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雷
【摘 要】本文論述將愛蓮文化融入新時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基于愛蓮文化及其蘊含的廉政教育價值,從有助于豐富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內涵、有助于為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樹立典型等方面分析愛蓮文化融入新時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現實意義,針對當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存在的對高校廉政文化建設重要性認識不夠,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形式單一、制度體系不健全、缺少必要的物質基礎、理論研究不足等主要問題,提出將愛蓮文化納入廉政文化建設范疇,拓展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并貫穿高校文化建設管理各環節等愛蓮文化融入新時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路徑,以促使愛蓮文化真正成為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特色和亮點。
【關鍵詞】愛蓮文化 ?新時代 ?高校 ?廉政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4C-0008-03
愛蓮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具有豐富的廉政文化內涵,是高校創新新時代廉政文化建設的應有之義。將愛蓮文化融入新時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是創新載體、豐富內容、提升成效的有益嘗試。高校創新廉政文化建設要在準確把握愛蓮文化深刻內涵的基礎上,結合當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舉措,切實為高校持續健康發展凝聚共識、匯聚力量。
一、愛蓮文化及其廉政教育價值
愛蓮文化之得名源于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及其名作《愛蓮說》,他在文中寫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作為“花之君子”的形象,是高潔人格的象征,被賦予高尚、正直、廉潔的文化意象。愛蓮文化由周氏后裔在廣西桂林靈川縣江頭洲村發揚光大。據記載,周氏后裔定居江頭洲村后,從明末至民國共走出160多位官員,出現了“一門兩進士”“三代庶吉士”“四代都翰林”“五代五知縣”的奇跡。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這些官員大多勤政愛民、清正廉潔,無一人有貪墨行為。該村因此享有“中國科舉仕宦第一村”“才子村”“百年清官村”等美譽。
愛蓮文化的廉政教育價值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蓮花本身作為代指廉潔的文化意象,具有獨特的人文內涵。周敦頤將其歸納為“五不”,即“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不可褻玩”。其中,“不染”“不妖”喻指蓮花一樣的君子志向高潔、本性莊重,體現了廉潔者所應具有的自律意識;“不蔓”“不枝”表現君子剛正不阿、勇于擔當,表達了廉潔者的自立精神;“不可褻玩”表明君子卓然自立,彰顯了廉潔者的自重品質。同時,蓮與“廉”諧音,人們常常以“蓮”喻“廉”,形容為官者清廉正直。二是周敦頤及其后人以身示范,為后世樹立了清白廉潔的君子典范。周敦頤50歲時作自況詩一首,其中“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一句,可作為其為官之道的精妙闡述。周氏后裔以愛蓮文化為其家學淵源,秉承其精髓,以《周氏家訓》作為教育子孫后代立身處世、求學持家、為人為官等方面的行為準則,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塵不染、廉潔奉公、無私無畏、以身殉職”的愛蓮文化精神,在腐敗成風的封建社會造就了清官代代相傳的歷史文化奇觀。三是周敦頤及其后人身上體現了豐富的廉潔精神,包括廉潔自律、勤政務實、愛民為民等內容。如周履謙官居三品,其故居面積不足60平方米,常以“貪一文斷子絕孫,冤百姓男盜女娼”自律;又如周培正任四川梁山知縣時,苦口婆心勸說民眾植樹種果,治理河川;再如周履泰發動群眾大力興建水利,推行農耕技術,惠及百姓,其“廉明寬厚,薄賦輕刑,循良懋著,愛民之仕”,于年老告歸之際,“士民懷威感德,泣送載道”;等等。在我國當前正處在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的現實背景下,周敦頤及其后人無疑為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提供了生動的形象教材,為廣大師生塑造了可信可感的廉政人物形象典范。
二、當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高校廉政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不夠。不少人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高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與廉政工作關系不大,廉政文化建設可有可無;也有人認為廉政工作的主要對象是領導干部,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應該主要圍繞領導干部來開展。這些錯誤認識忽視了高校廣大師生和一般行政管理工作人員在廉政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及作用,造成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角度存在偏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形式化、表面化的弊病。廣大教師片面強調以教學為主業,只教書不育人的思想長期存在,造成對師德建設的內涵認識不清,不能自覺做到用崇高的學識和人格魅力,以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率先垂范的實際行動,在廉政教育中發揮引導、示范作用。
