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鑫鑫 樊波
【關鍵詞】研究生;資助管理;模式;改革
近年來,隨著國家研究生教育的快速發(fā)展,高校研究生教育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不斷擴大,研究生在校生人數(shù)不斷增加,這些都促使研究生教育各項管理工作必須進行相應的變革。在改革開放初期,由于研究生教育被國家設定為精英教育,不僅學住費由國家全包,研究生每月還能領取到國家發(fā)放的幾百元生活補貼。學生沒有繳納學住費的壓力,又有固定的生活補助,一般都能安心完成學業(yè),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也能通過業(yè)余時間的兼職或勤工來解決自身經濟問題,高校研究生資助工作相對簡單。自2014年國家開始推行研究生全面收取學住費后研究生資助不再是以往簡單的“全包”模式,而是實行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學業(yè)獎學金 、“三助一輔”、學費補償貸款代償、困難補助等多種方式并行的“獎、助、貸、勤、免、補”多元資助模式,高校研究生資助工作難度逐漸加大。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教育扶貧,陸續(xù)出臺高校資助政策,研究生資助工作在此形勢下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
一、新形勢下高校研究生資助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
當前,研究生資助管理工作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和面臨更高的要求,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國家層面。國家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扶貧攻堅、精準扶貧等政策的落實要求高校研究生資助管理工作必須做出對應的調整。2018年黨和政府向社會做出莊嚴承諾:“決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在高等教育階段,要求高校實現(xiàn)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入學前、入學時和入學后的“三不愁”。同時考慮到研究生這一特殊群體,為激勵其提高學術能力及就業(yè)技能,將研究生助學金標準提高的同時延長了國家助學貸款償還期限,并對應屆畢業(yè)研究生提供求職創(chuàng)業(yè)補貼。這些都對高校資助工作管理模式提出了更加精細化的要求。
第二,高校層面。首先研究生全面收取學住費制度落地后,研究生經濟壓力增大,原有的獎助制度不能適應新的情況。同時研究生規(guī)模不斷擴大,在校生中經濟困難學生的數(shù)量激增,學生需求又有差別,而高校研究生資助管理工作隊伍薄弱,人員配備普遍較少,原有的資助模式不能令所有受助學生都滿意。更為重要的是,民政部門與教育部門之間信息沒有共享,高校開展精準化、無死角的資助工作有一定難度。
第三,學生層面。首先,現(xiàn)有的獎學金制度造成部分研究生不追求科研的質量,精于計算,為申請國家獎助學金而“科研”,學術競爭扭曲為“論文錦標賽”,這就與為激勵研究生專注于學術而設置獎學金的初衷相違背了。其次,相較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隨著年齡、學歷、社會閱歷等的增長,管理難度更大,是一個更為松散的群體,在管理模式上無法用本科生的辦法“生搬硬套”,需要更為靈活的管理模式。最后,部分貧困學生自我保護意識較強,不愿意主動申報貧困信息,資助管理人員難以核查其真實情況。
二、資助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與調整
針對以上問題,各高校都在積極改革研究生資助管理工作的模式,例如,筆者所在大學研究生資助管理工作做了以下改革和調整:
第一,制定新的研究生獎助體系,出臺適合研究生發(fā)展現(xiàn)況的政策。2014年年底根據(jù)國家研究生收費制度的變化,第一時間調整研究生獎助政策,擴大了研究生獎學金覆蓋面,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生100%享受每年等同學費的學業(yè)獎學金,碩士生40%享受等同全額學費的學業(yè)獎學金,60%享受等同半額學費的學業(yè)獎學金。助學金方面,在國家助學金的基礎上,設立學校助學金,大幅提高了研究生助學金標準,基本解決了學生的后顧之憂。
第二,推行院系二級管理模式,充分依靠和發(fā)揮輔導員的能動性。學校管理部門主要負責將印發(fā)的宣傳手冊、扶貧明白卡、致貧困家庭家長的一封信等材料發(fā)放給院系,由輔導員負責宣傳和信息收集,提升輔導員在資助過程中的可為空間。
第三,積極利用國家優(yōu)惠政策,為貧困學生辦理國家助學貸款。2014年以來申請并獲得國家助學貸款的在校研究生數(shù)量逐年大幅遞增,2018年獲得國家助學貸款的在校研究生達2366人次,受益學生人數(shù)逐年增加。
第四,積極籌措經費為特困生(含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困難補助,同時優(yōu)先為其安排校內勤工、助研、助管崗位,通過勞務費補助學生,充分發(fā)揮“三助一輔”的功能,為學生提供資助的同時提高其自身能力,扶貧與扶智并舉。
第五,鑒于研究生群體的特殊情況,為保護學生隱私,改變傳統(tǒng)的實物資助模式,形成以資金補助為主的資助模式。同時,由于貧困生存在需求差異,以補助資金為主的資助方式更能滿足不同貧困生的不同需求,提高了資助工作的效率。
三、高校研究生資助工作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考
