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摘要】小學低年級的教學是一個特殊的存在,由于低年級學生處于生理和心理發(fā)育的啟蒙階段,常規(guī)的一些教學方法并不能有效地解決低年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觀察能力弱、主觀能動性差的問題。但是如果針對性地采取看圖寫話的教學方法,將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看圖學習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質(zhì)量和教學效果。本文立足于低年級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針對性提出看圖寫話的教學方法,以供借鑒。
【關(guān)鍵詞】小學;看圖寫話;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對于語文課程而言,低年級的學生詞匯量積累少,導致語言表達能力與寫作水平較差;數(shù)學課程由于概念原理等知識內(nèi)容比較抽象,而小學生邏輯思維與抽象思維發(fā)展尚不完全,所以學習數(shù)學的難度較大。為了解決問題,我們采取了看圖寫話的教學方法,希望通過數(shù)形結(jié)合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學習進步和成長。
一、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過程中問題的產(chǎn)生原因及探析
(一)注意力不集中,觀察能力薄弱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尤指一到二年級的學生)上課的最明顯特征就是喜歡動,這跟他們活潑好動的發(fā)育年紀密不可分,雖然小學生好動無可厚非,但是由于是在課堂這種特殊場合,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好動習慣,勢必會影響其課堂效果和聽課效率。但是學生自控能力較弱,寄希望于學生自己約束自己明顯是行不通的。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教師在講授文本內(nèi)容時,尤其是涉及觀察圖形解答問題時,注意力的分散導致觀察過于片面和直接,不能夠領會圖片想要表達的寓意,最終導致觀察能力的薄弱。
(二)詞匯積累少,練習頻率低
低年級學生由于接觸語文課文時間不長,能寫和會讀的詞匯比較少,這也是為什么小學一到二年級語文課本都有拼音注釋的原因,目的就是要增加學生的詞匯量。但盡管如此,小學生詞匯量積累少的問題依然還是比較突出。詞匯量積累少的一部分原因還來自于寫作練習頻率低的緣故,這也是教學過程中實實在在的問題。練得少,所以寫出來的文章通常語病多多、順序混亂、詞不達意,最終導致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寫作水平較低。這種影響蔓延到數(shù)學課程里,就會使學生無法充分理解題目內(nèi)容,與原題本意出現(xiàn)偏差。
(三)教師備課不足、理解不深入
無論是給學生講授語文知識還是給學生講數(shù)學內(nèi)容,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會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本想給學生多傳授一定知識,但是又怕學生消化不了,無法接受。之所以會有這種感覺,在筆者看來,主要還是教師課前備課不足,缺乏對小學生教學方法的理解認識,沒有意識到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而教師要起到主導的作用。如果教師備課時充分意識到學生課堂作用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就不會產(chǎn)生這樣的問題。
二、小學低年級看圖寫話教學方法的研究策略
(一)利用數(shù)形結(jié)合增強對概念的理解
毫無疑問,數(shù)學概念常常是數(shù)學教學中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也是學生開展更深入學習知識和學習實踐的重要切入點,但是概念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通常是教學課堂中的教學難點。但是如果小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概念,就無法應用概念進行練習。那么如何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呢?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將概念變成具體可觀的圖片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學生能夠通過可視、可感、可解的“形”實現(xiàn)知識遷移,進而對抽象的“數(sh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數(shù)形結(jié)合將有效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
例如,在教授“乘法運算”文本內(nèi)容時,學生對“乘法”這個概念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所以教師在教授“乘法運算”之前,應該先幫助學生理解乘法的概念。如,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首先,教師應該先展示五個梨子,然后再播放出五個梨子,并提醒學生注意觀察,之后再播放第三組、第四組梨子(每組五個),然后讓學生數(shù)出屏幕上有多少個梨子,并觀察有幾組梨子,它們有什么規(guī)律。教師引導,如果要10個梨子,就在多媒體上展示5+5的圖樣;如要15個梨子,就展示5+5+5圖樣。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入“乘法運算”的概念,將圖樣轉(zhuǎn)換成5×2和5×3的形式,幫助學生從具象思維轉(zhuǎn)變到抽象思維,對乘法概念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
