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秀 劉家樞

摘要:按照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相關政策文件的要求,沈陽職業技術學院利用已有專業優勢,以校企共同育人的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為指導,按照“二雙”“六共”“一交替”“一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探索并實踐了現代學徒制,推進招生招工一體化,實施了工學交替、理實融合的教學模式,校企共建“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學隊伍,完善了人才培養制度與標準,建立了體現現代學徒制特點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其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推廣現代學徒制提供了一定的經驗。
關鍵詞:職業技術學院;現代學徒制;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71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19)06-0054-05
2014年2月,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任務措施,提出“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表明職業教育探索和實踐現代學徒制,有利于增強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就業。作為遼寧省一所綜合性較強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沈陽職業技術學院是遼寧省教育廳批準成立的遼寧省裝備制造職業教育集團的牽頭院校,在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經驗,成為全國首批現代學徒制的試點院校。
一、現代學徒制的內涵與特征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是以校企合作為基礎,以學生為培養核心,以課程為紐帶,以學校、企業的深度參與和教師、師傅的深入指導為支撐的人才培養模式[1]。關晶、石偉平認為,現代學徒制的典型特征包括國家戰略層面的制度管理,多元參與的利益相關者機制,以企業為主、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學徒為主的雙重身份,統一規范的教育培訓標準和與國家職業資格體系融通等[2]。作為一種職業教育制度,盡管與“工學結合”“訂單式培養”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通過與用人單位在實踐環節的合作優勢來培養人才,但在辦學主體、招生方式、學生身份、培養主體、培養方式、教學內涵等方面進行對比,現代學徒制有很大的不同。筆者認為,現代學徒制的內涵為以校企深度融合為基礎,雙方共同招生和管理,共同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學生具有雙重身份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制度。其特征具有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雙辦學主體。現代學徒制在辦學主體上和我國以往的校企合作有很大的區別,突出表現在校企共同參與辦學。這里的共同,不僅僅是指企業參與到招生、培養之中,還指企業與學校共同開發課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銜接,根據企業的人才需求和崗位標準,共同承擔人才培養的責任,凸顯校企學校教育和崗位培訓的雙重優勢,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第二,雙管理主體。作為職業教育的一項重要人才培養制度,其人才培養全過程受到校企雙方聯合管理。在制度保障上,校企雙方共同建立招生招工一體化制度、師資的“互聘共用”制度等保障制度。另外,在學生的學籍管理、日常管理、實習實訓等方面制定專門的制度,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學習權利以及實習津貼的實現。
第三,雙教學主體。現代學徒制結合學校職業教育與傳統學徒制“師傅帶徒弟”兩種人才培養方式的優點,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主要是由高職院校的專業導師和企業的資深技術人員通過“雙導師制”共同指導學生的實踐課程,即在實踐課程上采用“師傅帶徒弟”+理論課程的方式實現對學生的培養。
第四,“學生與學徒”雙重角色。現代學徒制模式中的培養主體——學生,它還具有另外一個身份——學徒,并且是以企業學徒身份為主。學校招生即招工,學生入校即入職,但學徒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員工,在學徒期間,學生享有的津貼補助并不是以工資形式取得的勞動收入,一般來說,學徒的津貼低于員工的工資。