(二)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形式單一、針對性差、吸引力弱。當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設主要依靠紀委等部門,尚未形成全員參與廉政文化建設的氛圍。不少高校廉政文化建設仍然停留在“看一部廉政影片、逛一個警示基地、寫一篇思想匯報”的老套路上,廉政文化建設的形式遠遠大于內容。另外,建設內容缺乏生動性,不能針對不同的群體進行區分和細化,使廉政文化建設變成自上而下的逐級傳達,違反了文化建設的基本規律,使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跑了調、走了味。
(三)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制度體系不健全。這種不健全表現在制度體系建設的更新速度慢,往往落后于高校辦學形勢發展的現實需要,造成了制度管理漏洞;有些制度之間不配套,甚至相互矛盾;還有的在執行上存在因人而異、有章不循等問題。
(四)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缺少必要的物質基礎。辦學資源不足、經費緊張是高校解決生存發展問題必須面對的客觀現實,這促使高校只能把有限的資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這就使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往往存在場地場所、設備設施和相關教育技術條件得不到有效保障等情況。
(五)理論研究不足。專門從事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人員不多,理論成果相對薄弱。從事反腐倡廉工作人員實踐經驗豐富但往往理論素養不夠,沒有深入地對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形成系統性的研究成果。
三、愛蓮文化融入新時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現實意義
(一)有助于豐富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內涵,增強廉政文化建設的歷史厚重感。《愛蓮說》蘊含清正廉潔、正直君子的理想境界,是歷史文化的豐厚積淀,不僅對當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學習借鑒意義,也有助于今人追古思今體味當前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的歷史因由和時代趨勢。由周氏家族集資興建的“愛蓮家祠”是傳統廉政文化的歷史地標,當地每家每戶門前掛著記載先祖政績的牌匾,這些牌匾無不記述著清廉的內容。以愛蓮文化為載體形成的一套可知可信可感的形象化、立體化廉政文化“教材”,有助于增強廣大師生強化廉政建設的文化自覺。愛蓮文化之本質體現了“一塵不染、廉潔奉公、無私無畏、以身殉職”的精神境界,與黨員領導干部從政為官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廉潔自律是我們黨一貫倡導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黨員領導干部必須具備的優良品格,也是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的重要舉措。《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要求作為“關鍵少數”的黨員領導干部要自覺保持人民公仆本色、自覺維護人民根本利益、自覺提升思想道德境界、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從廉潔從政、廉潔用權、廉潔修身、廉潔齊家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
(二)有助于為高校廉政文化建設樹立典型,增強廉政文化建設感染力,弘揚社會正氣。當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由于存在內容空、形象虛、實效差的困境,造成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相對滯后,普遍未在全校范圍內形成廉榮貪恥的校園文化氛圍。挖掘、利用愛蓮文化的豐厚廉政資源,有助于突出品位、體現特色,形成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品牌。《愛蓮說》作為中國古典散文的經典篇目,因其描寫蓮之生動的形象、貼切的比喻、優美的文字,對后人感受廉政文化品格極具藝術感染力。愛蓮文化蘊含的“潔凈純樸、正直剛正和堅強自重”的廉政思想融入新時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將有利于推動廉政思想通俗化、大眾化,使廉榮貪恥的價值理念更易于被廣大師生認同、接受。周敦頤官位不高但品德高尚,時刻將百姓之冷暖、溫飽記掛在心上,哪怕自己丟官也要為受冤屈者主持公道,這種心中有民的思想為我們樹立了光輝典型。周氏后裔身上所體現出的崇高品德與光輝形象有助于激起高校廣大師生的敬仰之情,使他們自覺增強看齊意識,在奪取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的關鍵時期,能夠做到自覺看齊、堅定看齊、善于看齊,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思想上同心同德、政治上堅定忠誠、行動上勇挑重擔,形成“人心齊,泰山移”的強大力量。
