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麟
【摘要】為了更好擺脫原生家庭的成長陰影和困惑,個體需要歷練出審時度勢的心理韌性、張弛有度的行為控制能力以及積極有為的進取人格。由此,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將得到極大增強,更愿意接觸他人,參與社會交往,編織人際網絡,獲得家庭以外的親密關系和情感體驗,緩解家庭環境帶來的壓力。
【關鍵詞】原生家庭 心理韌性 行為控制 進取人格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隨著電視劇《都挺好》的熱播,原生家庭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家庭對于個人的成長無比重要,其意義怎么講都不過分。良好的家庭成長環境是個體之幸,不利的家庭成長環境是個體之憾。幸運的個體當然“生逢其時”“令人羨慕”,不幸的個體讓人“惋嘆經歷”“同情命運”。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在原生家庭長大。無論是受到家庭呵護、人格健全的個體,還是飽嘗家庭艱辛、歷經磨難的個體都有一天要離開家庭,獨自走進職場,應對全新的生活挑戰。面對迥然有異的社會場景,那些或多或少蒙受家庭陰影的個體更需要自我堅強,更需要堅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
心理韌性是一種與創傷后恢復相關的重要適應機制,它不是應對一時之需,也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一種適應生活的心理品質,在個體完整生命周期展示出穩定的心理健康調節作用。良好的心理韌性能夠有助于應對、化解和轉化各種生活壓力。強勁的心理韌性賦予個體更多機會接觸更為豐富的積極情緒資源,獲得更多時間上的積蓄機會以及空間上的拓展機會,從而抵抗壓力的成功幾率更高。積極情緒是心理韌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解決壓力問題時發揮著關鍵作用。誰都有身處逆境的時候,但在壓力面前,心理韌性脆弱的個體顯得較為被動、有時“不堪一擊”甚至“任受擺布”,在負面情緒的籠罩之下,容易“手足無措”“心猿意馬”、情緒失控。在人生的低谷,對于心理韌性脆弱的個體來說,積極情緒的適應價值尤其重要。
不利原生家庭成長起來的個體往往缺乏社會支持、人格容易偏執、教育受到挫折以及精神易受打擊,心理韌性的機能也容易偏離常態。在非故意降低職業勝任力、不隨意“知難而退”的前提下,對于某些困境局面,個體采取“幽默”化自我解嘲和“找臺階下”,也是一種可取的壓力舒緩方式。接受現實不等于消極“隨遇而安”。正確認識自我、看清自己的優缺點固然重要。但適度樂觀主義、“對自己好一點”“高看自己一眼”會更有利于個體適應社會、促進心理健康。適度樂觀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掌握好分寸,“揚長避短”,提升自尊。適度樂觀甚至一些過度樂觀對于走出不利原生家庭心理陰影的個體而言具有特別的意義,是在極端特殊形勢下的最優策略。因為在心理壓力極大、郁悶情結濃重的環境之下,不樂觀必將“積重難返”,極易身心瀕臨“崩潰”;而樂觀“過點頭”,即使表面看似“自欺欺人”、有些“自戀”,或是“矯枉過正”,卻也不失為明智之舉,最終“利大于弊”。所以與其悲觀靜等危機,不如適度樂觀積蓄力量。樂觀讓不利處境中的個體從行為“被動”轉向“主動”有為,從內心“封閉”轉向心靈“開放”。
從宏觀看,中國文化歷來含有豐富的勵志資源,號召人們在日常生活“克己修身”,激勵人們在困難時刻“不墜青云之志”,鼓舞人們在不利處境“自強不息”。從中觀看,現代心理學理論認為,正常個體需要具備初級控制和次級控制兩種能力。初級控制面向個體直接觸及的外部環境,指向自身以外的物體、他人和事件;次級控制面向個體內在心靈的直接體驗,指向自我心理世界當中情感、動機、態度與期望等的真實狀況。簡單說,初級控制體現的是外部歸因,次級控制體現的是內部歸因。隨著理性認識的深化,個體需要從有些“幼稚”的初級控制轉向“成熟”的次級控制。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是說窮人的孩子比其他家庭的孩子更早知曉、領悟世事,更早利用次級控制來解釋生活、支撐志氣、錘煉人格,化解生活的煩惱、緩和過重的壓力、稀釋沉悶的心情。
人是環境的主體,也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個體通過反觀自己的行為,樹立認知立場,培育前行動力,改善生活狀態。人通過堅持不懈的學習,運用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實現自己期望的目標。從這個角度講,原生家庭的厚重“烙印”會深刻影響個體的未來生活。成熟的次級控制的作用在于:第一,幫助個體激勵和利用豐富的動機資源。促進個體認識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從而能夠在艱難困苦中、失意落魄時不輕易絕望,不輕言失敗,在“別人家有礦”“拼爹”的社會比較下不輕易自甘墮落,不輕率黯然退場。第二,幫助個體使用和完善理性的因果解釋。提升個體認識到“天上不會掉下幸福,美好需要自己創造”“人間正道是滄桑”,“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只能心生戾氣、蹉跎光陰,“永不放棄”方為強者之音、成功之道。第三,幫助個體強化和維持穩定的自我肯定,使其認識到“生不逢時只是無力的借口”,“絕處逢生”是人生命活力的應然選擇,接納自我,保持合理的樂觀主義。
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但生活從來不會“一成不變”。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會永遠一帆風順,但也不至于總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坎坷不斷。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生活智慧充滿了辯證的色彩,既有勵志又有豪情。“逆境既遇,君子不畏”,逆境可能壓制人一時,但不會壓垮人一世。在人生起伏不定的命運境遇面前,中國人笑談“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負荷過重的社會壓力之下,中國人篤信“生活有點鬧心,但也不是那么糟糕”;在變動不居的榮辱沉浮當中,中國人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國文化歷來提倡“不畏浮云遮望眼”,人生漫漫,“此一時,彼一時”,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風物長宜放眼量”,心中永不泯滅希望之光,永不放棄未來夢想,終將“撥開云霧見月明”。
不利原生家庭成長起來的個體“剝奪感”明顯。由于從小安全感甚至親情的缺失,他們在社會比較方面容易敏感,表現出糾結于種種“未曾得到”或者“失去”的東西,常常陷于遺憾難以自拔,仿佛陽光照射不進心靈,呈現出“灰色”的生活。相反,如果強化他們把不幸的過去視為“翻過去的一頁書”,點燃內心的樂觀和希望,他們的社會適應性將得到極大的增強,更愿意接觸他人,參與社會交往,編織人際網絡,獲得家庭以外的親密關系和情感體驗,大大緩解家庭環境帶來的壓力。樂觀式的自我提升能夠樹立正確的認知,避免情感固執、行為偏激。青年人要努力培養堅毅的品質,借此部分對沖嚴苛環境下的心理壓力。堅毅的品質扎根于具體的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之中,包括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秉持富有厚重意義的生活目標、不輕言放棄的強烈自信心以及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等。意志堅毅的個體具有完備的科學認識體系之后,會善于解壓情緒“包袱”、信心飽滿、不畏艱難、勇于接受挑戰。他們容易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在積極成效的激勵下對某些“不順心”“委屈事”能夠應對自如。
(作者為武漢大學社會學系副主任、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研究專項“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8VZL009)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宋德孝:《青年“佛系人生”的存在主義之殤》,《中國青年研究》,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