第五,雙重評價標準。“雙導師”“雙重身份”的特殊培養方式,決定了其最終的評價標準是由“學校標準”+“企業標準”以及“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組成。即由院校負責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和基本專業技能的考核,企業負責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的實踐應用進行考核,考核標準和考核制度由校企雙方共同制定,考核過程與評定結果需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審核。
二、沈陽職業技術學院現代學徒制的實踐探索
自2006年始,沈陽職業技術學院就與北方重工集團、米其林輪胎沈陽有限公司、特變電工沈變集團等合作設立校企聯合培養、企業冠名的訂單班,實行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2007年起,學院在擬開展學徒制試點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安排了28周的頂崗實習,并與學生就業相結合。在頂崗實習教學環節中,企業安排一線技術骨干擔任學生的師傅,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邊看、邊干、邊學”,這里的頂崗實習具有現代學徒制的基本特征。自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以來,沈陽職業技術學院按照“二雙”(雙重身份:學生、學徒,雙導師:專業導師、企業師傅)“六共”(共定培養方案,共定課程標準,共同開發教材,共同培養,共同管理,共同考核評價)“一交替”(學校和企業交替學習)“一融合”(理論與實踐融合)的改革思路,在機械設計與制造、焊接技術與自動化、電氣自動化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供用電技術4個專業試點進行現代學徒制探索實踐。
(一)探索校企協同育人機制
學院與合作企業組建由學院院長擔任組長的現代學徒制領導小組,下設4個工作小組,分別負責4個學徒制試點專業,校企雙方簽訂《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協議書》,明確各自的權利、責任等內容(見表1),探索校企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
(二)推進招生招工一體化
根據合作企業沈陽機床股份有限公司、沈陽含能金屬材料制造有限公司、米其林沈陽輪胎有限公司、沈陽燃氣公司等企業的招工要求,學院與企業共同商定符合國家現代學徒制要求的招生招工方案,校企雙方共同宣傳,結合生源特點,利用學院高職層次自主招生與技師層次注冊制招生的政策,確定招生考試辦法,按照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的原則,通過“筆試+面試”的兩輪考核,確定“機床班”“燃氣班”“米其林班”“含能班”的學生名單。經過一年的校企聯合培養,在第三學期,企業根據崗位能力需要對 “機床班”“燃氣班”“米其林班”“含能班”擇優選拔,通過相應的筆試和面試,最終有235名學生被遴選為現代學徒制學員,并與企業簽訂協議,明確學徒的企業員工和學生的雙重身份。
(三)校企共同開發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核心課程
在對合作企業人才需求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按照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要求,學院與沈陽機床股份有限公司、沈陽含能金屬材料制造有限公司、米其林沈陽輪胎有限公司、沈陽燃氣公司等4家合作企業,通過各專業工作小組以及與相關專家研討論證,最終共同開發現代學徒制模式培養人才培養方案4套。例如,“機床班”專業教師與沈陽機床集團技術人員共同開發了“機床編程與維護(i5數控系統)”“ 機床故障診斷與維護(i5數控系統)”等專業核心課程;“米其林班”專業教師與米其林沈陽輪胎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共同開發了“電氣安全”“鉗工維修基礎1(MM1)”“氣動基礎”“米其林電工維修基礎1(DA1)”“Grafcet順序功能流程圖”“Logix5000基礎”等課程,提升了專業人才培養的科學性,保證了課程教學質量。
(四)實施“工學交替、理實融合”的教學模式
以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的“機床班”為例。學院與沈陽機床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校企雙主體共同實施“四步法——工學交替”、理實融合的教學模式。
1.四步法——工學交替
第一步:初體驗。第一學期,通過2周的企業體驗,學生以準員工身份進入企業,體驗工作崗位。同時在校完成基礎平臺課程學習,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職業興趣、職業理想。
第二步:植文化。第二學期,通過2周時間植入合作企業沈陽機床股份有限公司文化課程,提升學生的職業文化素質。期間,在校專業課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合作完成專業核心知識及核心能力培養。
第三步:輪崗位。第三、四學期,學生以雙重身份(學生與學徒)進入企業進行實際操作訓練,主要完成項目實訓課程。學生在企業師傅及專業教師指導下,通過學校、企業“雙環境”進行學習,在崗位上直接面對生產實際,提升實戰技能。
第四步:達標準。第五、六學期,學生在企業師傅及專業教師指導下鍛煉綜合職業能力,專業技術和職業道德要求均須達到企業的用人標準。
2.理實融合
