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大多數人并不了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當然這不怪大家,因為它誕生才不過16年。
綜合實踐作為2001年新課改推出的新課程,大家一定充滿了疑惑,快20年了,沒有經歷過課改的大人們,都不明白這個課程到底是什么。
今天,就用一部電影來帶領大家了解綜合實踐活動。這部電影叫作——《伴你高飛》
這是一個加拿大小女孩的故事,14歲的她,陪著一群大雁遷徙,從加拿大一路飛到了美國。而且,這是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
13歲的艾米和爸爸生活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個農場里。初春時節,艾米在樹叢里發現了16顆野雁蛋。小雁破殼,它們把這輩子見到的第一個對象艾米,當成了媽媽。它們搖擺著毛茸茸的身軀,把艾米團團圍住,艾米去哪兒,它們就跟到哪兒。父女倆照顧著這些小雁,喂食、清理糞便。身為“雁媽媽”的艾米,還帶它們洗澡、散步,陪它們玩,哄它們睡覺,叫它們起床,她甚至給每一只都起了名字……
是的,這個時候,艾米就開始了她的綜合實踐活動——養小動物。不是簡單地喂喂食物,而是與小雁一起成長,負責它們的起居生活。這就是綜合實踐活動,簡單、有趣而且充滿幸福感。
小雁長得飛快,有一天,艾米和爸爸突然發現了問題:雁子是候鳥,長大后是不是就要飛走啊?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核心是“問題意識”,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每一個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孩子,都必須邁出這個課程的第一步——“發現問題”。
于是,艾米和爸爸咨詢了環保局的專業意見,一只小雁不會自己習得生存技能,它的飛行,必須得到父母的指導,到了秋天,它們只有跟隨父母飛行,才能順利遷徙到南方。
否則,它們會像沒頭的蒼蠅一樣亂飛,撞到電線被電死,被車撞死,或者飛不到南方,在半路餓死。
從這里開始,這個關于“失去父母指導的大雁如何遷徙”的綜合實踐活動正式展開。艾米的爸爸和艾米一起開展了綜合實踐活動中一個常見的活動——“訪問”。
訪問、調查、查資料、做實驗等,都是綜合實踐活動中常見的活動方法。這些活動培養了學生的自主能力、溝通能力、探究能力。所以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是能力培養課程,這門課程的能力養成序列能夠更好地幫助形成自己的能力,并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成長。
擺在艾米面前的,似乎只有一條路:按照環保局的要求,剪掉小雁的羽翼,讓它們喪失飛翔能力,避免意外。
艾米爸爸是滑翔機愛好者,他突發奇想:制作一臺飛行速度和大雁相當的滑翔機,用滑翔機教它們飛翔。
他動手改裝滑翔機,然后帶女兒訓練小雁:他們張開雙臂領著小雁們飛奔,他們做了個大雁模型,教小雁如何扇動翅膀,他們錄下滑翔機發動的聲音,讓小雁們適應在這種聲音下飛翔……
提出問題之后,解決問題也隨之而來。發現問題并不是用嘴巴說說而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讓學生從發現問題之后,就將思路聚焦到——既然有問題,我能不能解決?
