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濟遠
【摘 要】電視法制節目作為社會法治化的產物,其要求不僅要做到法律知識普及宣傳,更需要加強人文關懷與思考,保持自身的權威性,本文以《今日說法》作為個例進行研究,對其現狀進行闡述,并對其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意義進行探究。
【關鍵詞】法制電視節目? ?人文關懷? ?社會意義
一、法治社會對人的思考與關懷
新時代下,電視法制類節目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它設立的初衷本身就是一種宣傳和普及法律知識的功能,并通過一個個案件來使人們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使人們在觀看節目的同時也學習到法律知識,并能通過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法制節目講求一個個案件來講述人與法之間的關系,講求在法治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關懷。
《今日說法》是以真實生動的案例為切入點,循序漸進地通過案件的進展向觀眾傳授案件所強調的法律知識,最終起到普法宣傳教育作用的一個法制類節目。該節目不僅在案件講述方面抓住了觀眾的胃口,而且在最后點評方面進行了很好的法制宣傳,從而能讓觀眾進行思考,逐漸使法制觀念深入人心。可以說,從播出這個節目開始,便以推進這個社會法治進程為目標,做到法制科普宣傳的領航者,其內容比較充實,抓住了國內外一些社會熱點,定位比較準確,受眾群體涵蓋面非常廣,每個熱點都能引發關注,每個群體都能從中進行領悟,這就是該節目以人為本、貼近百姓的節目態度。并且開播20年來,每期節目涉及的都與我們身邊密切相關。有食品安全案件,也有感情糾紛問題,并且對案件相關的專家學者進行采訪,在中國法制進程中做到了“重在普法,監督執法,促進立法、服務百姓”。《今日說法》廣受大眾的喜歡,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社會的認可。現如今網絡媒體高度發達,娛樂化的節目層出不窮,像《今日說法》這樣的節目仍然能給觀眾帶來思考,給社會帶來正能量,更加值得我們去關注。
二、傳播法制上進行宣揚領導
“兩級傳播模式”是傳播學理論中的一項基本理論,信息通過媒介進行傳播,信息接受者會有出現一位接收信息的意見領袖,是人群中較活躍部分,在人群中能得到廣泛響應;廣大人群把他們看作主要的信息渠道,由他們將信息加載于受眾腦海中,影響受眾的決策。法制類節目正因為有如此高的收視率,使得有的人會有了對于案件自己的思考,在其收看過程中自然而然獲取了有關每期節目案件的法律常識,成為以其為中心的工作上、家庭上、朋友中的法律幫手。《今日說法》省去了繁文縟節的法律條文,把它變成一條條使老百姓都看得懂的法律知識,正是這樣的改變使無論是什么年齡層次,無論什么樣教育水平都能看得懂,聽得明白,更容易使其口口相傳,這就實現了“兩級傳播模式”。《今日說法》將傳播學的理論與該節目具體相結合,通過電視媒體的傳播,使其覆蓋面更廣,延展性更強,社會價值更能充分體現。
正因有傳播模式的傳遞,使得該節目每一期都要精心制作,把想傳遞的中心思想傳遞出去,把想要傳播的正能量發揚出去,對于一些錯誤的輿論及其導向要加以遏制,對觀眾心中有疑問的地方及時解答。讓法制節目成為老百姓心中的法律寶典。
三、傳承傳統文化與法制教育的權威性并存
我國是擁有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禮儀之邦,五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和不斷發展積淀下來的法制觀念與現如今我國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法治中國是融會貫通的,情道與法,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統一,電視法制節目要做的就是將這三者不斷融合起來,既做到合情合理,又做到法理兼容。電視新聞廣播媒體對社會主義建設及其輿論導向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正確的輿論導向能及時反映時代最強音,傳播正能量,動員全體人民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能鼓舞士氣,提升覺悟,體現出積極向上、樂觀健康的社會精神力量,是有利于振奮人民斗志、凝聚民族力量、推動社會進步的精神力量。因此,新聞傳媒只有實實在在把握好正確的輿論導向,才能真正當好黨和政府的喉舌。而作為電視廣播媒體,因為面向的是我國全體公民,因此,電視廣播媒體應以反映社會呼聲,反映老百姓心聲為己任,要時時刻刻站在百姓的立場和角度去考量社會上的一些矛盾,并揭露由于貪污腐敗而引發社會問題的行為。作為電視媒體,要明確自身立場,牢記自己的職責。
作為法制類節目,要對每一個案件進行權威解讀,牢牢把握專業性和權威性。以報道事實,傳遞價值,關注百姓為己任。在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下去實現公民的言論自由,維護社會的穩定和諧。法制類節目要不斷地引導和教育公民以及普法宣傳,使其通過節目做到“知法、守法、懂法”,不斷地用自身的權威性和專業性去完善節目,使其更好地推進社會法制進程。形成電視產業與法制建設之間互利共贏、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
在法制類節目20年的發展時間里,我國社會無論是生活習慣、消費水平、教育水平都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近些年來,隨著法制教育不斷普及,我國公民越來越重視維權意識,在維權的方式方法上也各不相同,進而也出現了一些社會矛盾。一些媒體法制節目因為其傳播獨有的特性,在我國法治社會不斷完善的今天取得了越來越高的社會認可度,也為我國法治社會的和諧有序發展,保持社會健康良性發展作出了貢獻。
四、結語
誠然,隨著法治社會建設的不斷推進,社會上越來越需要更多的法制節目,法制類節目所傳遞的思想,帶給我們的思考,以及對整個社會的推進都是其他節目無法比擬的。其體現的時代氣息和人文精神也是我們社會所需要的。電視節目不僅要滿足觀眾視聽享受,愉悅觀眾,更要肩負起構建我國核心文化價值觀的使命。希望廣播電視、網絡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能夠看到越來越多的法制類原創電視文化節目出現,讓觀眾通過電視節目切實地感受到我國社會的法制進程不斷推進和完善,提升社會公信力,增強情感融合。
(作者學校:吉林建筑大學)
【參考文獻】
[1]李嵐,黃田園.文化科教類電視節目的創新點與突破口[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08):10-12;
[2]馬遙.我國電視法制節目的社會價值及發展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6;
[3]周力.從《今日說法》看法制節目的創新[J].東南傳播,2016(05):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