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時代下,提高小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就要不斷培養小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增強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引導他們樹立科技創新意識,加強小學生的科技創新教育,為國家的發展創新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關鍵詞:新時代;科技創新;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2-008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2.072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時代賦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新的要求。近幾年,學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提高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方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條途徑。
創新意識是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的前提,有了創新意識,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完成某一項創新活動。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增強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會不斷得到提高。
在小學階段,很多學生不明白什么是創新,這就需要教師從創新的概念說起,讓學生明白創新的基本含義,平時引導學生多做一些科技小制作、小發明、小創造,寫一寫科技小論文,畫一畫科學幻想畫等等,這些方式都是提高學生科技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平時學校也要多開展一些關于科技創新方面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相互學習別人的優點,從中受到啟發,提高科技創新的興趣,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科技活動中來。學生在科技活動中不斷學習,不斷反思,自己慢慢就學會了創新。這樣,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不斷創新,不僅能讓學生學到新知識,而且能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小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喜歡動手去實踐,喜歡去探索周圍的世界,學生探索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對創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當學生看到通過自己努力制作出的科技創新作品時,就會充滿成就感和自豪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同時也能對周圍的同學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用,讓周圍的同學對科技創新產生興趣,并積極參與到科技創新活動中去。因此,要想讓學生對科技創新產生興趣,教師就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對科技的探究欲望,及時發現學生創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困難,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生活是問題的源泉。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學生發現生活中不夠合理的部分,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也是一種創新。
學生的創新思維往往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從實際生活學習中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去創新。教師在創設問題時不應僅僅局限于教材本身,也要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科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科技實踐活動中多動腦、動口、動手,充分發揮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動手操作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也是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加以領會、鞏固、運用、創新最有效的手段。教師平時可以給學生多準備一些材料,讓學生通過材料設計出自己的創新作品。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準備手帕、細繩、小剪刀等,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一個降落傘。學生先把細線剪成四條長度相同的線,然后用膠帶把四條線分別粘在在手帕的四個角上,再把四條線的底端用膠帶粘在一起,最后在底端粘上一小塊橡皮泥就可以了,小小降落傘就做好了。當然,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設計出更有創意的降落傘。
各級各類比賽是激發學生科技創新的動力。不同層次的比賽也能有力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求知欲和創新意識。學生為了在自己的比賽項目中能夠取得滿意的成績,就會不斷地鉆研相關科技知識。學生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也是一個不斷提升自己的過程。同時如果學生在各級各類比賽獲獎后,不僅可以提升學校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還會讓學校更加重視科技創新教育。比如,淄博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山東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山東省中小學生創客大賽等等都是非常值得參加的比賽活動。經常參加這類科技大賽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興趣,還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科技創新能力。在各級各類科技比賽活動的激發下,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斷增強,學校的科技教育工作也會蓬勃發展。
學生的創新作品離不開教師的評價,學生的創新需要教師的引領,只有得到正確的評價,學生才會在創新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教師在評價學生作品時要從學生的角度去欣賞學生的作品,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小學生的科技創新作品。學生的作品在哪些方面需要改進,教師就要及時提出建議,做學生的引路人。
參考文獻:
[1]董向東.科技創新能力培養路徑探析[D].吉林大學,2008.
[2]王東菊.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J].人才開發,2001(2).
[責任編輯 杜建立]
作者簡介: 李培(1984.6— ),女,漢族,山東淄博人,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科學教學、科技創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