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和調整,為高校研究生資助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各項資助工作扎實推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資助工作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筆者通過認真分析和思考,資助管理工作進一步改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實行民政部門先認定、教育部門后資助的管理工作模式。研究生資助工作中最大的難點就是貧困學生的認定,因為研究生從年齡、學歷、工作經歷、個人婚史、家庭所在地域、學科特點等都與高中畢業(yè)后直接進入大學的本科生不同,個體差異很大,資助對象及標準不好簡單劃定或明確。單純通過學校制定政策標準、輔導員調研或學生主動申報等手段認定是否貧困,工作難度大、效果不好,難以保證相對公平,且部分自尊心強的貧困學生有抵觸心理。建議結合民政部門的精準扶貧工作,將建檔立卡貧困家庭成員信息、城鄉(xiāng)低保家庭成員信息、殘疾人及其家庭成員信息等與教育資助管理部門共享,貧困人員數(shù)據(jù)與學信網在校生數(shù)據(jù)進行比對從而明確資助對象。高校資助管理部門按照國家及學校政策及規(guī)定負責落實各項資助,這樣不僅能節(jié)省各高校資助管理人員的大量精力,還能做到相對公平公正,一舉兩得。
第二,實行管理部門內部數(shù)據(jù)共享與對外保密有機結合的管理工作模式。在研究生資助工作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一方面,由于數(shù)據(jù)沒有共享,無法確定貧困學生的情況,需要學生上報各種證明或個人信息;另一方面,考慮到保護學生個人隱私的問題,管理部門又不愿意讓學生提供太多的信息,或對資助人員信息進行公示。這就需要做到數(shù)據(jù)共享與保密有機結合,管理部門應盡可能與招生、財務、后勤、培養(yǎng)、研工等部門協(xié)調,通過這些部門掌握的數(shù)據(jù),整合后進行數(shù)據(jù)挖掘和大數(shù)據(jù)分析,將可用信息挖掘出來,用于貧困研究生的資助工作。這樣既能資助貧困學生又能避免學生提供過多敏感信息。
第三,實行現(xiàn)金資助為主,助管、助教、勤工補助為輔的資助模式。考慮到保護隱私及研究生差異化較大的問題,發(fā)放實物的資助模式不但手續(xù)復雜且效果不好,不如直接以助教、助研、助醫(yī)等補助形式直接資助學生。對于研究生群體,“三助一輔”不僅有助于以更加隱秘的方式對其完成資助,同時也有助于其提高科研和工作能力。另外,由于研究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科研和工作能力,能夠參與實習項目或學工部門提供的助管、勤工工作,通過實習單位、聯(lián)培基地單位或學工部門發(fā)放的勞務費形式的資助,也是資助工作的重要補充和今后應大力度開發(fā)的領域。
第四,實行“資助”和“育人”并舉的管理工作模式。我國的研究生資助政策從最初的研究生教育單軌制度到研究生教育雙軌制度再到今天的全面收費制度,政策發(fā)展的同時也代表著資助的內涵在不斷地深入,從最初簡單的研究生經濟援助擴展到如今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從一開始的保障型資助理念到如今的發(fā)展型資助理念。學校如果只是一味地利用高額的資金資助達到吸引人才的目的,學生之間較易形成學術不端、唯論文論的學術氛圍,那么國家資助政策的內涵勢必遭到扭曲。因此,所有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必須牢牢把握國家資助政策的正確方向,營造健康的學術氛圍,確保資助政策的有效實施。一方面,每個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都要營造以誠信、感恩為支撐的文化環(huán)境,充分發(fā)掘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等優(yōu)秀研究生的典型事跡,發(fā)揮榜樣作用,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應注重提高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的研究生信用意識,使其充分了解貸款規(guī)則和違約行為。同時應確保研究生資助的過程從上到下遵循公平、公開和透明的原則,對試圖違反資助規(guī)則的行為保持警惕。
四、結語
高校研究生資助工作是國家扶貧攻堅戰(zhàn)略中不可缺失的環(huán)節(jié),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不斷深入,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省、校主管部門對資助工作要求的不斷提高,高校研究生資助管理工作也需要不斷地做出改革和完善,以適應高校研究生資助面臨的新環(huán)境、新機制、新情況,更好地為貧困家庭研究生排憂解難,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yè),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最后,大學高等教育是培育貧困學生成功成才的關鍵一步,一切資助管理模式的完善都是為了高校在完成資助的基礎上能夠充分發(fā)揮育人功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扶貧同扶志相結合,激發(fā)貧困學子的內生動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參考文獻:
[1]張穎,孫鶴,盧錚松,馬德剛.高校研究生生態(tài)化資助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1):40-44.
[2]袁熙祥,楊洋.構建研究生資助工作內涵化模式的實踐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7,(24):104-105.
[3]周巧云.新時代高校研究生資助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J].科教文匯,2018,(22):130-131.
[4]李愛彬.路徑依賴視角下我國研究生資助政策變遷約束及破解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2):12-17.
[5]洪柳.改革開放40年我國研究生教育收費制度變遷[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9,(21):45-50.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