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月剛 季文
摘? 要:文章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從4個方面分析了云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與保護的立法、項目、傳承人和民族體育賽事的基本情況,研究了云南省傳統體育的傳承與保護現狀,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對策。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文化事業的追求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國有56個民族,也有著5000年燦爛的人類文明。云南省是民族大省,擁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本文旨在探索和發掘優秀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以利于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
關鍵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 保護? 傳承
中圖分類號:G853/857?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6(b)-0219-02
1? 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與保護的現狀
1.1 法律法規建設情況
云南省自2000年以來,在法律上領先于其他省份制定了《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該部條例是是我國有關民族民間文化傳承的第一部省級法律文件,也體現了云南省政府對于保護本土文化以及重視民間文化傳承的決心。2009年2月,昆明市人民政府頒布了《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意見》,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審批制度,建立了國家級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鄉鎮命名保護制度,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權力保護體系建設,城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等方面制度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得到有力的保障。但自《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頒布以來,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與保護實踐中遇到了許多的盲點。針對少數民傳統體育的規定范圍太大,不夠細致化,針對性太弱。如能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工作實踐中積累的經驗上升為法律條文,并結合云南省實際情況,從而更加具有有效性和針對性,為云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保護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據。
1.2 項目普查及“非遺”名錄情況
1.2.1 項目情況
云南省一共有25個世居少數民族,這些民族有著眾多的傳統少數民族體育項目,項目多達千余項,而在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數特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筆者運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對15個特有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做如下統計發現: 白族主要包括了賽馬、賽龍船、霸王鞭、秋千、仗鼓、登山、耍火龍、打陀螺、跳偉登、跳火把、人拉人拔河、老虎跳、跳花棚、扳手勁、龍舞、武術、拋繡球、跳鐵門檻、洱海龍舟賽19個項目;傈僳族開展了弩弓射箭、泥彈弓、尼昂急、傈德德(跳高)、德細來火(跳遠)、爬樹、爬竹竿、扭扁擔、拉肚奪、四方拔河、劃爬子比賽、逮來火(爬山)、皮球得來火、皮球丟、賴地、背什(踢腳)、滑板子、跳牛、拉繩、爬繩比賽、砍竹竿、投擲等22個;納西族包含了東巴磋、牦牛跳、秋千、賽馬、占占奪、飛石鎖、麗江球、跑罐子、偷狐兒、撥撥拉、打跳、內窩撲(射箭)12個項目;傣族開展了賽龍舟、賽馬、放高升、象腳鼓對踢、丟包、藤球、跳竹竿、打陀螺、游泳跳水、堆沙、傣拳、打竹輪、武術等13個;哈尼族包含了武術、拳術、射弩、打銅炮槍、雙拐,打磨秋、打陀螺、摔跤、賽蒙抬、打石頭架等10個;佤族開展了賽龍舟、賽馬、放高升、象腳鼓對踢、丟包、藤球、跳竹竿、打陀螺、游泳跳水、堆沙、傣拳、打竹輪、武術等13個;景頗族開展了(勝碟碟)火槍射擊、爬滑竿、拉拉、扭桿、頂杠、秋千、跳高、摔跤、蛇龍、趕豬、走子棋、刀術、目瑙縱歌等13個;德昂族開展了篾彈弓、堆沙、射弩、梅花拳、左拳、武術、刀術、狗拳、水鼓舞、獨龍族標槍、繩梯、跳高、撐竿跳、摔跤(阿扁)、射弩、溜索、登獨木天梯、老熊搶石頭、滑草、拉姆、網石(響石)等21個;拉祜族開展了射鴛、蠟河畢、一長扒(陀螺)、打馬樁、投茅、雞毛球、丟包、嘎克依峨達、邁切切、扁達(摔跤)、阿淺(秋千)、戛水戛都(高蹺)、卡扎吸峨(跳繩)、哈嗚郭、瓦逮、賈祖巴(瞎子摸魚)、扎底戛打、拳術器械等18個;布朗族開展了藤球(托球)、射箭、武術、爬竿、打磨檔秋、打陀螺、亞都都、斗雞、跑馬等9個;普米族開展了跳鍋莊、打秋千、打磨秋、射箭、射弩、斗狗、摔跤、擊雞毛球、板羽球、布球(堵魯)、跳高、賽跑等12個;阿昌族開展了耍白象、耍青龍、蹬窩羅、蕩秋、車秋、射弩、貓賴過(刀術)、阿昌拳術、晃賴過等9個;怒族開展了溜索、射弩、跳竹、頂桿、拔河、秋千、轉桿、斗角、梭坡賽、爬竹竿、打石頭靶、怒球、虎熊抱石頭、擺擺腳(腳斗)、劃豬槽船、滑草、摔跤等17個;基諾族開展了跳嘎(跳牛皮鼓)、丟包、頂竹竿、羊打架、摔跤、高蹺、藤條拔河、爬竹竿、射弩、射箭、打雞毛球、泥彈弓等12個。
以上為筆者調查統計的云南15個特有民族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情況,項目總計200多項,云南省雖然少數民族多,民族項目較多,然而隨著歲月流逝,很多民族特色鮮明的項目已經不為人們所知,或是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轉變了形式和內涵,這些項目有得更進一步深挖和發掘。
1.2.2 名錄情況
