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丁子
【摘 要】中國民族聲樂主要融合了我國傳統聲樂以及各個民族的音樂文化,同時還融合了西方古典音樂文化元素,這促使中國民族聲樂的表演形式也豐富多彩。但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民族聲樂也需要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本文將對中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文化基礎與多元化發展的必要性展開分析,進而對中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途徑提出見解。
【關鍵詞】新時代;傳統聲樂;中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J616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9-0070-02
一、中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基礎
(一)中國具有多樣的民族音樂財富。豐富多彩的各族文化是中國民族聲樂發展取之不盡的源泉,同時還為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國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傳統。各民族在長期的碰撞、融合過程中形成了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內在關系。各民族具有調式、節奏、配器、旋法各不相同的聲樂傳統,多樣化的民族聲樂傳統,為中國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各族聲樂元素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也使得中國民族聲樂具有整體性和包容性。
(二)中國擁有燦爛的傳統聲樂遺產。中國傳統聲樂包括戲曲音樂、民歌等形式。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卷》記載,目前我國有317個戲曲劇種及200種以上的曲藝,這些戲曲唱腔蘊含著許多自成一派的發聲、運氣技巧,值得民族聲樂借鑒。戲曲還是一門綜合性、程式化的傳統聲樂藝術形式,戲曲將音樂、舞蹈、戲劇表演等多門藝術形式結合,其規范化的唱、念、做、打演出形式,也可為民族聲樂所吸收。中國民歌包含山歌、小調、勞動號子等,全國各地的民歌也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是中華民族珍貴的聲樂藝術財富,也必將為中國在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中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必要性
(一)多元化是民族聲樂延續和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民族聲樂是從傳統中走來的藝術瑰寶,其蘊含著深厚的藝術能量,具有很高的傳播、傳承、發展價值。在民族聲樂的發展道路中,有的民族聲樂藝術家堅持以民歌演唱方式為根基,有的以戲曲唱腔為根基,還有的嘗試采用美聲唱法來演唱中國風格的歌曲,引發“土洋之爭”。正是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多元化文化指導思想下,不同風格、不同派別的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家互相學習、借鑒,使得民族聲樂發展成一門兼具藝術性、民族性與科學性的藝術形式,受到民眾的喜愛。
進入現代社會,中國民族聲樂的傳承不僅要留住其精髓,更要和時代發展相契合,使其擁有更強的生命力和更高的藝術魅力。當今世界,信息高速傳播,文化發展日新月異,人們對不同的文化形式都有了很高的欣賞與理解能力,也更加樂于接受各種打破傳統、存在差異性的文化內容。因此具有創新性、多元性的文化形式才能在當今世界得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就對民族聲樂提出了多元化發展的要求,為了更好地推廣民族聲樂,讓民族聲樂在漫長的歷史中更好地傳承與傳播,多元化是民族聲樂傳承和發展的必經之路。
(二)民族聲樂多元化有利于滿足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有利于滿足不同年齡層次受眾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出生于20世紀前半葉及中葉的群體多為民族聲樂的忠實愛好者,收聽民族聲樂經典歌曲、觀賞民族歌舞片或歌劇,甚至參與民族聲樂演唱的熱情很高。但他們也對當代民族聲樂部分大型作品過于陽春白雪,難以傳唱、參與的現狀不滿,從而產生當代民族聲樂缺乏經典作品的成見。因此,民族聲樂應當在作品創作、唱腔等方面多元化發展,既要在藝術水準上嘗試突破,也要創作適合聽眾演唱、傳播的作品。
