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姆初
摘 要:蘇聯教育家阿爾金曾說過,“游戲是兒童的心理維生素”。這種比喻多么恰如其分,就像人類離不開維生素一樣,孩子們也離不開游戲,他們在游戲中成長,汲取生命的養分,不斷地充實提高自己,即使在游戲中筋疲力盡,他們也樂在其中,游戲的樂趣往往讓他們流連忘返。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一書中有明確的說明,孩子們的性格特點很大程度上是在游戲中塑造的,必須做到“注重幼兒學習發展的全面性;因材施教;全面理解幼兒教育的特點;提高幼兒們的學習品質”。
關鍵詞:游戲化情境 幼兒 提高策略
一、在游戲中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
很多老人都說:“會玩游戲的孩子比較聰明。”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會玩游戲,就證明孩子的學習能力強,“聰明”是指孩子們在游戲中獲得了能力的提高。在孩子們進行游戲的過程中,我們就能發現他們的成長進步。我非常注重孩子們的游戲整體性,希望孩子們能在游戲中釋放天性,展示自我,下面我就將自己進行的游戲整體性的觀察做一個描述。
今天的活動主題是在小舞臺上表演節目。好多小朋友們都躍躍欲試,拿著自己的道具迫不及待地想上臺表演,有的孩子們拿著迷你麥克風要唱一首兒歌,有的孩子們穿著漂亮的裙子要表演跳舞。這時候我看到李子璇(化名)小朋友在臺下悶悶不樂,好像心情很不好的樣子,在臺上正興致勃勃的杜曉琪同學看到了,揮舞著手臂對他說:“一起來玩吧,我們跳個孔雀舞!”李子璇聽了猶豫了下,便來到了舞臺,“舞蹈家們”看到有了新的伙伴,都開心地鼓起掌來。不開心的李子璇也被大家的氣氛所感染,投入到愉快的活動中來。
作為幼兒老師,必須給孩子們足夠的機會去表現自己,孩子們也許表現得比我們所期待的還會更好。在以后的活動策劃中,我們要時刻的關注活動的整體性,讓所有的孩子們都參與進來,尤其是那些欠缺自信、比較靦腆的學生,要讓他們融入大集體中,在活動中增加自信,最后成為積極向上的好孩子。
二、在游戲中充分考慮孩子們的個人情況
在一次戶外活動中,我要求孩子們在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學習走梯子,趙西晨(化名)小朋友由于膽子小,不敢走,在一旁偷偷地哭泣。我便安排別的小朋友拉著他的手一起走。在一番心理斗爭后,他決定試一試,站在平衡木旁邊,他又有些猶豫了,我大膽鼓勵他和別的小朋友一起走,慢慢地,他一步一步地往前走,盡管走得很慢,顫顫巍巍,但是他仍然堅持走完了。在第一次的成功感召下,他又主動站到了排隊過梯子的隊伍中,勇敢的又來了一次。
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缺點,而且在不同的成長階段他們的表現是不同的。所以,對于老師而言,就必須平等地看待每個孩子,尊重他們個性,發現他們的優點,因材施教。
三、在游戲中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
幼兒的學習和游戲需要陪護人極大的耐心,因為幼兒的求知欲強,而且喜歡重復性的游戲環節,比如幼兒喜歡玩橡皮泥,他就可能連續玩很多天,但是卻每天都捏出來不同的造型。因此,老師們要耐心觀察孩子們的游戲環節,找到孩子的學習方法和個人優點,下面的這個例子更能體現該觀點:
在今天的區角時間,孩子們興高采烈地來到了自己的區角,蘇建新、程紫宸、張祥瑞等一起玩起了過家家,可是不一會兒他們就發生了矛盾,原來是蘇建新、程紫宸兩個小朋友都吵著自己當爸爸,不愿意當媽媽,兩個人誰都不想讓。我便問兩個小朋友,為什么你們都想當爸爸?兩個小朋友幾乎同時說,我喜歡爸爸,就要當爸爸,爸爸陪我玩賽車游戲,陪我踢足球。這時候我就有些明白了。在家庭里,一般都是爸爸來陪小男孩玩耍,搭積木,開賽車等,而媽媽主要在生活上照顧他們。如果我對小女孩問,最喜歡的人是誰,大部分的小女孩都會回答是媽媽,這就是男女小朋友之間的性別差異,也是老師在游戲環節設置和學習引導中必須重視的。
四、在游戲中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曾提出“最近發展區理論”,很多時候為了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會創造性的向孩子們提問,其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孩子們仔細觀察和認真思考,其次也是為了讓孩子們多發問,多求知。在某次的戶外活動中,李然然和周旭小朋友兩人合作搭水管,我問道:“周旭,你們這是在做什么呀?”“我們想要做一個跑起來很快的滑板車。”我接著問道“那一定很有趣,可是你們知道如何搭嗎?”周旭回答:“我們已經想好啦,要這么搭……”說到開心的地方,周旭手舞足蹈,邊說著,他們倆動起手來開始搭滑板車,一小會兒的工夫,滑板車就已經有模有樣的了,周旭小朋友開心地向別的小朋友炫耀了起來,“你們看,這是車頭,這是車尾”。他將自己做好的滑板車劃了起來,嘴里還嘟囔著要加速。這時候我在旁邊細心地提醒道,如果加上幾個輪胎這個滑板車一定能快。聽了我的建議,兩個小朋友很快就找來了四個短一點的水管,兩兩成對分別放在滑板車的前面和后面。在他們的改進下,滑板車滑得更快,也更漂亮了,全班同學都興奮了,兩個小朋友更是開心不已。
為了培養孩子們發散思維和熱愛思考的好習慣,教師們要在日常的游戲環節設定中創造開放性的情景,讓他們發現問題,并且開動思維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