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嵐 岳蓉 伍小梅

【摘要】目的:觀察針對性口腔護理在消化內科患者吞咽障礙中的實施效果。方法: 將我院消化內科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間收治的84例吞咽障礙患者,隨機等分為口腔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每組42例。常規護理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進行護理,觀察組采用針對性口腔護理進行護理。觀察護理后兩組患者的洼田吞咽期、口腔期和咽期評分,并對護理效果進行評價。結果: 口腔護理組在洼田吞咽期、口腔期、咽期評分以及實施效果上均顯著優于常規護理組(p<0.05),結論: 針對性口腔護理可有效改善消化內科患者的吞咽障礙,值得臨床上廣泛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腦卒中;吞咽障礙;實施效果
【中圖分類號】R821.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7-176-01
吞咽障礙是消化內科患者常見臨床表現,主要表現為口咽吞咽障礙和食管吞咽障礙兩種類型。研究表明,消化內科患者的吞咽障礙發生率較高,可高達50%以上,且極易引起營養不良、機體脫水以及吸入性肺炎等并發癥,對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均產生著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針對性口腔護理顯得尤為必要,本研究主要觀察我院近年來實施的針對性口腔護理措施在消化內科吞咽障礙患者護理中的實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消化內科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間收治的84例吞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法將84例患者等分為口腔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每組42例。口腔護理組:男性26例,女性16例;患者年齡為27~6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8.8±7.0歲。常規護理組:男性24例,女性18例;患者年齡為28~5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8.6±7.1歲,口腔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上的比較(P>0.05)。
1.2 護理方法
常規護理組給予常規護理,醫護人員以長期的臨床護理經驗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并遵醫囑服藥,同時協助患者進行術后吞咽障礙恢復訓練,護理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體征和病情制備變化。口腔護理組除常規護理護理內容外,并系統制定個體化的針對性口腔護理措施,主要包括吞咽康復訓練、口腔護理、攝食護理、基礎訓練等方面的內容。(1)吞咽康復訓練包括吞咽相關器官(口、舌、咽、喉、面部、氣管、聲帶等)和吞咽技術(空吞咽、交互吞咽、點頭吞咽、側身吞咽、發聲時吞咽等)。(2)口腔護理包括督促患者保持口腔衛生,堅持每天兩次刷牙,應運用口腔護理產品對口腔疾病進行處理,如應用碘甘油對口腔潰瘍患者進行護理,運用石蠟油對唇部易干燥患者進行護理。(3)攝食護理按照患者吞咽障礙嚴重程度給予患者攝食體位、攝食物形態、食物入口位置等方面的指導。(4)基礎訓練包括頸部肌肉訓練、吸指訓練、咽部冷刺激訓練、口唇閉合訓練、舌肌訓練、屏氣及發聲訓練和呼吸訓練等方面的內容。
1.3 觀察指標和評價標準
以患者護理前后的洼田吞咽期、口腔期和咽期評分,以及護理效果作為觀察指標。(1)洼田吞咽期評分:觀察患者坐位飲溫水30 mL時的吞咽表現。評分標準:吞咽優級計5分:1次5s順利咽下,無咳嗽和停頓表現;吞咽良級計4分:2次以上才順利咽下,無咳嗽表現;吞咽中級計3分:1次順利咽下,但有咳嗽表現;吞咽差級計2分:2次以上才順利咽下,但有咳嗽表現;無法吞咽計1分:無法飲水,只能進行基礎吞咽訓練。(2)口腔期和咽期評分:以患者進食情況進行評分。評分標準:優級計5分:可正常進食;良級計4分:需臨床護理才能進食;中級計3分:不需要靜脈營養,可間斷進食;中級計2分:需部分靜脈營養,少量進食;差級計1分:無法經口進食,完全需靜脈營養。(3)護理效果評價:按顯效、有效、無效三級標準。顯效:吞咽困難消失,洼田吞咽期評分達5分者;有效:吞咽困難有所改善,洼田吞咽期評分達4分者;無效:吞咽困難無明顯改善,洼田吞咽期評分為1~3分者。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數據資料作統計學處理,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x2檢驗,本研究中p<0.05表示統計學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吞咽障礙改善情況比較口腔護理組在洼田吞咽期、口腔期和咽期評分上比較均顯著優于常規護理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比較口腔護理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p<0.05),見表2。
3 討論
針對性護理的目的在于提高醫護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以便于在指定時間內高效的完成護理任務。針對性護理必須根據患者病情和護理需求,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或專家制定新型護理方案,因此具有高效率、高品質護理的特點[1]。當前消化內科吞咽障礙患者的現代醫學治療和護理方式復制多樣,主要包括物理治療、康復訓練、外科治療等,其中康復訓練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康復訓練主要包括吞咽康復訓練、口腔護理、攝食護理、基礎訓練等方面的內容。
針對性口腔護理與傳統護理措施規范不同的是,吞咽康復訓練可有效提升吞咽障礙患者咽下反射能力、舌肌活動活動能力,攝食護理可有效防止患者因攝食體位不正確而導致食物誤咽情況發生[2]。在我院實施的針對性口腔護理中,護理人員遵循護理路徑,以所預定的標準程序對消化內科吞咽障礙患者進行有序護理,保證了醫院護理工作的連續性,也可避免因個人能力不到為或工作遺漏疏忽導致的護理不到位,全面提升護理質量。從本研究結果來看,針對性口腔護理的口腔護理組在洼田吞咽期、口腔期和咽期評分上比較均顯著優于常規護理組(p<0.05),針對性口腔護理的口腔護理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p<0.05),表明針對性口腔護理對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明顯優于傳統護理模式。
綜上所述,針對性口腔護理可有效改善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上廣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曉靜,張纓.聽神經瘤吞咽障礙患者早期護理干預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0(19):76-78.
[2] 王愛麗,王燕,李保蘭,等.健康教育路徑對168例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吞咽能力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7,43(13):1670-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