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建設逐步完善起來,從深圳“錦繡中華”微縮景點開始,旅游業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已成為我國第三大經濟產業支柱。尤其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節假日旅游景點的游覽人數都在不斷打破記錄,因此,旅游業已成為當今的熱門產業,也是我國經濟收入的主要產業之一。
關鍵詞:黑龍江;民俗旅游資源;開發;保護
基金項目:本文系牡丹江師范學院青年拔尖人才培養項目“旅游景觀設計對黑龍江省民俗旅游開發促進作用的研究”(QC2017002)研究成果。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人們對旅游景點的品質和要求也越來越高,更多的人追尋特色民俗旅游,以尋找與自身生活環境不一樣的風土民情,體驗不一樣的民族特色,所以,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成為當下旅游業的發展重點。尤其是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比如黑龍江,當地有很好的特色民俗資源待開發建設,這在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增加當地人民群眾收入,改善少數民族同胞的生活。
一、黑龍江特色民俗簡介
黑龍江地處我國東北部,以寒冷著稱,冬季最低氣溫可達零下30度甚至零下50度,夏季氣溫在18度左右,冬季時間較長,其省會哈爾濱有“冰城”之稱,每年來自世界各地去參觀冰雕或冰雪節的人士絡繹不絕,夏季去黑龍江避暑的人們比比皆是,其獨特的氣候、地理環境造就出熱情、豪放的東北人民。同時,黑龍江還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常駐少數民族包括滿族、回族、朝鮮族、蒙古族、鄂倫春族、赫哲族等,民族多樣性使得黑龍江更加具有吸引力,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來觀賞、游歷。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民族信仰、不同的民族住宅,飲食文化、民族服飾都不盡相同,此外,近代歷史事件的風起云涌,也為黑龍江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積攢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素材。
(一)黑龍江的節慶民俗
黑龍江省會哈爾濱作為中國的“雪上冰城”,每年都會舉辦享譽世界的中國哈爾濱冰雪節、哈爾濱民間民俗藝術博覽會、哈爾濱之夏音樂會、中國哈爾濱國際啤酒節等豐富多彩的國際盛會。同時,在黑龍江還有很多更具民族特色的節慶盛會,例如中國雪鄉旅游節、中國關東文化旅游節、中國阿城金源文化節、同江赫哲族烏日貢節、祭神節慶活動等等,豐富多彩的民族活動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體驗感受,十分符合現代人們所追求的與眾不同的旅游理念。
(二)黑龍江飲食文化
黑龍江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由于黑龍江屬于少數民族聚居區,因此,隨著民族飲食文化不斷相互碰撞與創新,創造出獨特的“龍江菜系”。同時,黑龍江憑借著獨特的地理環境與肥沃的土壤,食材多樣,物產豐富,充分滿足了當地人民的飲食需求。我國歷史上出現對東北三省大規模移民事件,例如,清朝初期,許多來自山東、河北的移民在黑龍江落戶,還有清末民初的“闖關東”,給黑龍江帶來傳統的中原飲食文化,進一步豐富了黑龍江飲食的多樣性。另外,黑龍江地處我國邊界,與俄羅斯為鄰,隨著異國風俗的不斷融合碰撞,黑龍江新增面包、啤酒、香腸等西式風味的餐點,為黑龍江增添了獨特的飲食文化特點;南與朝鮮接界,與朝鮮貿易往來頻繁,南韓料理和朝鮮冷面等特色小吃在黑龍江也得到廣泛的傳播。除此之外,黑龍江53個民族也有著不同的飲食風俗習慣,例如,滿族著名的滿漢全席、白肉血腸、白肉燙飯等,滿族忌吃狗肉的飲食禁忌一直延續至今;而朝鮮族以米飯為主,喜吃狗肉,朝鮮族著名的冷面、腌菜也受到漢族同胞的喜愛,朝鮮族的飲食文化對漢族有著一定的影響;赫哲族作為我國人數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黑龍江常居少數民族,該民族以捕魚為生,有吃“生魚”的傳統習俗,受其他民族飲食的影響,如今的赫哲族飲食與滿族、漢族、蒙古族的飲食文化日趨一致,唯有喜吃生魚的傳統延續至今;回族多為伊斯蘭教信徒,有著嚴格的飲食文化習慣與禁忌,回族最有代表性的飲食主要有油香與蓋碗菜,每逢節慶盛典,回族人人都要炸油香,不僅自己吃,還要贈與親朋好友,供大家一同享用。
二、黑龍江民俗旅游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特色民俗文化正在消失
民俗文化的形成與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因素密不可分。隨著現代交通越來越發達,人們與外界的聯系逐漸增多,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不斷交流碰撞,使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民俗差異逐漸縮小,呈現統一、相似趨勢,本土的部分傳統文化、習俗正在被外來文化所侵襲,且隨著現代人們思想的逐漸開放,特色區域文化并沒有得到重視與保留,而是在現代人們的不斷更改中失去了原有的民族特色,甚至正在慢慢消失。