云南省自2003年以來,提出了“摸清家底,建立名錄,明確重點、搶救一批具有重要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而又瀕臨消亡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項目”的號召,云南省文化廳開展全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大普查。將打陀螺、吹槍、嘟噠噠、彝族摔跤四個項目錄入第二批云南省傳統體育、游藝與競技項目“非遺”名錄。主要傳承人包含了佤族的沙紹祥、沙應祥以及彝族的木天光(打陀螺)、苗族的羅洪明(吹槍)、彝族的普金亮(彝族式摔跤)和傈僳族的胡玉秀(都噠噠)。
總的來說,云南省國家級及省級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人呈現出了項目單一、數量稀少和重競技化等特點。這其中像吹槍、摔跤和陀螺是全國民運會項目,普及度較高,受政府及社會關注度也比較高,這些項目的傳承人都是云南省較為突出的民族傳統體育推廣人。相反其他項目的傳承人幾近空白,云南還有許多廣為人知的項目沒有申報傳承人,這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與保護是極為不利的。
1.3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的賽會和展演
從1955年5月大理舉辦了首次滇西各民族人民體育表演大會以來,云南少數民族運動會幾經起落,到2018年12月臨滄市舉行了第十一屆云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已經歷60多年的歷史發展。在第一屆運動中僅賽馬、馬術2項,到第二屆時增加了民族摔跤、射弩、民族武術、陀螺項目,到第三屆將項目換成了賽馬、摔跤、射弩、賽龍舟、射箭、中長跑,到第四屆的時候項目擴展到賽馬、摔跤、射弩、賽龍舟、打陀螺、蕩秋千、搶花炮、彈弓、斗牛、斗羊等10個項目,第五屆達到了8項,直到第九屆的在普洱思茅舉行的運動會,每屆增加一個項目,而且項目都在變化,在第十屆迪慶舉行的運動會時,穩定在馬術、民族式摔跤、射弩、武術、打陀螺、打秋千、搶花炮、吹槍、高腳競速、蹴球、板鞋等11個項目,到第十一屆時擴展到馬術、民族式摔跤、射弩、武術、賽龍舟、打陀螺、打秋千、搶花炮、吹槍、高腳競速、蹴球、板鞋、舞龍等13個項目。
1955年5月滇西各民族人民的體育大會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三月街期間舉行,這一盛會被公認為云南省第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大會設有賽馬、馬術兩個競賽項目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表演。63年后的云南省第十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美麗的臨滄市舉辦,共有1899名運動員代表全省16個州、市和云南民族大學、云南師范大學共18個代表團前來參賽。就競賽項目和表演項目而言,正在逐年增多,但相對于云南省及其豐富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尤其針對一些相對不是很喜聞樂見的項目來說,又是這些運動會沒有涉及的,這樣的狀況是不利于保護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
2? 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與保護的建議
2.1 發展視角下的現代體育化
現代體育化有三種方式:第一,經過激烈的競爭轉型,通過舉辦活動或體育比賽,包括不同層次的體育比賽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比賽進行。其次,探索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適用性和健身功效,創編為民族健美操和健身舞蹈; 三是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教育領域。筆者認為,在保持原始性和生態性的同時,也應該大膽的嘗試,為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開創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傳承與保護之路。
2.2 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
2.2.1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規定的一個種類,是對中國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轉型。我們應該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把云南省的優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申報工作提上議程,將這些文化財富完整的保護下來,并傳承下去。
2.2.2 傳承人登記制度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人是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關鍵因素。由于傳承人數量的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可分為三類:以自然人名義申報的個人傳承項目,以團體名稱申報的群體傳承項目和以群體名義申報的群體傳承項目。我們應該通過建立從國家到省、市(州)、縣的梯級傳承人登記或申報制度,讓更多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人得到關注,從而豐富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內容。
2.3 資料庫與信息庫建設
目前,云南省尚未建立完整,系統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信息庫和數據庫。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的調查,充分認識和掌握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類型、分布、生存環境和保護現狀,全面和真實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
參考文獻
[1] 彭毅.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數字化保護[J].檔案與建設,2009(1):46-48.
[2] 劉曼曼.保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式保護探析[D]. 河北大學,2013.
[3] 熊正益.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民族藝術研究,2007(2):19-21.
[4] 陶翠香.現代化背景下佤族傳統體育傳承與保護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3.
[5] 王志平.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產業發展研究[D].南昌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