(1)學校。一方面企業工程師帶著企業實際軟件來校內授課, 如沈陽機床集團工程師帶著機床系統診斷軟件,在校內講授理實融合的企業項目化課程“機床故障診斷與維修”;另外需要校企合作完成理實一體化課程,如學院教師與沈陽機床的3位工程師共同完成“機械制造技術”理實一體化課程。
(2)企業。學生的實訓課程主要是以企業工程師為主,師徒比1∶3;學校專業教師參與實訓過程。實訓內容以實際生產崗位機床裝配與調試、數控車與數控銑編程與操作為主,融入智能制造、6S現場管理等專業理論知識。
(五)校企共建專業教師、企業師傅組成的專兼職“雙師型”教師隊伍
在4個學徒制試點班,通過企業技術人員與院校教師雙向掛職、橫向聯合開展技術研發,共同參與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過程的方式,建立雙導師制度和選拔、培養、考核、激勵制度,打通校企互聘共用師資隊伍建設的渠道,建設理實能力結構優化的校企互聘共用師資隊伍。在實施過程中,基于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內容的具體要求,校企雙方聯合選拔教師,經領導小組審議通過后,學院按照《現代學徒制模式培養教師帶徒津貼發放標準》向承擔教學任務的教師發放帶徒津貼,綜合教師專業技術職稱(或技能等級)和帶徒教學任務給予25~50元/小時的帶徒津貼。目前,校企共同組建了由80名企業師傅、學院專業教師組成的現代學徒制教師資源庫。例如,學院與沈陽機床股份有限公司開辦的“機床班”24名學生與企業的10位技術能手結對,構建新型師徒關系,在為期一個月的數控機床安裝與調試和I5數控車床加工操作實習過程中,師傅們在生產現場按照產品真實的生產環節,全面傳授I5智能數控車床的安裝調試和數控加工技能。
(六)完善人才培養制度與標準
學院和合作企業按照學徒制試點項目的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進行課程開發、教材和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收集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流程的標準、規范、制度及企業代表的監控機制和企業、社會、家長、學生四維評價機制,全面完善人才培養制度和標準。例如,“雙導師”制度貫穿于學生(學徒)的整個學習過程: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不僅滿足企業崗位對知識、技能、職業素質的要求,還要對接相應的職業資格標準,將企業要求和職業資格標準相融合,確保學徒既獲得企業證書,又能考取職業資格證書。“機床班”學徒需取得數控車床操作工職業資格證書或數控銑床操作工職業資格證書;“燃氣班”學徒需取得鉗工職業資格證書;“米其林班”學徒需取得電工職業資格證書;“含能班”學徒需取得車工或電工職業資格證書。
(七)建立體現現代學徒制特點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
為了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的發展進程,學院制定了《現代學徒制下招生招工一體化管理辦法》《現代學徒制注冊學生的學分與彈性學制的有關規定》《現代學徒制下校企互聘共用師資隊伍建設有關規定》《現代學徒制下教師帶徒津貼發放標準》《現代學徒制下教學資源建設的有關規定》《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的有關規定》《現代學徒制下學生管理辦法》《現代學徒制下“雙導師”的聘任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為試點專業教育教學管理提供了制度規范。例如,在《現代學徒制下的學生管理辦法》中,學院通過設立由校企人員共同組成的管理小組,根據學生學習場所不同實行“班級管理”和“小組管理”兩種不同的管理模式,重點針對學生的實習安全進行管理。(見表2)
三、沈陽職業技術學院現代學徒制實踐探索的經驗與反思
沈陽職業技術學院作為我國第一批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校,其探索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對我國推廣現代學徒制以及其他現代學徒制院校建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牢固樹立校企雙主體共同育人的現代職業教育理念
現代學徒制與我國之前的校企合作的根本區別在于實現了校企雙主體共同育人,在我國以往校企合作的經驗中,往往是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企業部分參與,總的來說缺乏校企深度融合、聯合育人的經驗和意識,因此,要實踐和推廣現代學徒制,我國職業院校必須牢固樹立校企雙主體共同育人這一職業教育理念。高職院校應努力加強科研能力,仔細研究國家有關現代學徒制的政策文件,了解分析其他試點院校的工作經驗,加強對校企共同育人職業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認同。在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的申報和實踐探索中杜絕盲目跟風,一方面,不能重立項輕實踐;另一方面,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經驗。要結合院校的實際情況,制定體現校企共同育人理念的現代學徒制項目指導思想。
(二)甄選與現代學徒制相適應的專業
