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太華 高頤
【摘要】目的:對腰椎間盤突出癥并腰椎管狹窄癥應用椎間孔鏡技術治療的效果進行觀察。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間收治的74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7例,對照組應用開放手術治療,觀察組應用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對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腰痛、腿痛VAS評分均明顯低于術前(P<0.05),術前、術后組間對比,兩組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對腰椎間盤突出癥并腰椎管狹窄癥采用骨科開放手術與椎間孔鏡技術治療均可達到較好的效果,但椎間孔鏡技術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勢,更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開放手術;椎間孔鏡技術
【中圖分類號】R174+.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7-060-01
腰椎間盤突出癥并腰椎管狹窄癥屬于常見骨科疾病,在非手術治療無效后,通常給予后路開放椎間盤融合術治療,具有較好的效果,但由于開放手術存在創傷大,術中對機體軟組織容易牽拉,導致術后康復時間長,康復效果受到影響[1]。椎間孔鏡技術的應用中,可有效避免肌肉組織剝離中損傷神經組織,安全性較高。本次研究對本院74例腰椎間盤突出癥并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進行研究,對椎間孔鏡技術治療的效果進行觀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間收治的74例要腰椎間盤突出癥并腰椎管狹窄癥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7例。對照組中,男性19例,女性18例,平均(50.7±3.8)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6年,平均(3.1±0.4)年;觀察組中,男性20例,女性17例,平均(51.2±3.6)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7年,平均(3.4±0.3)年。一般資料對比,兩組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骨科開放手術治療,患者取俯臥位,麻醉后借助C臂X現機定位病變椎間盤,沿棘突后正中線做手術切口,長度5~7cm,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清除椎板外組織將椎板與部分黃韌帶用氣動磨鉆去除,充分暴露病變髓核組織,并摘除,同時對硬膜囊壓迫及神經根松弛進行解除,最后放置引流管,對切口進行縫合、消毒并包扎。觀察組采用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患者取屈髖屈膝側臥位,借助C臂X線機定位椎間盤病灶位置,對皮膚穿刺位置及進針方向進行標記,采用纖維環外椎管內創新Thessys技術手術,采用40mg 0.5%利卡多因逐層局部浸潤麻醉,與安全三角區在透視下進行穿刺,同時注射麻醉藥物,調整穿刺方向,滴答關節突肩部后,插入導絲,沿穿刺針做切口,長度0.7cm;取出穿刺針,將一、二、三級工作套管、擴張導管置入,取出前三級擴張導管,保留工作套管;在C臂X線機透視下,選取克氏針對針尖前后、高低位置進行調整,用手術鐵錘釘穿關節突肩部;將工作套管退出,置入環鋸,抵達上關節不,順時針對上關節肩部、鈣化部及惻隱窩增生骨質進行打磨,同時擴大側隱窩與椎間孔,放置三級工作套管及擴張導管,建立工作通道,連接椎間孔鏡實施手術。將顯示屏與攝像連接,將脫出組織、髓核組織、鈣化組織、游離髓核組織采用不同型號髓核鉗摘除,分別進行椎間孔成形術、髓核摘除術、椎管擴大成形術、椎間孔減壓術及髓核成形術等。術畢給予電凝止血,無活動性出血后,對術中視野區用0.9%氯化鈉溶液沖洗,最后取出工作套管,對皮膚逐層縫合、消毒并包扎。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進行統計對比;手術前后分別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患者腰痛、腿痛程度進行評分,總分1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劇烈。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均數標準差表示。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方面對比,觀察組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手術前后兩組腰腿痛VAS評分對比
術前、術后兩組腰痛、腿痛VAS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兩組腰痛、腿痛VAS評分均明顯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椎間孔鏡技術在該病治療中應用增多,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2]。椎間孔鏡技術主要由內鏡與經皮穿刺結合而成,在實際手術中,能夠在椎管內及椎間盤內進行操作,具有廣泛性與靈活性的特點,同時可最大限度的避免對神經根及硬膜囊的損傷。從本組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方面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提示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該病,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的優勢,有利于患者術后更快的恢復;后,兩組腰痛、腿痛VAS評分均明顯低于術前(P<0.05),但術后兩組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提示兩種治療方法對該病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對腰椎間盤突出癥并腰椎管狹窄癥采用椎間孔鏡技術與骨科開放手術治療,均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椎間孔鏡技術治療具有術后恢復快的優勢,更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康,李克乾,易劍華,等.經皮椎間孔鏡下髓核切除術與小切口椎板間開窗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對比研究[J].河北醫學,2019,25(03):630-635.
[2] 吳霆,胡詠兵,姚詠玲,等.經皮椎間孔鏡治療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2019(0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