四、愛蓮文化融入新時代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路徑
(一)將愛蓮文化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設范疇。高校要切實強化對愛蓮文化的認同度,從領導層面加強對愛蓮文化的重視程度,制定愛蓮文化納入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總體方案,充分發揮好愛蓮文化在廉政文化建設中的特殊作用。強化校園文化建設載體功能,以愛蓮文化為主題打造特色廉政文化建設宣傳櫥窗,將其作為高校學習宣傳愛蓮文化的一塊“自留地”。搭建廉政文化活動平臺,以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為載體,將愛蓮文化與廉政文化學習宣傳教育工作結合起來,創造廣大師生員工喜聞樂見的廉政文藝活動,使廣大師生員工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接受愛蓮文化的宣傳教育。依托高校圖書館的資源優勢建設愛蓮文化作品共享庫,結合推動全民閱讀活動向師生推薦愛蓮文化讀物。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不斷增強廉政文化建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條件的情況下可組建愛蓮文化宣講團,發揮高校自身的教師資源優勢,在高校教師、學生及行政管理人員等不同層面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宣傳活動,實現人人盡知、樂知愛蓮文化。
(二)將愛蓮文化拓展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強化課程教學主渠道,把愛蓮文化引入課程體系,加大課程建設力度,不斷拓寬愛蓮文化教育的內容。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讓廣大師生真正從讓我學變成我想學,激發學習研究愛蓮文化的內在動力。創設情境,以問題為導向,結合案例激發師生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優質教案,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打造優質、適用的多媒體課件,提高教學效果。深入實施愛蓮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程。有計劃地組織愛蓮文化研究專家深入挖掘愛蓮文化在廉政文化建設方面的豐富資源,對高校教學內容進行全方位的修訂,增加有關愛蓮文化的內容,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出發引導學生關注和了解愛蓮文化,同時在學業考核中增加愛蓮文化所占比例,讓愛蓮文化與學業課程有機結合,使其成為高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廉政文化建設亮點。強化實踐育人功能,引導廣大師生在工作實踐中踐行愛蓮文化,特別是自覺用愛蓮文化理解、認同、傳播廉政文化,形成強大的愛蓮文化宣傳教育網絡。
(三)將愛蓮文化貫穿高校建設管理各環節。具體如下:
1.讓高校廣大師生員工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交流過程中感悟愛蓮精神。開設愛蓮文化微博、微信平臺,建立愛蓮文化學習圈,引導廣大師生員工在感悟愛蓮文化中加深對廉政文化建設的認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下轉第17頁)
(上接第9頁)
2.加強高校廉政文化景觀建設,設置與校園自然、人文環境相融合的廉政文化設施,努力做到讓廣大師生員工在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環境中領悟愛蓮文化。要做到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成趣,在自然景觀中融入愛蓮文化,借助石刻、雕塑、書法墻、攝影展等人文景觀讓廣大師生員工感受到愛蓮文化無處不在,在藝術享受的同時升華精神境界。
3.在一流的管理服務中感悟愛蓮精神。確立“管理即服務”的理念,把愛蓮文化融入管理服務,完善工作制度和操作規程,促進服務管理水平,讓廣大師生員工在學習生活中處處體悟到精神家園的尊重和關懷,增強對愛蓮文化的認同度。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建立愛蓮文化學習宣傳研究中心,整合高校的人才智力優勢,引導廣大師生員工準確把握愛蓮文化的本質要義,推動愛蓮文化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張利群.八桂民族文化論叢 ?審美人類學與廣西民族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
[2]王國清.依托江頭洲“愛蓮文化” ?做大做強靈川廉政文化[J].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12(3)
[3]郝翔,陳翠榮.論高校廉政文化建設[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作者簡介】方 雷(1985— ),男,河南潢川人,助理研究員,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規劃及效能督查辦主任兼分校(黨委)辦公室副主任。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