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藝鋒
【摘要】本文通過剖析新課改背景下個性化教學的特點,以小學生高年級作文的個性化教學為出發點,從興趣內化和個性化教學的教學動機等層次闡述了如何應對新課改下學生作文的個性化教學策略。針對目前高年級作文的一些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來確保在新政策下實現作文教學的新發展。
【關鍵詞】小學作文;存在問題;教師;個性化策略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當前小學高年級作文寫作存在的普遍問題是缺乏一定的情感,同時無話可說。針對這種情況進行剖析,主要是在日常作文教學中教師受定向思維的影響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學生寫作過程中其想象力創造力沒有得到發揮,因此造成了這種情形。基于此,教師應充分發揮作文寫作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身思維創造力的優勢,更好地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一、現階段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及寫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思維定式約束,興趣難激發
教師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基本形成思維定式。在作文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千篇一律的課堂教學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能力。
(二)自身素養不夠,創新難培養
學生自身文化素養不夠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形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學生把教學過程中的作文寫作當成一項任務,缺乏一定的興趣。在作文寫作中,教師設置題材框架,學生按部就班寫作,自身的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素材積累欠缺,情感難表達
教師教學過程中欠缺對學生平時素材積累的引導,由于缺乏一定的觀察生活、與實際生活結合的實例,在寫作過程中脫離生活實際欠缺情感,而作文中自己的內心情感因積累少卻無法表達。
(四)有效溝通缺乏,學生難重視
教師在作文批改過程中缺乏及時有效的溝通。目前教學情況下,大多數學生過度注重分數,同時由于教師修改批閱作文時間較長,因此會造成一定時間的積壓,進而受時間、分數的影響,作文并不能引起大部分學生的重視。
二、針對高年級作文寫作中的問題提出的對策
(一)激發學生情感,促進個性化發展
大多數文人墨客的名篇佳作流傳至今的緣由多是文章中存在濃厚的情感。作者通過對某件事的抒情表達感染了讀者,進一步說,大多數好的文章都情感濃郁。因此在高年級作文教學中,針對學生個性化作文的發展,首先要培養學生對待生活的濃厚的情感。
比如,在“描寫冬天”的寫作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選取一些冬天的詩詞來表達文人對于冬天的感覺。如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先讓學生了解古代文人眼里的冬天的情景。其次,通過對于冬天一些植物,例如松柏、梅花以及文人贊美松柏、梅花氣質高潔的情形,同時幫助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問學生從這些描述中得到了什么體會。再借助多媒體資源為學生展示冬天的景象,讓學生在仔細觀察中得到不一樣的體會。在這些前期準備工作完成之后,讓學生進行自己的整體情感描述,同時選取幾個最接近冬天特點的詞匯進行整理歸納表達。在此之后,教師應針對每一位學生的表達進行鼓勵表揚,并鼓勵學生創新延伸自己的思維。上述教學模式通過對冬天進行情景探討,進而延伸了學生的擴展性思維,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二)日常口語鍛煉,加強學生素材積累
學生對于語文課程的學習一般是建立在識字認字的基礎上進行書本的閱讀,然后在閱讀的基礎之上進行作文的寫作,再通過日常的作文寫作來鍛煉口語的交際能力。所以,可以清晰地看出,識字、讀書、寫作、口語的表達都是語文內容的關鍵部分,這些地方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這也說明了學生如果想要加強語文的個性化的寫作方式,就必須從這些方面進行入手準備,才能夠實現最終的效果。
比如,在將“最值得回憶的事情”這種話題作為作文寫作時,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進行文章的閱讀,再從大量的文章閱讀中選擇對自己印象深刻的兩篇代表作品——《爸爸的葫蘆》和《小小的禾苗》進行知識的傳授,使得學生對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深刻剖析,通過作者的相關詞匯感受到作者的內心情感等。這時,教師要做的不是讓學生馬上就去寫作,而是帶上以上的體會繼續閱讀文章,小組進行文章內容的探討,比如文章中作者都描述了哪些事情,作者想要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感受等。讓學生自己去感受文章中的感情,對自己選取的文章進行充分思考,可以從文章中哪一個片段入手進行深刻描寫,并且如何使用更恰當的寫作手法才能夠別出心裁。這個時候教師再讓學生進行作文的寫作訓練。
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首先進行文章的仿寫,從一篇文章的取意,一個事件是如何去描述,詞匯的組成等,慢慢教導學生開始學會一整段的句子組成,教導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寫作特點,最終的目標就是要營造自身的個性發展。
(三)創新教學過程,增加學生相互交流
1.互相評價
在學生個性化的寫作教學過程中,互相評價的方式,改變了以往教師自身意見起主導作用的弊端,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地實現學生個性化的思維發展,還能夠把學生的個性寫作方式表現出來。在互動評價的方式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經驗,進行問題的探討,如果發現有優秀的文章,可以一同交流欣賞,學生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閱讀感受,以此可以在表達的過程中,累積更多的寫作方法,并且將這些方法使用到自己的作文寫作中,這就是個性的內化和外顯過程,這對于學生的個性培養有著突出的作用。
2.展示評價
學生可以采用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各班級間的展示、發表的文章等方式,將自己的優秀寫作展示給全體師生。這些方式是對學生最好的肯定辦法,也是同學們之間最好的學習方法,是一個同學之間優勢互補的好方法。
(四)改變學生心態,培養學生寫作情感
學生的情感態度是一種相對隱化的學習狀態,是指一些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成效產生作用的因素,其中包括學生的興趣、學習動機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等。
在傳統的寫作課程中,教師大多過分注重作文的格式要求,嚴格要求學生要把作文的立意掌握清楚,這就使得學生為了單純地完成作文任務而不得已寫作,這樣很多學生就會認為寫作文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通過學生的作文本就能看出學生這一心態,完全是把寫作文當作一件不情愿的事情。對教師布置的作文寫作,常常采用消極的態度進行寫作,這樣完成的作文質量肯定是不高的。因此,要想解決學生這一積極性的問題,關鍵的一點就是進行寫作教學的革新,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作文寫作的熱愛。
俗話說,興趣是學生的老師,如果學生對這件事情失去了興趣,那么肯定也什么也做不好。在平時的寫作課上,學生往往懼怕寫作,教師應該針對這種情況,首先要求學生循序漸進,第一次先從一句話開始寫起,逐漸加大寫作量,直到最后能一段或者一篇地開始寫。指導學生可以通過寫日記的方式,將一天中發生的事情,對自己產生印象深刻的事情,以及自己想對自己說的話等等,可以幫助學生減輕標準,要求日記的形式可以隨意,主要是培養學生能夠將日常的感受寫下來。這樣逐漸的,學生就會獲得成就感,就能夠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
總之,在高年級的語文課堂寫作中,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突出學生的寫作個性,采取以學生為主導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采用情感閱讀、閱讀與寫作結合等方式進行學生個性寫作的培養,通過日積月累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王賢.淺談小學生個性化作文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8(28).
[2]常承曦.淺談作文教學如何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J].學周刊,2018(10).
[3]王建平.信息技術背景下創新小學作文教學的指導[J].學周刊,2018(7).
[4]吳迪.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先導式教學改革實施對策[J].成才之路,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