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蘇梅
摘 要:在德育過程中,教師只有從學生的立場出發,因地制宜展開教學,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的真正價值。文章探討基于學生立場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指出教師要觀察學生日常表現,選擇典型案例開展教學;要根據學生興趣變化,設計趣味活動促進理解;要依據學生實際需求,引導個性表達推動成長。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興趣;成長
中圖分類號:G623.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8-0015-01
在具體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本身在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方面都與成人有著一定的差異,如果教師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教學,會讓學生感到無法適應。因此,從學生立場出發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考慮到學生對很多“大道理”的認識比較困難,因此通過舉例子的方式促進學生理解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法。然而“如何舉例子、舉什么樣的例子”卻是值得教師認真思考的一件事情。如果教師舉的例子脫離實際,盡管這一例子的“名聲”很大,也很難讓學生接受。為此,教師在舉例時可以盡量選擇與學生相關的案例,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甚至可以通過觀察周邊同學的方式來尋找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案例,讓學生感受到這一案例與自己的相關性,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對這一案例展開思考與反思。
例如,在講授“我們的公共場所”(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明白保護公共場所環境的重要性,從上課前幾周就開始觀察班級同學的一舉一動,將其記錄下來。在上課前,教師給學生舉了一個例子:“最近我發現在咱們學校的衛生間,經常會有一些同學洗完手后不關水,水龍頭里的水嘩嘩往下流,但有一位同學連續幾次看到這種現象都會主動過去關上。我一直都奇怪,為什么每次水龍頭沒關他都能遇上,后來我才知道,這位同學已經養成了一個好習慣,就是上完廁所都要在門口停一會,看到所有水龍頭關上才走。大家覺得他的習慣好不好?”教師給學生們舉了一個與他們有著緊密聯系的案例,拉近了學生與案例的距離。這樣,能讓每個學生從這一案例中認識到“保護公共水資源”的重要性。
很多教育工作者都認為“適當在課堂上開展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活動”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卻無法將這一工作做得十分到位。一方面,有的教師為了盲目地追趕教學進度,放棄了開展教學活動的環節;另一方面,有的教師盡管能夠開展一些教學活動,但教學活動內容與學生的自身興趣點不統一,導致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致不高,同時活動結束后對活動內容的反思欲望也不強。為此,作為德育教師,應盡量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能真正從教學活動中受益。
例如,在教學“垃圾不亂扔”(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時,為了引導學生正確進行垃圾分類,教師制作了兩個漂亮的卡通垃圾箱貼在黑板上,分別是可回收垃圾箱和不可回收垃圾箱。然后教師分給每個小組一個小信封,里面是生活中常見的垃圾照片,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將垃圾進行分類。這時,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熱火朝天,時不時還產生了爭辯,如煙頭怎么處理,放進不可回收垃圾箱會不會產生火災等。在爭辯中,在動手實踐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學會了垃圾分類。教師運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能促進學生自身能力的發展。
在開展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根據學生立場制定對應的教學目標,而且要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將自己的觀點分享給其他同學。同時,教師要通過不同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很好地將自己對某一知識的認識表述出來,進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
例如,在講授“假期有收獲”(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時,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主題任務:“用幾句話來說說自己假期的收獲。”教師見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去表達,便開始進行引導。教師:“假期里你覺得最快樂、最有意義的事情是什么?可以拿著你課前準備的照片來交流。”學生A拿著假期自己爬到山頂后的照片說:“堅持爬到山頂,一覽眾山小,我為自己感到驕傲。”學生B舉著自己參加夏令營的照片說:“雖然特別熱,流了很多汗,皮膚也曬黑了,但是我覺得自己更帥了。”可以說,這樣的交流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總之,在學生道德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想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一切從學生立場出發是一個重要的原則。首先,教師只有堅持學生的立場,才能讓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變得更近。其次,教師只有從學生的立場出發,才能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加入到各種活動中。最后,教師只有從學生的立場出發,才能更好地通過引導獲取每個學生對于某一問題的看法。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只有做到從學生立場出發,舉恰當例子、設計適合學生興趣的活動、做積極正確的引導,才能真正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史小玲.回歸兒童立場的品德教學[J].中國德育,2015(24).
[2]王靜娟.立足兒童立場,構建小學品德拓展性課程[J].浙江教育科學,2016(03).
[3]王蕓.小學品德課堂教學實效性研究[J].文教資料,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