(二)沒有科學開發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不同形式的展現,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只有科學、合理地開發民俗文化,充分發揮民俗文化的人文藝術氣息,才能正確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使其不斷傳揚下去,同時,還應站在時代的高度,去挖掘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深層次的文化創意。然而,許多旅游景點為吸引游客眼球,摒棄傳統的民族文化精髓,只知一味地迎合游客需求,從而出現各種低俗不堪的民俗文化宣傳,這是對傳統文化的玷污,也是對民俗文化的扭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沒有充分尊重民俗文化,更沒有科學、合理地對民俗文化進行宣傳,宣傳要么是與本地文化南轅北轍,要么為迎合市場需求使宣傳內容變得庸俗不堪;二是沒有對傳統民俗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沒有對當地民俗文化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沒有充分發揮出民俗文化濃厚的民族氣息與淳樸氣息,很多時候直接生搬硬套,反而降低了旅游的價值,失去了民俗文化的意義;三是為迎合游客心理,對民俗文化肆意解說,沒有尊重民俗文化的內涵,誤導游客對民俗文化的了解。
(三)資金投入不足
民俗文化的開發需要政府的資金撥款支持,只有前期投入大量的資金,才能保證民俗開發項目的順利實施,目前黑龍江對民俗旅游項目的開發仍出現資金投入不足的現象。自2000年以來,雖然旅游項目開發的經費一直在不斷增長,但為保證高品質以及高質量的民俗旅游項目,政府在同時對民俗項目的開發予以足夠的資金支持,還要加大資金監管力度的。
(四)民俗旅游宣傳不到位
一直以來,黑龍江留給大眾的旅游印象一直都是冰雪旅游圣地以及避暑圣地,而對民俗旅游這一塊知之者甚少,足以證明其對民俗文化宣傳的重視程度需要進一步加深。而對黑龍江擁有50多個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特色底蘊知之者更是少之又少,如此優渥的旅游條件沒有好好把握十分可惜,因此,為重塑旅游資源,適應旅游市場發展,對民俗旅游的開發與建設刻不容緩。
三、黑龍江省民俗旅游開發策略
(一)政府加大資金支持
政府加大對民俗旅游的投資力度,才能保證民俗旅游開發項目的順利實施。政府融資是民俗旅游項目開發的主要資金來源,只有政府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才能確保民俗旅游項目工作快速展開。同時,政府也可借助外資來進行資金整合,鼓勵企業對民俗旅游項目進行投資,在減輕政府經濟壓力的同時,為民俗旅游開發提供強有力的經濟保障。
(二)重視宣傳策劃
黑龍江的“冰雪圣地”之稱已享譽世界,值得民俗旅游項目借鑒。獨特的地理位置,多民俗聚居的優勢,是黑龍江的天然名片,只需宣傳到位,其天然所成的魅力便可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例如,可以通過電視媒體、網絡媒體、新聞媒體多方位的宣傳,提高黑龍江民俗特色旅游的知名度;也可借助交通工具,來對黑龍江民俗文化特色就進行宣傳,或者以視頻形式在電視廣告時間或人群密集地區大屏幕上進行滾動播放,增大宣傳效果;同時,還可以印發有關黑龍江民俗旅游的宣傳冊及精品視頻掛件,來進行特色民宿旅游的宣傳簡介。只有重視宣傳策劃,才能讓更多的人知道黑龍江民俗旅游區的魅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當地游覽、參觀,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在游客達到滿意的期望值的同時,進一步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一舉兩得,符合現代社會實現“雙贏”的發展目標。
(三)加強對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
民俗旅游開發除了必備的硬件設施以外,旅游從業服務人員也是民俗旅游項目中重要的一環。與其他景點參觀不同,民俗旅游對從業服務人員的要求十分嚴格,因為民俗旅游主要體現當地的人文情懷與傳統民族特色,這要求服務人員對當地民俗民風特別了解,對民族傳統文化十分熟悉,包括當地的接待禮儀與文化起源、歷史典故、飲食習慣、宗教信仰與民族禁忌等都要十分清楚,以此來滿足游客的求知欲與好奇心,使如何最好地展現當地的風土人情、民族特色,成為每一位旅游從業人員所需具備的基本專業素養。同時,專業的服務態度也是民俗旅游中一張很好的名片。所以,黑龍江旅游相關部門必須做好專業人才輸入工作,以較高的吸引力來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黑龍江民俗旅游工作中來。
四、結語
在民俗旅游開發方面,黑龍江有著獨有的優勢,同時民俗旅游也十分符合當代旅游市場的發展前景。所以,黑龍江旅游相關部門一定要做好民俗旅游的開發與建設,加大投資力度,支持企業投資,建立高品質的民俗旅游開發項目,響應國家號召,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使游客得到民族特色文化熏陶的同時,增加當地居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延斌.蒂姆·伯頓動畫電影的哥特文化[J].電影文學,2018(6):105-107.
[2]喬爽.旅游景觀中入口空間的民俗特色元素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8(1):85.
[3]馬雪松.淺析黑龍江省民俗旅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知識經濟,2012(3):115.
[4]王麗芳.淺析鄉村民俗旅游的深度開發[J].安徽農學通報,2007(11):205.
[5]唐艷紅,楊傲宇.民俗旅游影響民族文化變遷的因素淺析[J].安康學院學報,2008(1):29-31.
[6]朱桂鳳.東北地區滿族民俗旅游開發淺析[J].滿語研究,2008(1):133-136.
作者單位:
牡丹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