖本科生與研究生可同時獲得校內校外老師的雙重指導,有利于本科生開拓視野、培養思維,有利于研究生定位研究方向,雙方共同進步,縮小培養本科生與研究生教育的斷層問題。
(3)組織直系學生交流會:學生從入學起,老師就陪伴左右,長久以往,學生對老師的諄諄教誨耳熟能詳,難免有點厭煩情緒,成長后,更是有了很多特立獨行的看法,甚至自認為與老師家長有些代溝。所以建議由年齡相差不大的直系畢業生或即將畢業的學生代替講述對學習、生活、工作有幫助的建議,這樣更能吸引沒有太多經驗的在校生。已畢業的學生去處各不相同,工作離母校較近的可以抽空返校為下一屆介紹專業近況。即將離校的學生可以介紹實習中要注意的問題,對大學生活的感觸。考研成功的學生可講述優秀高校的故事,自己的考研經歷和學習方法,吸引鼓勵更多同學考研深造。
四、結語
綜上所述,《水處理實驗設計與技術》課程的教學質量直接關系著研究生深造學習能力的強弱以及本科生畢業后的工作選擇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融入創新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通過“實驗+實踐”、考核內容和方式改革、傳統課堂的轉變三個方面來縮小本科生與研究生教育銜接不當的問題。雖然本科院校的資源配套各有差異,但我們期待《水處理實驗設計與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在培養研究型給排水專業人才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秋麗,李秋霞.水處理實驗教學與實驗室管理的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9(02):108-109.
[2]汪愛河,張偉.《水處理實驗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科技信息,2010(09):17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