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元媛
[摘 ? ? ? ? ? 要] ?新時代下需要新作為面對新局面,作為高校傳統思想政治課程核心的時政教育也要適應改革潮流的趨勢,以改革傳統時政課教學模式為基礎,強化教學質量,變革教學手段。教師要做好自身的課前準備工作,充分吸收和關注知識體系與學術先進潮流的核心要點,以專業性和前沿性為主要授課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時政課程學習質量,教師也可以在其中吸收充分的教學經驗,達到教與學的統一,以此不斷提升個人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關 ? ?鍵 ? 詞] ?時政教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3-0182-02
時政教學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中是不同于傳統的四門課程的,是一門隨時代變化更新迅速的教學課程。高校的傳統思想政治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專題課程,涉及多種人文學科,學科交叉性較強。為提高時政教學質量,首要任務是將其中的教學難點、教學要點提煉出來,進行分析和整合后形成不同的專題進行分類教學,以此根據不同研究方向或研究層面選擇相關教師進行授課。如何結合我們新時代新思想改革時政課的教學質量,綜合提升教師和學生的能力已經成為當下課程研究的熱門課題。
一、時政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臨的問題
(一)思想政治課程的時政教學內容復雜
思想政治課程是一門學科交叉性較強的課程,主要講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一系列理論成果,輻射到社會發展進步中可能遇見的所有問題,是一門教學量龐大的課程。一般的大學講師與教授都有自己專攻的課程方向,有自己的專業教育背景和專業方向,很難全面地深入掌握時政課程的所有知識內容。
(二)思想政治課程中學生的關注點不同
新時代是信息與互聯網的時代,時政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90后”的大學生,他們從出生起就生活在信息海洋中,有著比較優越的物質條件和信息環境,塑造了他們對外界信息較為敏感的特性。這也決定了當代大學生的性格特點,他們一方面對外界事物比較敏感,渴求外界信息與文化,渴望參與研究國家大事,對新事物、新潮流比較關心。另一方面他們又是網絡與信息的寵兒,已經適應了使用高新技術研究新事物、新潮流,對傳統的理論知識不甚關心,對歷史的興趣也不高,不足以支撐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當代大學生的兩面性對新時代的時政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經受信息化滋養的他們求異而不求同,重現實而不重理想,重橫向而不重縱向,使他們對傳統的專家教學、課本教學很反感,不滿于枯燥乏味的傳統理論教學,追求更生動、更有層次的課程教學環境。
(三)教學手段單一
教學手段單一是當前影響時政教育課堂質量的主要問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只是教師將課本中的知識點羅列出來,在一些特定的課程中,教師會舉出一些歷史或現實中的例子進行論述。但這些論述通常只是口頭上的或直接書寫在黑板上,單純的文字無法對學生的感官形成一個有效的沖擊。在時政教學中,有許多社會熱點問題使用一些圖片、視頻、音頻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善課程教學質量,提升課堂教學氛圍,將一些社會熱點更為直觀地展示到學生面前,幫助他們了解時事、掌握知識。
(四)教學布局不合理
與一般的課程教學不同,時政課程是一門將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的課程,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學生不能只從教師的講解中獲取知識,而是要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全面提升自身能力。在傳統的時政課程中教師講解課程基礎知識和概念,帶領學生研討部分例題,對學生進行課堂檢測并設置課后習題。傳統的教學過程過分強調教師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課程中的參與度不高,教學質量較差。
二、提高時政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程中教學質量的舉措
(一)細化時政教學課程內容
思想政治課程是一門教學量龐大、分類較多的課程教學,作為其中的時政教學亦是如此。作為一門與社會共同進步的課程,時政課程包括當前世界發展的各類大事,是學生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因此,時政課程教學小組可以根據每位教師研究方向的不同為他們分配教學任務,可以更好地發揮教師的專業特長,針對課程特點和教學難點,將時政課程分為幾個不同的專題,由單獨的教師或一個教學小組負責,將時政課程細化,以此提升教學質量,達到專業、精湛、實踐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模式也給予渴望進行時政課程相關項目科研的任課教師一個發揮的平臺,讓教與學在專題教學模式中得到統一。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共同成長,提升自身的同時也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學科理論傳授給學生,達到教學上的共贏。
(二)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進行教學
時政課程是一門教學熱點較強,且需要師生之間進行緊密交流的課程,傳統的課程是以一對多的教學模式,教師很難面面俱到地解決學生的問題,使一些學生有疑惑、有困難,渴望更好地學習時政課程卻無從下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新平臺對學生進行全面教學,給予學生在第二課堂中的學習機會。在一些知名大學中,學校的微信公眾交流平臺的構建已經趨于成熟,在微信方面,師生交流平臺的構建可以參考這些已經趨于完善的微信系統。
