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潔
摘要:“校中廠”作為現代職業教育產深度校企合作的產物,在教學實踐、科研轉化等方面表現突出,但作為學校與企業共同投資建設的經營主體,面臨產權歸屬、成本分攤、績效考評等方面的問題,本文就這些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若干解決建議。
關鍵詞:校中廠;財務管理;績效考評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6-0285-01
“校中廠”作為“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創新模式,滿足了學校實踐教學需求,為企業提供技術儲備人才,同時,可產出市場需求的產品,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如何引入現代企業管理體系,保證校企互贏,讓擁有“實訓基地”和“生產基地”雙重身份的“校中廠”得以持續發展成為高職院校面臨的產教融合難題。
一、“校中廠”創辦中的財務問題
1.財務管理混亂
“校中廠”創辦之初,往往是高職院校提供場地和實訓設備,企業提供相應的生產設備、技術人員,同時根據學校實訓要求與市場需求,整合學校資源,形成集實踐教學與生產經營于一體經濟實體。高職院校作為行政事業單位,其資產屬于非經營性固定資產,若要創辦經濟實體,則需要將非經營性國有資產轉為經營性國有資產,評估資產價值,重新劃分資產所有權、使用權和經營權的擁有者,部分學校投入“校中廠”建設的資產依舊在學校賬面反映,相關的磨損折舊費用全部由學校承擔。
收入分配方面,學校創辦“校中廠”的初衷均在優化人才培養模式、解決學生實踐實習的問題,但作為具有生產功能的“校中廠”,可以生產出合格的市場產品,帶來經濟利益,因多數學校的“校中廠”并未注冊公司而是作為企業的生產基地組織生產經營,收入費用全部劃歸企業,有實際出資行為的學校很少參與“校中廠”的利潤分配。
“校中廠”生產經營缺乏預算控制或只考慮校企單方情況,由校方編制則通常沿用學校預算編制方法,以上一年度數據為基礎,根據環境變化為基礎做適當調整,忽略企業對銷量、產量、利潤等指標的增量要求,由企業編制則多偏重于滿足企業股東要求的投資回報率,導致承擔教學任務“校中廠”無法完成各指標的增量。
2.績效考評體系不合理
“校中廠”作為校企合作共建的生產經營單位,必須兼顧學校的社會效益需求和企業的經濟效益需求,其績效考評體系需要在教學實踐與生產經營兩者中尋找平衡點。國內職業院校的“校中廠”的功能較多傾向于教學實踐,績效體系圍繞教學實踐工作完成度開展,實習學生的考核標準與企業標準相去甚遠,合作企業的經濟訴求得不到滿足,最終導致“校中廠”的建設出現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
二、“校中廠”財務問題對策探究
1.成立獨立法人單位,加強財務監督管理
學校創辦“校中廠”時,應將投出固定資產按相關規定,由非經營性固定資產轉變為經營性固定資產,國家擁有該資產的所有權,學校擁有該資產使用權,經營權歸“校中廠”所有,聘請外部資產評估團隊,合理評估投出資產的公允價值,核定初始投資額,由此確定學校在“校中廠”中的占股比例。利潤分配方面,校企雙方按持股比例,對剩余價值進行分配。
“校中廠”作為獨立法人單位,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派出人員成立董事會,聘請職業經理人對“校中廠”進行日常管理,企業重大經營決策需由董事會表決通過,實現“校中廠”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建立健全財務會計核算制度,進行獨立財務核算,學校賬面將不再反映投出資產的后續費用支出,同時,對于“校中廠”所占用的非出資部分資源,應支付公允的對價給學校,學校按出資比例參與最終的利潤分配。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對籌資投資及生產經營關鍵節點進行把控,聘請外部審計人員,從“校中廠”內部控制著手,深入內部生產管理流程,對內部控制系統進行評價,尋找薄弱點,及時改進內部控制體系,確保國有資產的投放安全和效益。
因為“校中廠”需要犧牲部分生產能力滿足實踐教學要求,同時每年實習學生人數存在波動,在預算編制方面,無法完全比照純粹生產經營性主體,可采用滾動預算法以學生實習周期為節點對“校中廠”的業務進行滾動預算。
2.建立完善的績效評價體系,平衡校方訴求和企業訴求
科學合理的績效考評和激勵機制是“校中廠”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校中廠”的績效考評體系需充分考慮校企雙方的訴求,保證社會效益的同時兼顧經濟效益。可采用平衡記分卡績效考評模型,校企雙方共同制定發展戰略,以該發展戰略為核心,考慮教學成果轉化比例和學生的生產能力,制定符合“校中廠”自身特點的財務、顧客、內部業務流程、學習與成長4個維度的目標和評價指標。顧客和內部業務流程維度評價結果為依據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校中廠”生產能力和獲利能力,學習和成長維度重在對學生成長度進行評價,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財務維度促進“校中廠”管理體系變革、完善內部控制,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思維,多元化籌資渠道,強化資本運營能力,彌補因完成教學任務而犧牲生產能力造成的損失,解決“校中廠”建設中因投資報酬率低等原因造成的學校“熱”、企業“冷”的問題。
三、結語
“校中廠”作為深度校企合作的新興模式,在科研成果轉化、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企業生產技術水平提高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同時,也因校企雙方對教育的準公共產品性質認知不足產生了諸多問題,制約了“校中廠”的可持續發展。聘請專業的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引入現代企業管理思維、完善財務核算監督制度、制定科學績效評價體系,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