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娟
【摘要】在國家大力推進職業教育的同時,職業教育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可是德育教育凸顯的問題層出不窮。因此,德育教育的現狀是淡化了生活層面的內容,演化成知識教育,強調對認知、記憶等的訓練和培養,缺失與學生真實生活的結合。這必須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從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職業院校的德育教育。
【關鍵詞】德育教育;實效性;現狀;途徑
素質教育的本質是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和社會亞文化環境的影響,素質教育并不像我們想象得那么順利,尤其是德育教育現在面臨著一個無奈的局面:學生難教,德育實效性低。這就對學校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育人為本,德育為先。
一、高校德育教育的現狀
要有效開展德育教育,必須充分認識到高校德育教育的現狀,只有清醒地分析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實效。目前高校德育教育具有以下特點。
(一)個人理想和道德的淪喪
理想和道德的淪喪其實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最大危機。現在的學生不可避免地被社會大熔爐所影響,從而出現了信仰缺失、不講道德、不講禮儀等不良現象。不少學生胸無大志,貪求安逸與享樂,好吃懶做,目無尊長,破壞自然,對老師忤逆……這樣的學生在高校不在少數。
(二)缺乏團結和信任
心理健康面臨巨大挑戰。良好的道德教育應該是將學生的價值觀、道德觀、思維方式和心理素質與外界社會完美結合起來的成果[1]。其中,健康的心理是良好道德的必備素質。當今學校,多數學生為獨生子女,據了解,這些學生在學習上的厭學、人際交往上的懼怕與嫉妒、個性與性格的自卑、個體發展方面的逆反心理及社會適應方面的生活恐懼癥等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有的學生心理相對閉鎖,加之父母對其期望值過高,片面要求學習成績而忽視道德教育等,不可避免地造成他們出現某些心理障礙。
(三)追捧時尚,誤解愛情
如今學生的愛情觀是“只要曾經擁有,不要天長地久”,在校園等公共場合隨處可見親吻摟抱、搭建愛巢的痕跡,傳統意義上認為的低俗行為在他們心目中演變成了眾人追逐的“時尚”。
(四)追求個性,以丑為美
學生們把言語出格、奇裝異服視為“個性”,從而在校園中引領了一股所謂的“潮流”,無形中遮蓋了傳統意義的美,不利于校園文化的建設。
二、職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途徑
很多時候,家長將老師看作學生人生的導師,將學生的一切交由學校負責,學生的一切錯誤都將是老師的過失。可是在社會發展的今天,受多元化思想的影響,學生已越來越多地從社會、家庭、伙伴等多渠道獲得并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模式。
(一)家庭教育
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說過:“學校教育是主體,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外部環境、補充和擴展,而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基礎。”[2]家庭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是直接的,是與孩子人生成長道路息息相關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說的正是這個意思,父母是孩子的影子,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們的點點滴滴。所以在德育教育中,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積極性,要正確引導家庭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發揮出巨大的潛能。邀請家長走進校園,參加觀摩活動。因為在職業院校,我們很容易看到很多孩子縱然學習成績不佳,但是在其他方面很優秀,如唱歌、書法、主持等等,邀請家長到校觀摩,使家長看到孩子們優秀的另一面,給予他們肯定。
(二)學校教育
繁雜的社會現象、多元化的思想以及多樣的生活方式導致人的道德觀念多樣化,這成為影響德育的重要障礙,導致了德育教研的實效性很差[3]。認真研究和學習其他院校德育教育的成功經驗和基本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教育,對職業教育的德育教育改革發展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第一,加強課程建設,更新觀念。在德育課程設置上要更新觀念,必須有一個新的認識。不能一講到德育總認為是政治教育,在無形中將兩者化為等號。其實不然,政治不能涵蓋德育,德育是人性教育,它的目的是培養人的德行,而培養人的德行的目的是讓人過道德生活,并在生活中實現對善的追求,享受善所帶來的幸福[4]。從根本上講,德育和德育課程就是要教會受教育者怎么做人,做怎樣的人,凡與人相關的思想、觀念、規范,都可稱為德育。
滲透性德育課程。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教學可以產生思想,而教育形成品格,教育不能脫離教學。”新課程每門學科的三維教學目標中除了要準確把握本學科教學中“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標,還要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德育的目標和內容,這是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4]。學科的課程知識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不同學科各有側重。因此,學校要求任課教師在承擔知識傳承的同時必須承擔起德育任務,要深入挖掘學科內在的德育因素,每節課都要確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目標[5],并積極創設適合學生的德育教育情境,將德育目標落到實處。
