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玫
摘要:每個時代的文學作品都有著不同的特征。在新媒體時代的今天,文學作家以人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為契機,表達著對于當今時代的看法和不同的觀念。每一部文學作品都展現其獨有的魅力和特征,這其中包括藝術性、趣味性、修辭性以及大眾性等特點,結合著不同的特征進行具體的分析。
關鍵詞:新媒體;當代文學;創作特征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人們對于文字的理解、作品的理解是意識形態下不斷的積累,以文字滲透到思想中,改變著人們思考的方式和思維的邏輯性[1]。
作家在創作文學作品時,既要承前啟后,又要具有創造性的價值和意義。多媒體的到來顛覆了以往作家和文學愛好者對于文學創作的一些記錄方式和傳達方式,一些作家在創作過程中會選擇運用多媒體的技術手段,也有一些作家會選擇用多媒體的技術作為一種展示文字和傾訴自己內心世界的渠道,以此進行對作品的創作。針對這些創新形式的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將這些書籍按照不同的特性進行分類。
一、新媒體時代下文學創作特征的分析
(一)藝術性
新媒體時代的時尚除了對服飾的設計以外,也存在于對于文學作品藝術性的追求。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思想的日漸成熟,對文學創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緊跟時代潮流的審美方式和思考方式。自然界的美從來都是詩人和文學作家最傾向于的方向,無論是古代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是楊萬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些對自然界萬物出發的藝術美的感受,都和人們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分不開,也和對于作品的創造分不開。不同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人物內心世界中建立藝術美的表達都一直存在。
我們通過更多的科技和藝術性作品中能夠看到更多美好的畫面,這與信息技術的支持是分不開的。作家從新興事物中對創造性的藝術性有了全新的感受,從而用他們的筆桿記錄下感官所感受到的美麗。自然界的萬物都是天然性、純潔性、沒有雜質的美麗,在自然地基礎上結合著新媒體的技術,將文學作品的藝術性、審美性得到新的提升。
(二)趣味性
新媒體時代下隨著大眾對于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對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也更加強烈。一些作者看到現在的經濟社會下,工作中的巨大壓力在挑戰著每一個人的精神生活。為了讓生活中充滿快樂,讓人們能釋放和緩解壓力,由此在創作一些文學作品時,他們往往會用到夸張,風趣幽默的寫作方式或是黑色幽默的風格,在字里行間讓讀者感受到工作之外的樂趣,讀完作品之后,會有意猶未盡的效果,這種趣味性的特點是新媒體時代文學作品的一大亮點[2]。
作者會注意到城市的人們有時會想遠離所在地的喧囂和煩躁,會想去鄉村中的田間小路,靜謐的聽著動物們的歌唱,感受著高山流水的聲音,這種生活充滿著寧靜、美好、純潔和簡單的趣味。這大概就是人們心中所向往的詩畫意境的美麗和樂趣。就像這部小說《浮躁》,作者講故事的畫面置身于竹林蒼榆之間,人們在這里面安靜自在,充滿樂趣的生活著,心無旁騖,舒適愜意,和充滿壓力的城市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詩意棲居的生活充滿無限的趣味。
(三)修辭性
修辭是在文學中經常會用到的手法,通過這種比喻、擬人、排比、夸張、暗喻、比興的修辭方式,讓讀者從多個角度去理解作者對于這部作品的思想,以及作者是如何進行思考和創作的[3]。在一篇作品中,作者將池塘中的荷花,比喻成繁星點點,將雪地中的動物的腳印比喻成月牙,梅花等等,將圖中的畫面一下子變得生動形象,就好像身臨其境一般,和作者在一起觀看荷花,一起觀察動物留下的腳印的不同形狀,一下子讓讀者更加的投身于作品中。這樣的修辭性的作品,讓讀者有更多的思考和聯想的空間。通過這種修辭性手法的運用,讓整個故事情節更加的生動,富有情節感染性,更富有獨特的修辭性[4]。
在著作《貓》這一本書中,作者形象的將貓比喻成為“獸”,在故事情節中就好像是動物能夠模仿人一樣,像是站在動物的視角去對社會進行一種批判性,把人的欲念和貪婪用修辭性的手法描寫的淋漓盡致;筆中的“人”,沒有真正的靈動感,就好像是每天只知道吃吃喝喝的動物,像一頭驢一樣圍著磨坊一直不停的轉;《上帝的夢》作者寫出“神”的不同力量,卻用動物性的思考角度來寫于人的思考狀態[5]。
(四)大眾化
新媒體時代改變著作家對文學創作中的陳規舊制,網絡力量的傳播面向的更為大眾化,人們喜歡新時代的寫作類型,新時代寫作方式,新時代寫作風格。對于文學作品創作者來說,寫作的范圍和立場就要更加符合新媒體時代的潮流。網絡化使文學創作中心的觀點盡可能的服務于大眾,能夠讓大眾接受,以近平民化的創作方式進行作品的創作。以此實現大眾化得敘事和表達大眾化的審美方式。盡管目前的“網絡大眾化”基本上還是存在不少問題,但對于新時代的作者創作上來說,是一種開放式和大眾化的新形勢,這是代表著大眾參與文學創作一大進步,促使著文學作品能一次又一次有創新性的飛躍[6]。因為大眾想參與到文學作品的創作當中。打破了舊的觀念和思想,顛覆大眾對于文學的等級觀念,具有更多的發展空間,給大眾的生活帶來更多樂趣,也讓作者在寫作的同時給予創造性的靈感源泉。
二、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新媒體時代下的當代文學作品的創作的特征進行研究,在通過一些作品其中內容的研究中,發現當今時代的作者在創作中,越來越能夠貼合時代的發展,緊跟著時代的步伐,在進行深入的創作,從選擇的題材,在到寫作方式,寫作手法的思考,寫作風格的獨特性創作上,都帶了我們許多新的思考和新的啟迪,在這些作品中我們看到了藝術性,美的價值,對于美的新的作品的解讀,我們看到了有趣性,深入的創作下,結合時代的發展,回歸于純真和快樂中,將故事的情節具有濃濃的趣味性的特點,我們看到了修辭性,使用不同的修辭手法,對于所聞所見的事物通過以新的視角,進行新媒體時代的創作,我們看到了大眾化的特性,無論是選擇的題材還是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都能做到大眾參與現在的書籍作品的創作中,符合大眾化的特點。
參考文獻:
[1]劉翠.新媒體時代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播與創作——評《文學與文化傳播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8(1):109-109.
[2]譚苗.當代青春文學的時代特征、敘事主題及視角研究[J].中國文學研究,2017(01):107-111.
[3]裴磊.技術變革與藝術形態變遷——評《當代新媒體藝術特征》[J].傳媒,2017(11):93-94.
[4]王瑩瑩.新媒體時代音樂劇的多元藝術特征分析——評《音樂劇藝術與產業》[J].新聞戰線,2017(6x):156.
[5]馬帥.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探析[J].福建茶葉,2018,v.40;No.201(9):319.
[6]趙國鵬.新媒體藝術表現形態中的語言變化——評《全媒體視野下的語言傳播藝術探究》[J].新聞與寫作,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