首先,對教師的留言。在師生日常交流過程中,學生對教師的一些意見和自己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都可以在留言板上向教師傾訴,給予學生一面心靈上的承重墻,讓他們在迷茫時可以向教師尋求幫助。在留言板上添加可以匿名的交流功能,讓學生說一些平時想說卻不敢對教師提出的意見,讓教師能夠重新審視自己在日常授課和教育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提高自己。其次,公眾號上的信息推送和課下問答,在一些突發狀況的通知上,教師可以使用微信平臺快速通知的同時,讓學生在第一時間掌控校方的信息。在課堂上一些沒有被解決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和學生進行課下交流,讓一些在課堂上沒有解決問題的學生有了第二次機會。教師也可以把第二天的課堂內容提前推送到公眾號中,讓仍有余力的學生進行預習。再次,一些實時熱點的推送,時政課程需要與社會熱點結合起來,是一門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課程,大學課程中時政課程的教學時間有限,很難第一時間向學生傳遞最新的社會問題,帶領他們了解世界以便改造世界。
(三)有效利用多媒體,豐富教學環境
傳統的時政課程教學模式單一,由教師進行板書教學或單純的閱讀有關書目,這種枯燥的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學生對時政課程的興趣,阻礙了他們的學習進步。教師要學會利用信息化的技術手段,通過多媒體豐富時政課程的教學環境。時政課程是涉及歷史與社會的綜合性課程,是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課程,教師在課堂中可以適當地播放和展示一些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視頻,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課程、理解課程。通過多媒體塑造一個更適宜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置身其中,感受當時黨和人民頑強抗爭、爭取獨立的不屈意志,感受黨帶領人民建設經濟、發展國家的奮進風貌,讓學生置身其中進行時政課的理論學習,并以現實為立足點,充分補充我國新時代新局面下的現代化建設成果。以一些現實熱點和事例分析教學案例,以新事例面對新的教學問題,以現實問題為立足點,不斷豐富我國的時政課程教學,讓其保持永恒進步的生命力。
(四)以教材為基礎聯系熱點問題
時政課是一門重視理論與實際聯系的課程,在所有教學模式中都要以教材的理論為基礎聯系實際中的熱點問題,通過不同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充分了解并掌握時政課程的知識要點,并能熟練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和方法探究和分析復雜的社會問題。切記不能脫離教材中的基礎理論而單一地進行案例教學,也不能脫離實際進行單一的理論教學。要掌握好理論聯系實際的度量,緊緊圍繞馬克思主義教學專題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設立案例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幫助他們將社會熱點與課本知識點緊密地聯系起來,既達到了當代大學生渴望參與社會建設、渴望了解國家大事的需求,亦能保證他們的時政學習成績,達成雙贏。
(五)合理調整教學布局
時政課程是一門將理論與實踐教學緊密聯系起來的課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提高時政課程教學質量,教師可以使用翻轉類的教學模式進行課程教學。通過改善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在進行課堂教學前對教學活動進行合理的規劃和整理,提煉出課程教學內容,將教師置于與學生共同學習的地位,并重新調整教學布局,以此提高學生的課程參與度,提升教學質量。時政課程是學生了解社會熱點、了解國家大事的一種途徑。教師可以通過改善課程教學布局,將課程教學內容置于課程前半段、后半段,變為教師通過多種社會實際問題的例子,組織學生對這些社會問題進行討論,并學習研究其中所包含的馬克思主義原理,研究馬克思主義原理在這些實際問題中的應用,以此不斷強化自身的實踐能力,全面推進時政課程的教學改革。
時政教育是幫助學生了解國家大事、擴寬自己思想政治教育應用的重要課程。為加強時政教育課程質量,完善時政教學課程體系,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從改革課程教學模式入手,通過各種新型的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改良教學課程環境,通過各種現代化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學目標,并將社會熱點問題與課本知識點緊密結合起來,全面推進時政課程教育。
參考文獻:
[1]孫琳.淺談時政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辦公室業務,2013(10):30-31.
[2]陳紅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態度改變理論視域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27(6):1-4.
[3]瞿海波.高校時政教學的途徑與方法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5(15B):187.
[4]高凡茜.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及解決方法的探究[J].中國市場,2008(26):129-131.
[5]徐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應對措施:評《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探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5(13).
[6]李琳.問題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城市地理,2014(16):167.
編輯 馮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