這是一種很可貴的思維,當問題出現的時候,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如何讓問題不再是問題?如何通過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的思維,在學生走出社會后,在他們面對困難、復雜的情況時,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折騰了幾個月,終于到了試飛的日子。艾米爸爸駕駛著特制的滑翔機飛上天空,艾米催促小雁飛上天,然而,這群小雁只是拍了幾下翅膀,依然留在地上:它們只認艾米。
于是,艾米爸爸又做了個瘋狂的決定:把小艾米訓練成一名飛行員,由艾米領著野雁飛去南方。
解決問題的思路不是一蹴而就的,問題很少會在出現的第一刻就被完全解決。隨之而來的,是不同的困難,就像艾米和爸爸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了新的問題一樣,隨之而來的是思路的改變,方法的改變。當面臨新的問題的時候,怎么去面對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呢?不論結果如何,我們都會讓學生明白——研究,不是死的,是充滿了靈性和創意的。哪怕失敗,都不要忘記自己是那么的努力創造。這份創造力,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靈魂。
轉眼間,艾米14歲了,小雁也褪去絨毛長出灰黑色的羽毛,該起飛了。
艾米爸爸找到鳥類專家,設計了遷徙的路線:從農場出發,向南飛行4天,每天飛行100多英里,飛越安大略湖、阿帕拉契山、波多馬克河……最終到達位于美國東南部的候鳥棲息地。
探究,其實是一個持續而發展的過程,很多家長問,為什么你們綜合實踐活動中一個活動要做那么久,短則兩星期,長則一兩個月?那是因為貫穿整個活動過程中的,是不同的探索,不同的研究,同時也產生了不同的價值。就好像這里是第二次的訪問活動,訪問并不是目的,最終設計出大雁遷徙的路線,才是這次訪問的目的。但是訪問活動和設計活動,一樣產生了價值——艾米幫大雁找到了回家的路。
這是從未有人做過的嘗試,這是大多數人想都不敢想的旅程:兩個人、兩架飛機、16只大雁,從加拿大飛到美國。
他們不小心闖入美國空軍基地,美國軍方以為是敵機偷襲,出動了戰斗機升空,結果看見一個小姑娘坐著滑翔機,身邊還有十幾只野雁。
這事兒很快被媒體知道了,第二天艾米和爸爸離開基地時,所有美國人都從電視上認識了他們。主持人說:14歲的女孩要把16只加拿大野雁帶到南方去,他們在進行一場“仁愛之旅”。
經過艾米和爸爸不懈的努力,終于不負眾望抵達了終點。讓人欣慰的是,第二年春天,艾米的雁群自行北返,全部16只,都回到了艾米家的陽臺,包括其中一只最弱小的大雁。
大多數的孩子,都喜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因為這個課程打破了自古以來刻板單調的課堂教育模式。很多時候,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都帶領著孩子走出了教室,學生在課堂外學到的知識,掌握的能力比在課堂上學到的多得多。這才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魅力。
當然了,這是一部美國電影,它經過了電影化的加工,劇情里有了很多跌宕起伏的情節,比如:環保局要求家養禽類不能放飛,誤闖美軍基地,飛行路線失誤闖進城市區域,被偷獵者追趕,還有艾米爸爸飛機發生故障等等。
拋開這些藝術加工的情節而言,艾米和爸爸就完成了一次特別有趣的綜合實踐活動。
從喂養小雁開始,通過發現問題——大雁能不能遷徙越冬呢?艾米在爸爸的帶領下,訪問了環保局、鳥類專家,繪制了大雁遷徙的地圖,設計和制作了大雁外形的滑翔機,訓練大雁飛翔,直到最后艾米親自坐上滑翔機帶領大雁回家。這里的每一個令我們驚喜和感動的瞬間,都有綜合實踐活動的體現。
在這樣的活動中,艾米學會了和動物、自然和諧相處,學會了和他人溝通,在最后爸爸飛機故障之后,她又學會了了解自己,認識自己,通過自己的努力,帶著大雁回家。“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正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學科綱要中提出的三個重要維度。
如果,有人一定要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到底在學什么?
那你就這么想吧——綜合實踐活動,就是在教孩子們怎么“玩出花樣”來。是的,不是機械、無趣、簡單的游戲,而是思考著、思索著、思想著的玩。玩出心得,玩出體驗,最后變成孩子自己的珍藏。
其實,每一個孩子,心里都住著一個“冒險家”,家長和老師大多數時候只想到怎么讓這個“冒險家”不要胡鬧,卻忘記了胡鬧不過是“冒險家”宅在家里的時候唯一能做的事情而已。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是帶領著這群小“冒險家”去探索世界的課程,也許這個探索的過程很粗淺,力度很微弱。但不可否認的是,綜合實踐活動為孩子們打開了那扇觀察世界的窗戶,他們的眼界變寬了,視線延展了,收獲自然也變多了。
(來源:綜合實踐活動資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