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學菲
[摘 ? ? ? ? ? 要] ?音樂欣賞與鑒賞教學,是對學生樂感的培養,更是音樂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學生樂理知識和思想高度的重要手段。在教學實踐中,音樂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相關的音樂基礎知識,還要積極培養學生對音樂內涵的理解。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出發,探討如何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并針對具體操作方法進行理論指導與分析,希望能為從事音樂教育的同行提供教學經驗和值得借鑒的參考資料。
[關 ? ?鍵 ? 詞] ?音樂欣賞;樂感;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3-0124-02
音樂來源于生活,也美化著生活。真正的音樂是作者用內心的真情實感寫成的一首詩、繪成的一幅畫。在流淌的樂聲中,聽者能從中感知到作者的思想波動和主張,甚至是引導。音樂不僅能使人們思緒紛飛,更能從樂曲跌宕起伏的動感和變化中,萌生自己的想法,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獲得非語言性的溝通與交流。音樂欣賞,不僅是教學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課程,更是今后生活中,作為一名成年人需要具備的能力。一個性格成熟的人,可以從樂曲聲中,找到壓力背后的解脫;找到困難背后的智慧;找到生活的樂趣及積極向上的動力。因此,音樂欣賞可以作為一項工具,使學生在掌握要領的同時,做到活學活用,甚至能夠與人分享和交流,讓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的人也能讀懂音樂、喜歡音樂。
一、從哪些方面引導學生欣賞音樂
音樂是令人心曠神怡的一門語言藝術。說它是語言,是因為它體現了豐富的情感;說它是藝術,是因為它用音符的高低、強弱、長短和快慢,陶冶了人們的情操;說它令人心曠神怡,是因為它鮮明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增加了人們的愉悅性??傊烂畹男商钛a了人們心中的煩躁與不安。
(一)對音樂意境的欣賞
音樂與文章一樣,都能體現出情感色彩。音樂可以作為語言媒介,向聽者娓娓講述一段故事,描繪一幅場景,所以,想欣賞音樂,就要先了解作曲者的初衷,以及作者在什么樣的環境下創作出來的曲目,作者想通過曲調表達什么樣的意境,等等。
比如,《漁舟唱晚》是我國一首頗具古典風格的河南箏曲。樂曲描繪了夕陽西下,漁民悠然自得地收著漁網,漁船在水面上蕩漾,漁民隨著漁船漸行漸遠的優美景象。這首樂曲為欣賞者呈現了一個安靜祥和的平民世界。此外,欣賞者通過樂曲,可以感受到潺流的聲音,體會到人們的安居樂業和與世界的對話。情景交融是欣賞的最高境界,也是欣賞者需要將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才能感受到的美好。
(二)對音樂風格的欣賞
我國傳統的音樂風格分為幾個基本類別,有民間樂曲、古典音樂、器樂演奏、民間戲曲和說唱音樂。其中,民間樂曲作為主要的演奏風格,普遍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喜愛。樂曲《高山流水》就是以古箏為主要演奏樂器演奏的音樂。此類音樂給人一種自由、奔放之感。明顯抒發了情感所向,一副“我欲乘風歸去”之勢,表達了作者對人生難遇知音的感悟和對現實世界的抨擊。所以,音樂風格是不容忽視的,更是深入了解之后對樂曲的理解和把握。
(三)對音樂功能的欣賞
音樂有其教育的功能,此外還具備審美功能和認知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指傳統音樂的感染力,它起著疏導和教化的作用,是滋潤心田的雨露。比如,在欣賞名曲《二泉映月》時,學生會產生痛苦、哀傷、渴望、同情等情緒變化,體會作者阿炳在黑暗的舊社會中,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可貴精神;學生在欣賞《梁祝》時,會被情侶對愛情的執著所吸引,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深深地打動學生。這些健康、積極的音樂作品能觸及學生的靈魂,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音樂的審美功能體現在人們聆聽到高雅的音樂振奮了精神狀態,還可以通過音樂加強對傳統倫理觀念的理解。荀子提出:凡音皆由心而生??梢?,人們通過音樂可表現出深厚的情感及內心世界。
音樂的認知功能指的是活動或睡眠的時候聽一些優美、愉快的音樂,可以使嬰兒提前講話;學校中的音樂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形象地認識客觀世界、擴大知識面。學生在欣賞音樂和唱歌的同時,提升注意力、記憶力和想象力,思維變得更加活躍。如果演奏樂器,更能使學生的手、腦、眼、耳并用,鍛煉他們創造力和協調力的同時,智力得到全面發展。
二、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音樂以器樂為載體,聲波是具有流動性的。它雖然有音符之間的規律性和持續性,但它的動態性常常給人一種驚喜。即音調的輕重高低、韻律的抑揚頓挫及節拍強弱,都使音樂在流淌的過程中,將情感醞釀得非常豐實,隨著韻律的起伏和跌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形成了多種語言。以至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相同的人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感悟。所以,音樂不分時空、不分種族,以彌漫的方式在人群中傳播,以高雅的藝術形態使人得到美的享受。
教會學生自覺地理解音樂、欣賞音樂,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一環。使學生從聆聽者的角色中抽離出來,與作曲者和演奏者合而為一,真正融入音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受中,是教師的責任。因此,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會學生簡單的樂理知識,還要為學生鋪墊堅實的音樂鑒賞和傳播音樂的道路。