經過近幾年我國現代學徒制實踐領域的探索以及相關調查研究可以發現,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制度下培養的畢業生的就業率明顯高于其他畢業生,但并不能因為現代學徒制的優點就盲目地開展現代學徒制實踐,并不是所有院校和專業都適合現代學徒制這一人才培養模式。如上述的沈陽職業技術學院,其開展現代學徒制的試點專業在校企合作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和成績,另外其試點專業的實踐性強,“師傅帶徒弟”的培養方式具有可行性,但如“會計專業”“法律專業”“建筑專業”等,這些專業在目前條件下允許學生進入正式工作現場存在一定的困難,這些專業更適合采用仿真教學、案例教學等方式學習必要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后再在實際工作崗位見習[3]。因此,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校在選擇試點專業時,一方面要結合自身校企合作的經驗,另外要結合專業特點以及專業涉及到的崗位特征。
(三)建立有效的人才培養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
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與運行機制是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重要保障。根據崗位需求,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招生考試辦法,確定學徒標準、招錄條件,規范招生招工流程。在學生雙重身份確定后,學校、企業、學生應簽訂三方協議,保證學徒的基本權益。根據學習場所的不同,校企雙方應制定相對應的學生(學徒)管理辦法和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加強過程管理。創新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制定學分制或者彈性學制管理辦法,為學生(學徒)培養提供合適崗位,分配工作任務,給予合理的工資待遇。對于校企“互聘共用”師資隊伍的招聘、管理、培訓、工資待遇以及考核評價,校企雙方應制定《現代學徒制下校企互聘共用師資隊伍建設有關規定》《現代學徒制下教師帶徒津貼發放標準》《現代學徒制下“雙導師”的聘任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規范雙導師隊伍的聘用、培訓與考核。針對學生(學徒)的評價,校企共同制定考核標準,引入職業資格等級證書,將學徒崗位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和企業師傅日常評價納入評價范圍,建立“學校標準+企業標準”以及“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評價體系,考核標準和考核制度由校企雙方共同制定,考核過程與評定結果需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和審核。校企共同建立有效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有利于試點工作的日常進行,為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國家加快完善激勵政策,頒布相關法律法規
現代學徒制作為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重要制度,國家和政府尚未出臺頒布相關法律法規,對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和企業扶持、激勵政策尚未完善。我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實踐探索仍處于不成熟的階段,社會對現代學徒制的認識不深入,缺乏認可度。基于現代學徒制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起到的重要作用,國家和政府應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為試行和推廣現代學徒制提供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明確各方主體的權利、責任和義務,規范試點單位、企業、學生的行為,有利于贏得社會對現代學徒制的認可。另外,一部分職業院校、企業和學生是愿意參與到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實踐中,但由于院校公辦屬性、企業營利性以及學生在教育投資上的有限性,各方主體在利益訴求上不同,導致無法合作。政府作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主體,應該完善激勵政策,如對試點院校給與政策支持、經費資助,引導、鼓勵職業院校積極探索現代學徒制;對參與現代學徒制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宣傳獎勵、財政扶持等,確保各方主體的利益訴求得到滿足,保證現代學徒制長遠穩健地發展。
參考文獻:
[1]胡秀錦.“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3):97-103.
[2]關晶,石偉平.西方現代學徒制的特征及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1(31):77-83.
[3]崔發周.七類專業慎選“現代學徒制”[N].中國教育報,2017-12-18(009).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