(二)利用看圖寫話教學增強學生對題目的理解
要進行題目的解答,首先就得理解題目的意思。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想要完全理解題目往往具有很大難度,如果沒有教師的合理引導,學生做題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打擊。對題目的理解,需要學生具有較好的文字儲備和語言理解能力,這一點就涉及語文教學了。因此,教師需要在日常的教學中有意識地采用“數(shù)形結(jié)合”的教學思想,通過將題目的抽象形式轉(zhuǎn)換成具象的形式,看圖讀懂題目,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題目要求,提高答題的準確率。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有這么一道題,木匠手里1根長竹,鋸1段竹節(jié)需要2分鐘,那么請問鋸4段竹節(jié)需要幾分鐘。由于受到慣性思維和直觀意識的影響,很多學生可能會說是8分鐘,這是學生直觀思想的結(jié)果。當學生知道自己答案錯了之后會很迷惑,為什么是6分鐘而不是8分鐘。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通過多媒體以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甚至可以采用動畫的效果把鋸竹節(jié)的過程演示出來,這樣就能使學生通過觀看圖畫理解題目的含義,從而很好地理解題目。
(三)抓住圖片細節(jié),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
“看圖寫話,就是引導學生在觀察圖畫的基礎之上,發(fā)現(xiàn)與挖掘圖畫當中所呈現(xiàn)的內(nèi)容,讓學生組織語言將圖畫中的內(nèi)容通過文字敘述的形式加以表達。”所以如果要求學生從圖片中獲取相關(guān)內(nèi)容,并以語言或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那就需要對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行培養(yǎng)。但是學生由于認知能力以及知識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約影響,當面對一幅圖畫時往往無從下手,不知道該怎樣通過組織語言,以何種順序用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來。我們可以通過舉例子,來幫助學生提高看圖寫話的能力。
比如有這樣一幅畫,畫面的內(nèi)容是在一片綠草紅花的草地上,有一個小女孩準備伸手去采摘一朵鮮花,背后有一個中年人做出禁止的動作阻止女孩采摘鮮花。針對這么一幅圖,首先,老師要引導學生有順序地觀察圖畫,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理清圖畫中的人物故事。觀察的方式可以從上而下,也可以從左至右,反正就是要將圖片的內(nèi)容觀察清楚。其次,引導學生在觀察圖片第一遍的基礎之上認真細致地再觀察一遍,觀察重點是將學生的觀察視線轉(zhuǎn)移到細節(jié)上面來,比如小女孩采花的動作、大人的動作,在教師不做提示的情況下學生自己觀察他們在做什么。最后,組織學生通過簡短的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來,并談談自己的看法。通過這樣的認真仔細觀察,學生在寫話的時候就可以做到言之有序,可以將一幅圖或者多幅圖連貫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四)提高習作的練習頻率
看圖寫話對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采取的方式也有很多種,只要練習的次數(shù)多了,才會下筆有神,妙筆生花。
比如拓展繪本閱讀。繪本通常主要以圖畫的形式講述故事的內(nèi)容,主要針對年齡較小的兒童,對小學低年級的同學很實用。鼓勵學生看繪本,就是培養(yǎng)學生看圖寫話的能力,讓學生通過圖畫來感知故事的寓意,只要選擇合適的繪本,就能為孩子的看圖寫話奠定良好基礎。
又比如開展故事會,通過講故事的活動形式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和寫作水平。故事內(nèi)容可以自由選擇,故事的來源可以是書上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發(fā)生的有趣的生活趣聞。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鍛煉學生口述能力,對于寫話起著重要作用。
三、結(jié)語
學看圖寫話習作教學是小學低年級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對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理解應用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等發(fā)揮重要的價值。只要教育者正確認識看圖寫話的教學價值,充分認識到看圖寫話的教學意義,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想象力和觀察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學梅.看圖寫話習作教學策略的分析[J].閱讀寫作·學周刊,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