(一)激發學習興趣,構建良好氛圍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與美好的外在環境有關,很難想象人們在垃圾堆中能夠欣賞到音樂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教學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很主要,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發揮想象力,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比如,老師在講臺上講基礎知識的同時,可以播放相關的背景音樂,如《秋日的思語》《春江花月夜》《綠島小夜曲》《寒江獨釣》等,一方面讓學生身臨其境,一方面活躍課堂氣氛,學生在音樂聲中,切身體會音樂帶給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加深,強化感悟性。
(二)以多樣化教學,巧妙轉換角色
教師可以讓學生備教案,講一堂課,使學生站在老師的角度上,理解教師的感受,并提出合理化教學建議,這也是課程改革的一個方法。還有,教師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演示教學法,讓學生模仿作曲者當時的情境,嘗試對曲子稍作改動,看看有沒有比原曲效果好,讓學生明白每首曲子在處理技巧上的精準和高超。
教師可以讓學生組成小組,讓學生互相觀察各自的進步,在創新的過程中,關注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成長,保證教學質量。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分享和交換各自感受,增加意想不到的見解;還可以提出問題,小組成員通過探討加深印象。
(三)借助對比教學,強化欣賞能力
對比教學法是找出類別相同的兩支曲子進行分析和對比。教師做適當引導,啟發學生找到兩首曲子在創作手法、演奏技巧及情感表達方面存在的異同,理解作曲者的目的,以及由于身份、年齡、經歷的不同,寫出的曲子所蘊含的內容也不同的原因,使學生在分析過程中,對作品形成產生深刻的認同,提升分析能力和對曲子的評審能力。
例如,《春江花月夜》和《花好月圓》,教師反復向學生循環播放,講解兩首曲子的創作背景,使學生一邊聆聽一邊思考,在分析中對比,在對比中頓悟,進而形成對兩首曲的全新認識。教師還請學生說出用哪樣樂器演奏曲子效果更好,不同的樂器所表現的風格,以及哪種樂器演繹悲傷的樂曲更適合,等等,引發學生不斷觀察,從而為提升音樂鑒賞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樂感
音樂帶給人精神力量,就是說人的思想、意識和心理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自信、激情與活力,都可以從音樂中獲得。那么,如何讓學生從積極正向的音樂中涌現出精神力量,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樂感。
(一)視唱訓練,夯實學生基礎
視唱是很好的融入音樂的方式,學生只有通過自己演唱,才能領悟作曲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同時,學生在視唱過程中,反復進行聽音練習,把握音準和音階,對創新有所幫助。采用多媒體技術手段,讓學生記錄自己的視唱音頻,反復聆聽,加化音樂感官刺激,加強對聽覺能力的培養。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活動,例如,將一部名著改編成歌劇,讓學生在表演角色時加進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學會借助音樂表達故事。
(二)借助歌詞,調動學生情緒
有一些歌曲的歌詞內容是明快的、引導人們積極向上的,比如《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帶給人一種力量和進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聆中樂曲中的鏗鏘聲,體會作者的情感。同時,借助音樂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加化樂感訓練,使學生感悟到歌詞及樂曲對頑強生命力的推崇和對未來的向往。學生借助不同的音樂播放形式,如錄音機播放、MP3播放、伴奏帶等,加深對歌曲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習能力得到整體提升,并對音樂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鼓勵作曲,實現對音樂的把握
學生經過反復的練習,在接受了教師系統性的教育和指導后,可以自己嘗試作詞作曲,這樣能夠實現對樂感的固化處理。如果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面對不同歌曲采用不同的形式進行演唱就更好了。這樣,可以在演唱過程中結合自身的特點對名曲加以比較,找出差距,從更深的層次和多角度對音樂作品產生理解。能將自己的情感以音樂的形式表現出來,是學生在提升音樂素養后的一個重大收獲,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在音樂運用方面得到全新和全面的發展。
總而言之,音樂與夢想一樣,永遠不會因時間而褪色,正是由于經典,反而顯得更加珍貴。雖然我們知道生活的現實與時間的無情,但我們無法停止對音樂的追求與喜愛。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加強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和樂感的培養,使學生超出現實境界,對紛繁錯雜的生活產生穩定和平靜的體驗與評價,在音樂所蘊含的情感中,用積極正向的精神表達內心豐富多彩的世界,切實加強對學生音樂綜合素質的培養,為學生的未來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陳明.淺談音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樂感與鑒賞能力[J].北方音樂雜志,2016(3).
[2]閆妍.試論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策略[J].中學音樂課程輔導教學與研究,2015(5).
[3]彭慧.談談音樂鑒賞教學中培養高中學生樂感鑒賞課程的教學與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2014(7).
[4]苗麗.音樂在高校音樂教程中的應用與探索[J].內蒙古教育,2017(9).
[5]李丹陽.論音樂發展環境的構成與傳承[J].教學思考與科研,2015(10).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