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文



郭海平,烏蘭察布市商都縣一位鄉村教師。
一個在基層教育戰線上摸爬滾打了三十七年的老教師,他對自己的總結是“已習慣了農村的教學生活,熱愛這里的孩子們,喜歡這里的老百姓。如果農村還有不能撤離的學校,我還要繼續干下去,直到退休”。
樸素,實在。
在商都縣西井子鎮有個叫七鄧營的村子,新農村建設的東風讓整個村莊干凈整潔耳目一新。在這樣一個普通的村莊里,有一個普通的鄉村教師與教育結下了一段不解的情結,這樣一結就是六年,其中因了一個叫謝凱的腦癱患兒學生。
謝凱,先天性腦癱患兒,歷經了幾乎被遺棄、放棄的生命歷程,他從五個月大起就由姥姥姥爺撫養,并在之后十歲前一直由二老堅持從“架行”到“拖行”再到“護行”直到“獨行”。這孩子的夢想是“以后還想上中學,繼續好好讀書??释职謰寢屜駩勖妹靡粯咏o我關愛”。
簡單,懇切。
我們的記錄要從這個小院子開始。
六年前,郭海平老師從另一所鄉村小學調到七鄧營村小學,工作調動對他而言已成為家常便飯,三十七年間他調換了好多地方,但從未離開過農村。這一次,他的教學對象卻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殘障兒童。
謝凱走進郭老師眼里的時候已經十一歲,經過姥姥、姥爺幾年來不屈不撓地堅持,他勉強學會獨立行走,步履蹣跚,腦袋歪向一邊,含糊不清的表達像說天書,說話時嘴角直流口水。面對這樣一個孩子,郭老師也開始犯難了,看著家長誠懇的眼神和孩子令人憐憫的境況,郭老師決定試試看,便把他當作學前班的孩子開始教起。
當年與謝凱同時就讀的還有幾個鄰村的孩子,后來這些孩子都“遠走高飛”到縣城、鄉鎮小學就讀了,一下子,整個校園空空蕩蕩,只留下一個光桿司令和一個殘疾兒童。之后,原來的學校大院也被村委會利用,換成了如今這個只有三間房的小院子,“七鄧營小學”的牌子再也沒有掛起來。此時,領導擔心他思想波動,郭老師明確告訴校長:波動啥呀?我要留下來陪這個孩子度過小學階段。
從這一刻起,在屬于兩個人的空間里,他們開啟了漫長獨特的相伴模式,迄今為止,他倆已經整整走過了六年,這樣的日子,還有一年。
這六年來,郭老師和謝凱有他們之間的交流方式,換言之,也只有郭老師能真正聽懂謝凱的語言表達,筆者此去采訪全賴郭老師的“翻譯”。
這六年來,從學前班到如今的六年級,郭老師的課程都是按部就班上的,一招一式認真備課,無論風雨,不論寒涼。他說,這憑的是自己的良心,憑的是自己留下來的決心,憑的是對孩子日積月累建立起來的特殊感情。
這六年來,郭老師一人身兼數職,教學、教導、做飯、清潔、爐工、保姆……
問到“六年來是不是感到很孤單”時,郭老師說自己會調節這樣的工作和生活,擺脫孤單也是磨煉出來的,和謝凱一起整天基本就兩個人,課上非常認真嚴肅地講課聽課,課后嬉戲互噴,談笑風生。筆者親眼所見,他們之間儼然一對兒忘年之交的老朋友抑或父子。
放學后孩子被接走,郭老師除做飯、散步、備課外,也有自己的閑暇時間,他喜歡看些中醫方面的書,很多書已經被他翻爛了,也看法律方面的書。看電視時從不看電視劇,只看《新聞聯播》《人與自然》,只看央視一套、七套、九套、十二套。每晚九點半準時關燈睡覺,不論春夏秋冬。沒有特殊情況從不觸及微信,他經常被朋友同學拉進群又退出,退出又被拉進群,然后再退出,連家人都說他是“摳門兒”,不舍得用流量。其實不然,他說,覺得這樣既浪費時間,也影響視力。
最不能讓人理解的是,從教這么多年經歷了多少屆領導,校長換了好多任,干部越來越年輕化,而郭老師仍舊留在鄉村,沒有想方設法調換到鎮、縣的小學,尤其在謝凱這件事上,他是毅然決然,以致家人朋友都說他腦子出了問題,同學說他不可理喻,甚至開玩笑地懷疑他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堅守教學,是不是在本地有外遇了?他不解釋、不作答,一笑而過,因為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這份堅守的價值。
他說,這個孩子已經離不開他,他也離不開這個孩子了,兩個人的默契非天長地久積累不能如此。孩子聽課、互動和做作業的狀態非常吃力,以至于一節課下來汗水從頭頂一直流到脖根里,看著心疼。去年郭老師做了個手術,學校臨時調了一個老師來代課,結果這個老師眼巴巴地盼著他出院,告訴他:他根本沒法教學,語言無法溝通,教學無法進行,孩子也不能適應。
2018年秋季,村里臨時送來了兩個“問題家庭”的留守兒童,一個四歲,一個六歲,多少給這個二人學校增加了一些生氣。但實際上郭老師的教學任務更繁重了,操的心也更多了。但他的眼神流露出的是慈祥的愛憐,他的嘴角泛起的是幸福的微笑。
謝凱還有最后一個學年就要小學畢業了,畢業之后這個二人學校也將畫上圓滿而光榮的句號,完成它的最后歷史使命而退出歷史舞臺。郭老師卻感到憂心忡忡,因為孩子上中學還是個問題,出于安全的考慮,很多學校是難以接收這個孩子的,這也是孩子的擔心,但孩子上學的愿望卻是那樣的強烈。
我們無法預知孩子未來的學業究竟能走多遠,孩子的夢想能實現多少,但是,孩子眼下是幸福的,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一個慈父般的老師,是老師的一份職業操守,是老師的一份愛憐守望,是老師的一份不離不棄的堅持,是老師兩千多個日日夜夜的付出,給了他知識,給了他文化,給他了力量,給了他希望,帶給他快樂、開心和自信,是他此生的恩師,一生的朋友,永遠的守望,堅強的信念,不屈的脊梁……
“老師像一位父親一樣每天辛苦地教育我,給我正能量,”孩子在作文本上寫道。
從老師這里,孩子不僅獲得了知識,也感受了濃濃的父愛。
我們不該向郭海平老師的堅守致敬嗎?
我們不該為謝凱同學的努力喝彩嗎?
我們不該想想鄉村教育的未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