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群
【摘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在興趣的引導下,通過多種舉措并用的方式,激發學生對文本的預習興趣。此時,語文教師要針對不同文本的內容及其特點,對課前預習進行有效的技巧指導,從而提高有效課前預習的效率。而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要養成勤查善問的良好學習習慣,從而有效提高小學閱讀教學的課堂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預習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禮記》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做好課前預習是培養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教師要教給小學生科學合理的預習方法,才是有效提高其閱讀能力的關鍵所在。因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在興趣的引導下,通過多種舉措并用的方式,激發學生對文本的預習興趣。此時,語文教師要針對不同文本的內容及其特點,進而對課前預習進行有效的技巧指導,從而有效提高課前預習的效率。小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要養成勤查善問的良好學習習慣,進而在教師的檢查和督促下,使得小學生能夠在閱讀教學中獲得更多的動力,從而有效提高小學閱讀教學的課堂效率。
一、興趣引導多管齊下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由此可見,興趣才是人們從事活動的動力和源泉,我們語文的課前預習也是如此。當小學生對其所要閱讀和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以后,學習就成為一種尋找快樂的過程,進而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的知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受益終生。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有其各自的特點,而要激起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進而積極主動地去預習課文,則需要教師結合教材特點,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對文本閱讀和預習的興趣,從而使得語文課前預習能夠落到實處。借此,筆者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學習能力,制定與之相應的預習要求,從而滿足其學習需求,使得課前預習更具有針對性,提高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有效性。
諸如低段和中段小學生的課前預習,要側重于對生字詞的正確書寫和文本的閱讀上,由于這一時期的小學生自控力不強,可要求在家長的督促和輔助下完成課文預習任務。比如,當小學生寫完了生字詞,家長可以對孩子所寫的生字進行“擇優圈紅”,借此表揚和鼓勵孩子認真書寫。還可以將自己所預習的課文內容讀給家長聽,并請求家長對自己的朗讀和預習進行簽名評分,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而教師在課堂上再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書寫小能手”“閱讀小能手”“預習小能手”等稱號的評選活動,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對課前預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激發全體學生的預習興趣。而學生在課前預習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眉批和旁批的形式,將其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或疑問進行批注,從而向家長或老師發起“挑戰”,有利于加深其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也能讓學生從中獲得成就感,養成記錄預習收獲的良好學習習慣。
此外,中、高段的小學生在課前預習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借助文本中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在課下借助網絡查找相關資料,進而彌補小學生在認知和閱歷上的不足。諸如要學習《觀潮》一課時,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對文本中有關潮水來臨時的描寫難以理解,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提前在網上觀看潮水上漲的視頻片段,進而理解文本中有關語句的描寫。而在預習 《鯨》這一課時,對文本中的有關鯨的知識性說明,學生也可以借助網絡資源來豐富自己對鯨的了解,觀看鯨的圖片,進而了解其不同的種類和生活習性等,都能極大地調動小學生對課前預習的興趣,同時,也能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意識到網絡資源是為了使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更加的便捷。
二、技巧指導提高效率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教學要重視對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而有效的課前預習則很好地促成這一教學導向的落實。小學生由于人生閱歷的限制,使得其生活體驗相對匱乏,因而使得學生在自主閱讀文本及理解文本內容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對小學生進行細心的技巧指導,從而使得他們能夠掌握一定的誦讀技巧和預習方法,從而提高其對文本的預習效果。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教給學生通過變換不同的語調和語速來理解文本語句,學會運用合理的停頓和斷句,進而來分析和解讀長句的語意,以有效把握句中的重點和情感表達。
例如,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學生需要在課前進行自主誦讀,預習詩歌,把握其大意,教師就需要提前教給學生有關古典詩歌的誦讀要求,便于學生能夠有效開展自主誦讀詩歌和預習詩歌的內容。比如讓學生課前預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在學習前面《夜書所見》時所學到的誦讀技巧和預習方法,進而有效將其運用到《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中,既能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學以致用,也能更好地把握誦讀詩歌的規律。學生通過對比就會發現這兩首詩都是七言古詩,在誦讀的過程中,都可以讀成“二二三”節拍,當學生熟讀以后,會發現還可以再細化為“二二一二”節拍,這樣一來誦讀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然后學生再結合在學習《夜書所見》時,教師所強調的關鍵字眼如標題中的“夜”“書”“所見”中都可以得出解讀詩歌的關鍵信息,借此來解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題中所蘊含的信息,在此基礎上,再結合文本注釋和詩歌內容來了解詩歌大意,并對其中的關鍵字詞用筆標上記號,多讀細品就能體味詩歌的豐富內涵。而當學生掌握了有關自主閱讀的技巧和預習方法以后,便能學以致用,熟能生巧,在語文的課前預習中做到舉一反三,提高預習的有效性。
三、勤查善問養成習慣
明代教育家陳獻章曾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從中可見,質疑對人類學習和成長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環節中,學生肯定會遇到很多的問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要等待教師來解決。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有很多的生字詞需要學生自己動手去查閱工具書,進而讀準字音,掌握生字詞的含義和用法。因而,教師要引導和鼓勵小學生養成勤查字典的自主學習習慣,對于文本中的相關知識點和資料背景,還可以借助互聯網查找與課文有關的信息,使得學生能夠從中養成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而在預習課文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小學生養成質疑的學習意識,在課前預習的過程中還要善于提出問題,進而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
例如,筆者在教學《伯牙絕弦》一課前的預習環節,就安排學生在課前自主查閱伯牙和鐘子期兩人的相關事跡,從而更詳細地了解這一典故的由來。而學生在預習文本的過程中,可以對標題進行提問:“絕弦”是什么意思?伯牙為什么要絕弦呢?這個標題有什么樣的寓意?以此作為標題,對表達文本的主旨又有什么作用?當在課前預習中能夠對標題這一細節點進行質疑,進而提出上述問題,足以說明學生對文本的預習很充分,同時學生能夠提出這些問題,并對其進行思考的過程中,能夠極大地激發其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正是因為有了疑問,才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積極探索,不斷進取,從而有效提高其閱讀能力和學習能力。
四、預習反饋有的放矢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使得學生的預習能夠更高效和更規范,還需要教師注重對課前預習的反饋,從而加大檢查力度。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小學生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都還不成熟,如果脫離了教師對預習環節的檢查,長期下來,就會產生懈怠心理,不僅使得預習環節難以落到實處,還會使得部分小學生養成不好的學習風氣。因而,教師必須要重視對預習環節的檢查和落實,同時,通過檢查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無形的督促,還能發現學生在預習環節中所暴露出的問題,從而更好地掌握學情,在接下來的教學環節能夠更好地有的放矢,使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具針對性。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養成自主預習的良好習慣,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因而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長期堅持和努力,進而將課內指導和課前預習有機結合,才能使得小學生養成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使得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能夠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孫明英.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中預習策略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