常規性德育活動課程。每周一次的主題班會、每學年兩次的安全法制宣傳活動、每年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周、入學時的新生軍訓,這些常規性德育活動的開展形式相對固定,都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有組織地逐步落實學校德育內容的最佳途徑之一。學校將建立比較規范的活動機制,并把這些活動直接納入課程管理,以課程的規范來實施這些常規性德育活動。德育課程每學期都開設,由輔導員監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德育表現。德育課程的考核方式,考試成績占50%,平時成績占50%,平時成績由輔導員根據學生日常德育表現給予考核。
第二,在德育課程教學手段上要采用多樣化教學,不能再“滿堂灌”,不能一味地講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和觀念,用共產主義思想來統一全國人民的思想。應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特點,分階段地開設不同的德育課程。每學期都安排有德育類課程,如倫理學、心理學、道德價值課、禮儀課。德育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而良好的行為習慣、思想意識也是慢慢形成的。禮儀教育有利于提升德育的實效性,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有利于校園文化建設。學校應根據學生所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將思想性和操作性相結合,可開設必修禮儀類課程,如形體禮儀、社交禮儀、文明禮儀知識大講堂。改革整個教學過程,進行情景式教學。灌輸的缺點不在于內容,而在于方法的不合理性,當運用強迫的非理性的方法進行教學,而不考慮教育者是否愿意,是否能夠接受時,就是進行道德灌輸。教師要多設置一些情景,讓學生身體力行,親自感受,從中得益。
第三,提高德育實效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要提高德育實效,首先要更新德育觀念,弄清楚德育最根本的目標所在,并且選擇適當的內容、方法、模式等。德育過程的特殊性使得德育目的的達成要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本身的素質也是德育實施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而要提高教師的職業素質與道德修養。對于承擔德育課程的教師來說,應首先通過培訓提高自己的業務素養,多方面地學習,從而領悟整個課程體系。教師只有先做到知與行的統一、自律與他律的統一,才能更好地要求學生。教師要真正擔負起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職責,且必須把這內在動機轉化為行動,用教師道德的基本原則規范自己的言行,運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實踐中,以提高實踐效果。
第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學校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時時受教育,處處受感染”的德育環境。通過搭建校園教育平臺,組織校園藝術周、藝術節、學生社團等各種有聲有色的活動,既豐富了校園文化,又濃厚了校園文化氛圍,進而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活力的校園教育新風貌。
(三)社會公德教育
目前一些社會公德的淪喪讓我們不禁拷問德育教育。高職生均處于思想比較活躍但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階段,必須注意社會環境對他們的影響,要建立一個懲惡揚善的社會倫理機制。良好的道德環境離不開合理公正的道德獎懲,這就必須發揮社會輿論的威懾力,對丑惡現象給予鞭笞,從而讓他們改過,對崇高的行為給予褒獎和支持,使其發揚光大。
20世紀以來,科技進步促進了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全球化的不斷加快,使人們越來越重視經濟利益;加上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大多數人的注意力集中于技術教育、業務能力培訓,注重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卻忽視了人的道德教育和倫理教育。同時,學校的道德教育逐漸讓位于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訓,進而導致道德教育課程形同虛設。道德教育的淡化與削弱導致的道德問題、社會問題越來越多,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對道德教育現狀的擔憂和重視。面對新形勢和任務,德育教育中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和養成教育,注重自覺實踐、自主參與,會充分調動學生主體活動的積極性,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6]。德育工作必須在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才能體現實效性,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彭友良.高職院校德育實效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3.
[2]張琳.關于職業院校德育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遼寧教育,2012(10):66-68.
[3]李玲波.增強高校德育教育實效性的新思考[A].德育論叢(第一輯)[C].云南省中國近代史研究會,2011:4.
[4]李偉東.德育教育實效性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3(02):78-79.
[5]李文,李紅.關于增強高校德育教育實效性的若干思考[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3(S2):37-38.
[6]劉衛.加強大學生德育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0):196-197.