當今的新一代人群生在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藝術品位趨向于個性化和多元化,對藝術有獨特的理解力和感知能力,因此他們往往不拘泥于欣賞單一類音樂形式。這種多元化的審美觀念對民族聲樂的發展是機遇也是挑戰。民族聲樂固守傳統的音樂形式可能面臨市場的逐漸流失,民族聲樂兼容并蓄、多元化發展、創新發展才可能跟上年輕一代的審美需求變化。
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有利于滿足不同文化背景下聽眾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不僅要考慮跟上不同年齡層次民眾的文化需求,還應考慮不同文化背景下民眾的文化需求,即讓民族聲樂“走出去”,不僅被全國各民族人民喜愛,也應該讓世界了解中國民族聲樂,拓展民族聲樂的發展空間,展示民族聲樂的生命力,促進民族聲樂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礎上吸收其他民族的音樂元素,使得民族聲樂與世界文化進行融合,發展民族聲樂的新風格。
三、中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途徑
(一)民族聲樂教學方式多元化。民族聲樂演唱教學中應重視中國傳統、民間聲樂基礎的培養。我國傳統、民間聲樂藝術本身就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唱腔十分豐富,風格十分多元,是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重要創新驅動力。目前民族聲樂教學缺乏傳統戲曲基礎教學,對民歌的學習也多停留在聲樂技巧、咬字吐字等方面。面對民族聲樂需要多元化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從聲樂人才的培養階段,就應當加強戲曲、民歌等民間聲樂藝術的學習,掌握其唱腔、旋法、韻律、方言發音規律、潤腔加花技巧,以此作為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基礎。
在聲樂教學中借鑒融合也是民族聲樂教學多元化的途徑。其他各種唱法中具有科學性、創新性的地方,民族聲樂學習過程中也可以借鑒,如美聲唱法具有更通透的發聲通道,流行唱法具有充滿激情、注重即興表演能力等演唱方式。在保證民族聲樂風格的基礎上,可以將這些唱法的部分技巧融入民族唱法中,從而豐富民族聲樂,使之更加多元化。
(二)民族聲樂傳播方式多元化。民族聲樂可以通過傳統媒體擴大傳播的深度。在中國民族聲樂與媒體融合的過程中,第一步就需要與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相融合,因為傳統媒體在現代社會信息傳播過程中還占據著較為重要的位置。在與傳統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電視播放、廣播播放等方式將優秀的中國民族聲樂作品呈現給受眾。同時,在電視或廣播節目中可以將中國民族聲樂的多樣性向現代人們進行展示,如制作中國民族聲樂專題節目,在開辦節目的過程中可以邀請國內優秀的民族聲樂人來參加節目,談一談聲樂人自身對于民族聲樂的理解以及感受到的民族聲樂魅力。
民族聲樂可以通過以網上應用程序為代表的新媒體擴大傳播廣度。目前民族聲樂還沒有充分運用網絡新媒體這一傳播方式。網絡是信息傳播速度最快、民眾獲取信息最直接的傳播方式,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微博、微視等向人們展示中國民族聲樂的特點與魅力,同時讓優秀的民族聲樂作品登上各大音樂平臺,例如QQ音樂、網易云音樂,并在各大音樂平臺上建立中國民族聲樂板塊,這樣就可以方便人們搜索或欣賞,讓更多人了解民族聲樂。
四、結語
通過以上對中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分析,目前民族聲樂走上多元化的發展道路是必然的,是民族聲樂在時代趨勢影響下的有效發展策略。在多元化發展的過程中,就需要民族聲樂相關人員不斷將民族聲樂的呈現形式作出改變,同時還需要將多元化的思維融合進民族聲樂的實際教學中,讓中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的目標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高旖.論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的有機結合[J].北方音樂,2018(12).
[2]胡愛華.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發展[J].北方音樂,2016(11).
[3]李琳琳.談美聲演唱對民族聲樂教學的影響[J].音樂生活,2018(9).
[4]李姍姍.中國民族聲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J].中國民族博覽,2018(12).
[5]劉輝.關于民族聲樂的文化定位問題[J].中國音樂,1998(1).
[6]劉輝.關于民族聲樂的文化定位問題[J].中國音樂,2006(1).
[7]孟妍.關于中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研究[J].藝術研究,2018(2).
[8]任羽.民族聲樂藝術的民族性探析—以表演演唱為例[J].黃河之聲,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