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如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信息化建設的推進,網絡教學服務平臺,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技術,已悄然地走進了學校,走進了語文課堂。借助平臺,把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有機融合,是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領域、進行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新視點;巧用平臺,促學校和家庭互動交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得語文教學始于課堂,系于家庭,聯于網絡,高于課本,提高語文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網絡平臺;教學助手;語文教學;家校互動
21世紀是一個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教育”讓課堂綻放出新的生命力。根據國家教育信息化的總體要求,提出了努力實現“多元化的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深度融合”為目標,教師應關注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態,還要具有主動探索和運用信息技術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的意識和能力。今天的教育已踏上信息技術的大快車,傳統的授課和家校溝通等聯系模式,越來越難以滿足“快捷高效”的信息時代需求。智慧課堂,提出了基于“云、網、端”的常態化智慧教學,與之相應的設備與平臺也應運而生。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海量的教育資源,網絡教學服務平臺更是“百花齊放”。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嘗試以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為依托,運用平臺中的“教學助手”“家校幫”等互動軟件以及班級網絡空間,通過“大數據分析”“面對面交互”等新方式,把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瓶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了課堂的實效。
一、課前先學,讓教學更有針對性
網絡教學服務平臺是一個改變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互動學習平臺。它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貫穿課前、課中、課后全流程的服務功能,讓線上線下完美結合,方便了老師、學生、家長的互動交流。平臺中教學助手的“課前導學”功能,無疑是“互聯網+”給教師做好“教學設計”的重要饋贈。它體現了“以生為本 因學設教”的理念,教師利用教育云平臺“家校幫”,通過設計“課前導學”,可以及時了解學生預習的質量和課前掌握知識的起點,從而根據學生的學情,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
例如:《乞巧》新課教學前,根據教學目標與重難點,布置預習任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2.觀看老師推送導學中的資源包“乞巧視頻”,了解乞巧的民間故事;3.查找有關乞巧節風俗的課外資料。學生在家通過手機端,登錄“家校幫”APP上完成。在查找有關之后,學生或家長把作業拍照或截屏上傳提交,操作方便快捷。學生、家長之間也能夠互相瀏覽學習并點贊評價。這樣,一個學生找到的資源成為了全體學生的共同學習資源,打破了傳統單一、封閉的預習模式,不再受到時空的限制。同時為幫助個別學困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教師可推送“乞巧節簡介”和“乞巧視頻”等學習素材至平臺,盡可能保證每個孩子的預習質量。教師通過平臺上的統計圖表及文字圖片等信息對學生學情一目了然并作出第一時間的評價;教師的點評也得到家長第一時間的反饋。有時在課堂上,教師可直接調用其中有代表性的預習資料進行全班交流分享,還可以針對學生預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為教學重點,調整策略突破,提高了教學的實效性。
二、強大的資源庫,讓備課更輕松
眾所周知,教師備課時需要查找大量的各課素材,費時費力。有了教材資源庫,這些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在“教學助手”中有課件、圖片、音頻、視頻、教案、練習等豐富優質的教學資源,可以下載、收藏,使用簡單。這些資源與教材,可以實現同步精準匹配。如:《乞巧》一課提供了大量精品資源,教師還可以把自己課外查找的備課素材上傳到共享資源中,建立了校本資源庫,為大家今后的備課提供了有力的幫助,減輕了工作負擔。
三、便捷的互動性,讓課堂教學更高效
“教學助手”有著即時交互的特點,能夠調動學生思維,激發更多的孩子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例如在《乞巧》一課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了后兩句詩,教師設計了課堂小練筆:“假如你也在乞巧節,希望向織女乞些什么?”把你心中的美好愿望寫一寫。學生寫完在小組交流后,通過平板拍照傳送小組推薦的優秀作品,讓全班學生進行評價。當看到自己的成果展示在大家眼前時,學生的興趣就會得到激發。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可以選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觀摩、點評,提高了指導效率。
又如教學《乞巧》第二句詩,有兩個同音字“宵和霄”,字形相近,學生容易混淆,是本課生字教學的難點。教師通過尋找字源,幫助學生理解這兩個字的不同意思。為檢測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教師預先設計了“選字填空”的選擇題,進行當場隨堂檢測。學生只要點擊平板上的“互動課堂”,開始答題,完成推送提交。課堂上學生表現活躍,學習積極性高漲。等系統自動完成批改并生成數據統計表。教師不僅能夠了解到每道題的完成情況;并且清楚地知道每個學生完成檢測題的時間、正確率和錯題數。即時的學情反饋,使教師的指導更有方向性。
除了平板互動,教學助手還有很多實用的互動工具,極大加強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例如互動投票、學生搶答、彈幕評論等功能。根據小學生愛表現、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教師可以使用其中的分組競賽功能,把全班分成4個組或8個組,并獎勵紅花進行小組計分的方法,增強了小組間的競爭意識。“隨機挑人”的功能也深受學生的喜歡。由于隨機挑人,每位學生必須積極思考,做好隨時發言的準備。由此,每位同學更均衡地參加回答問題,而不僅僅集中在幾個答題專業戶上。這種新的評價方式,調節了課堂氣氛,促進了愉快學習。
教學助手的工具還有很多,在課堂中教師根據需求合理巧妙地應用,會讓教學更加輕松高效。
四、多樣的課后練習,讓知識鞏固更扎實
在現代教育中,學校與家庭已經成為一個教育共同體。如果說,之前家校聯系尚存在諸多困難的話,那么,在“互聯網+”時代,這應當不再成為問題了。有了平臺,發動家長更多參與到孩子的學習生活中,發現問題,共同解決問題。如:《乞巧》一課剛結束,根據學生水平的差異,教師事先設計推送了5道難易程度不同的課后習題。學生在家,登錄手機家校幫完成檢測后,答題的對錯情況,自己一清二楚。同時還有標準答案供學生參考自主學習。操作非常方便,老師不需要批改。特別是從系統已生成的大數據分析,教師發現《乞巧》這五道課后習題,第4題學生完成得不夠理想,錯誤率較高。針對這道題,做重點講評;通過“查看詳情”,知道每個同學答題情況,可以對個別同學進行課后輔導,做到因材施教。
教學助手可以布置錄音、視頻、圖片等多種形式的家庭作業,突破時空的限制,極大地點燃了學生做作業的熱情。學生的背誦換成語音提交,改變了以前同桌互背、教師抽背的傳統檢查模式;學生上傳的圖片作業可同步呈現在平臺上的班級圈中。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巧妙地把學生以前的閱讀摘抄的書面作業,調整成讀后批劃,拍照上傳的圖片作業,鼓勵學生互相觀摩,對喜歡的文章點贊交流。這樣分享、推薦課外書的交流互動,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當然,學生還可以在班級圈自由地展示出自己課外的生活。比如:自制的母親節禮物,周末家人的度假照片、在家勞動的鏡頭等等,通過班級圈,展示出學生與眾不同的一面。這些圖文并茂的信息,源于生活,貼近生活,為學生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使有限的課堂得到了無限的延伸。
信息技術憑借獨特的魅力和極強的感染力,既能打破時空局限,化遠為近,化難為易;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效果。我們應該真正讓網絡教學服務平臺發揮其輔助教學、提高效率的優勢作用,通過課前、課中、課后的互動學習,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推動語文教學的不斷發展和創新。
參考文獻: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3
[2]馬穎峰《網絡網絡環境下的教與學--網絡教學模式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5.
[3]《中國信息技術教育》網絡電子版.
[4]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